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熙
我國宋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東坡不但在文學、詩詞方面造詣很深,而且在醫(yī)學方面亦頗有研究與建樹。蘇東坡之研究醫(yī)學,一方面是為了卻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出自對人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立志“濟世活人”、“推廣仁民之道”。
他任密州知府時,其年蝗旱災害并起,百姓饑饉、貧病交加。他大力推廣《濟眾方》以治療民病。任杭州知府時,又遇水旱,蘇東坡派人做稀粥接濟災民,并囑人煎熬藥劑,親自為病者診病施藥。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慷慨解囊捐資辦了一所“安樂坊”(相當于現(xiàn)代的醫(yī)院),收納貧困病人,給予認真治療,愈者甚眾。后來貶官嶺南。見到當地氣候炎熱,濕度大,蚊蠅多,百姓受“瘴癘之氣侵染”而病或亡者不計其數,蘇東坡甚為痛心、同情。當地黎族百姓患病以后,“藥物醬酢皆無”只是“烹犬羊祀神而已”。為此,蘇東坡廣泛宣傳醫(yī)藥知識,還常親自拄杖上山采藥,為黎族兄弟治病。當他獲知治療瘴氣致病可“用姜、蔥、豉三物濃煮,呷,無不效者”之后,便積極推廣,并曾多次寫信給在廣州的好友,求取黑豆以作原料。后來他配制成“蔥豉湯”治療疾病,果顯神效,初步改善7治病只求神靈的風俗。據史學記載,蘇東坡在儋縣任職3年,就著有醫(yī)方10種,抄集驗方50卷。
蘇東坡與沈括的政治主張相異。但兩人都博學善文、精通醫(yī)藥,后人不管其政治觀點的同異,將兩人療效顯著的藥方收集匯編為《蘇沈良方》計20卷,其中處方170余劑,論述60條,是古代有影響的醫(yī)學名著。
蘇東坡對養(yǎng)生學也很有研究,著有《問養(yǎng)生》、《論修養(yǎng)寄子由》、《養(yǎng)生偈》等20余篇文章,提出了“藥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養(yǎng)生”的論述。他指出,善養(yǎng)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jié)聲色、能逸能勞而已。此外,蘇東坡提出“三養(yǎng)”,即:“一日安分以養(yǎng)福,二日寬胃以養(yǎng)氣,三日省弗以養(yǎng)財?!彼@樣做不完全是因為生活清貧和拮據,主要目的是強身延壽。他還開出了四味藥:“一日無事以當貴;二日早寢以當富;三日安步以當車;四日晚食以當肉?!碧K東坡正是?!胺鄙鲜鏊乃?,所以雖一生坎坷多難、常遭貶斥而仍心地坦然。他常年以漁樵為友而歡愉,以粗茶淡飯為食而滿足,乃至筋骨強壯,雖年過花甲而仍康健。
蘇東坡虛心好學、心胸寬廣、廣交朋友、不恥下問。他與當時的名醫(yī)龐安時、王彥若都有較深的友誼。四川灌縣有位隱士擁有連兒子也不傳的“圣散子方”,竟被蘇東坡苦求而得。他獲得藥方之后一般都必推敲考證,并“必目睹其驗”,“始著于篇”。嚴謹的治學精神使得他在醫(yī)學上也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