居 閑
吃的學問大有講究。
東方與西方,因為吃的方法與觀念、習慣與嗜好,各有不同,不可同日而語,有的甚至大相徑庭。東方以中國為代表,西方就非法蘭西莫屬了。中國人認為,鮑魚、魚翅、海參、燕窩等等,都是上等的烹材,非一般人可吃到的??煞▏藚s不屑地說:“翅也能吃嗎?”談到海參更有趣。黑乎乎,油亮亮,滑溜溜的,不論用筷子還是叉子,都不易征服。中國人吃得津津有味,說是一種口福??煞▏艘娏耍蜁篌@失色地叫起來:“這是什么蟲子啊?”更談不上吃了!相反,法國人嗜乳酪為命,可中國則又說:“簡直是嚼蠟!”可見,吃的觀念南轅北轍,無法對上號。
在中國,越是名菜,用的材料越奇,越令人不解。比如,廣東人有吃貓吃鼠的嗜好,已令人側目,卻還要吃活猴腦,更令人不敢問津!更有一道奇菜,材料要用犀牛角。犀牛已快絕種了,所以住在白金漢宮里的英國王儲,在保護頻臨絕種的動物之余,聽說中國人燉犀牛角的目的只是取其硬,謂之“以硬補硬”,不禁寓意深長地調侃道:“椅子腿也夠硬,為什么不吃椅子腿?”
對于中國人嗜好吃狗吃貓,在西方可以說是“惡名昭著”。然而,這并不能說法國人就很斯文。其實,法國人也是個嗜血的民族,他們有許多菜是血淋淋的,法國牛排很出名,可哪一份不是鮮血如注?還有淌著血的鹿肉,殷紅鮮血欲滴的山雉……有趣的是,巴黎五星級的拉榭爾餐廳,招待的對象都是國王、明星、油王與總統(tǒng)之流,它的最有名的一道焗牛肉片,還是當面表演的,依舊是鮮血淋淋!只見推出來的時候,牛肉卷成柱狀,有碗口那么粗大。接著,侍者便問客人:
“吃生的還是吃熟的?”
“熟的?!?/p>
侍者微微一笑,把肉柱架到火上,這邊一轉,那邊一轉,就算大功告成了。前后不過一分鐘時間,侍者就取出明晃晃的刀來,把粗大如碗口的牛肉卷切成薄片,端了上來。這種熟的牛肉,只不過表面那一圈微微熟了,肉柱仍是全生的。殷紅的鮮血緩緩地滲出來,直到潔白的盤子也為之殷紅。
法國人喜歡生食雖屬一好,大概也跟法國大廚弄不好熟菜有關。在法國,五星級大廚應該說是名廚了。但他們把龍蝦弄熟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用一口大鍋燒沸一鍋開水,把生猛活跳的龍蝦放到開水里一煮,龍蝦豈有不熟之理?可那鮮味兒也隨著開水跑了。其它如螃蟹、對蝦、鱒魚……都依樣畫葫蘆,照這方法處理,便萬事大吉!中國人看見了,一定會嘆息:“好味都入了鍋里!真是暴殄天物!”
由于“吃”法不一,胃口各異,觀點習俗相距太遠,故而在東方人認為洋洋得意的美食,西方人不一定接受,甚至被否認,變得一文不值!有時候還會因“吃”惹出麻煩來!
有一次,中國派了一個烹飪大師級廚師到西方的法國作烹飪術表演。這本來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一件好事,誰也沒有想到會因此招來麻煩?
原來,這位大師一上臺,就表演了一手精湛的中國絕活。只見他取出一條生猛活鮮的尺長鯉魚,這邊弄一下,那邊弄一下,兩邊的鱗就光了,只剩下光溜溜的魚身。刀一揮,魚腸也流了出來。此時,大師抓住魚頭,把大半個魚身放入沸了的油鍋里,瞬息之間,反過來再氽一次。魚身已兩面皆黃,該輪到作料了。大師把事前準備好的作料,放到滾燙的油鍋里一轉,瞬間就緒,剩下的工作,就是把作料倒在魚身上了。
這條魚從刮鱗到上桌,全部過程絕不超過五分鐘,可以說是相當快捷的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得干凈利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那魚的味道真是鮮極了!可見大師的火候功夫非同一般。但是,糟就糟在這里。因為魚上桌太快,以致鯉魚仍未死去,它的嘴還在嚅嚅張合。
這道菜名叫“活龍入?!??!盎铨垺弊匀恢傅氖悄菞l不肯就死的鯉魚?!叭撕!?,就是指人的胃了。不過,這一次圍著餐桌坐的食客不是中國的美食家,而是法國人。他們不忍心看見這種場面,善心大發(fā),沒有敢教它“入海”。所以,那條“活龍”就“入?!蔽闯?。
不唯“人海”未成,而且第二天就遭到“虐待動物協(xié)會”提出的抗議:說“就是要吃魚,也不需要這么折磨它啊!”
所以,直到現(xiàn)在法國的中國餐館里,看不到這道“活龍人?!?。中國人一點也不知道,法國是一個人權國家,還兼及“魚權”??墒牵闳魡柗▏?,其他動物是否也有“權”呢?他們不會回答的。因為他們的“權”顯然是依法國人的口味而定。
吃法上南轅北轍的事,當然不止這點。不過,東方與西方在某一方面還是有些相同的。比如,在艱難的環(huán)境里開創(chuàng)出來的烹調術,就是一例。
中國的燕窩,法國人嗤之以鼻,認為“燕子的窩也能吃?”法國人弄錯了,中國人吃的是燕子的口水。據(jù)說,它的發(fā)明者是一個漁夫。有一次,漁夫因為翻了船,被漂流到一個荒島上。由于荒島上沒有東西吃,為了活命,他就采燕窩充饑。后來獲救,順便帶了些燕窩回來,作為家用。結果,香聞十里,就傳開了,可說是“因禍得?!?。
法國人嗜吃蝸牛,據(jù)說有一年,法國大旱,農(nóng)作物顆粒未收,沒有東西吃。正當人們餓得發(fā)慌之際。忽然,不知從哪里涌出大量的蝸牛,只好請蝸??犊熬柢|”了。
如今,蝸牛是法國的美食。法國高明的師傅都知道該如何把蝸牛完整地拉出殼外,而殼卻毫發(fā)未傷。可惜!這樣的人才太少了。一般人家都是把蝸牛的殼尖對著火一燒,蝸牛就不請自出了,此時趁勢一拉,就大功告成了。然而,有些脾氣倔強的蝸牛,就是屁股燒得冒煙,也不肯出來。一位華人去人家作客,只聽女主人在廚房里大叫:“出來,出來!難道你要我把你的整個房子燒著嗎?”他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一看,原來她要請客人吃蝸牛,正跟不屈的蝸牛較勁呢!
(責任編輯/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