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俊
吸煙不但有害心肺,還會使人反應遲鈍。
現在幾乎每個人,包括吸煙的人,都知道吸煙的危害,例如會引發(fā)肺癌與冠心病等。然而,大多數煙民卻認為,吸煙有“提神”的作用,吸煙能使感覺敏銳,頭腦清醒,更能專心工作。
吸煙真有這樣的作用嗎?沒有!吸煙者的這種感受其實只是一種錯覺,我們不妨來看看吸煙對大腦的影響。
吸入第一口煙不到10秒鐘,尼古丁就滲入血流,穿透防止雜質進入大腦的屏障(血腦屏障),對腦細胞發(fā)生作用。尼古丁分子像鑰匙似的嵌入了腦神經細胞表面的“煙堿”受體。
其實尼古丁所嵌入的也正好是乙酰膽堿的“鑰孔”——乙酰膽堿是腦中重要的神經傳遞素之一。從第一支煙吸取的1.5毫克尼古丁像乙酰膽堿般起了作用,刺激體內有關部位釋放出具有興奮作用的化學物質,包括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于是,你精神振奮,流往頭部的血液增加了。這時如果把腦電圖儀接到你的頭上,幾乎立刻可以看到腦波的形狀出現變化。腦部所發(fā)a波(與放松警覺相關的電脈,中)的量先是下降,到你抽完第一支煙后就恢復原狀;與睡眠有關的a波以及和情緒、想象力與深思有關的θ波則逐漸減弱;而β波的量卻激增——這是心思極度集中和焦急不安時的典型現象。
吸了10口煙之后,第一支煙抽完了。你覺得精力充沛。頭腦清醒。這時候你是否比別人(比如說某個不吸煙的同事)更能專心工作呢?也許你以為如此,其實你的精神狀態(tài)得以改善的原因之一是,尼古丁的“缺乏期”剛才結束。但是,下一個“缺乏期”又要來臨了。
不出30分鐘,體內的尼古丁劇減,你開始感到精力減退。你點燃第二支煙,隨即覺得精神再度振作。不過,這時的感受卻有了極細微的差異,即第一支煙令人振奮,第二支煙卻有鎮(zhèn)靜作用,你會覺得全身肌肉放松,耐痛能力增強。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尼古丁在腦內觸發(fā)一連串“生化”變化,使腦組織釋放出一種叫皮質醇的調節(jié)精神壓力的物質,以及功能類似鴉片制劑的鎮(zhèn)痛物質“β內啡肽”。
又過了30分鐘,你越來越無心工作,老是想著近旁的那包煙。吸煙的人對尼古丁的熱切需求并非只是因為心理上依賴這種物質,也并非只是因為吸煙已成為日常習慣或欲望,像許多人對巧克力嘴饞那樣。尼古丁能刺激腦細胞增生許多煙堿受體,因此腦部即使遇到數量多得反常的乙酰膽堿類的化學物質,仍能照常運作。正是由于尼古丁如此改變了頭腦,吸煙的人只有在尼古丁不停地供應神經細胞時才覺得一切正常,否則就會渾身不對勁。
“吸煙者可以說是生活在懸崖邊緣,”美國國立藥物濫用研究所的杰克·亨寧菲德說:“其中大多數人只要幾小時沒抽吸,就會引起‘尼古丁脫癮癥發(fā)作。”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將“尼古丁脫癮癥”歸類為“尼古丁引發(fā)的器官性精神病”,癥狀包括焦慮、煩躁、憤怒、惶恐、失眠、心搏減緩、食欲增強等。1978年,美國聯邦航空局宣布準許班機駕駛員在飛航途中吸煙,在禁止乘客吸煙后,這項規(guī)則仍維持不變。曾在美國航空局航空醫(yī)務處任職的安德魯·霍恩醫(yī)生指出,當局保留這項規(guī)則,并非因為吸煙能使駕駛員頭腦更清醒,而是怕禁止吸煙可能導致有煙癮的駕駛員在駕駛班機時精神出問題。
專家做過多項研究,觀察一直吸煙的人和斷了煙處于“尼古丁脫癮癥”狀態(tài)的吸煙者,測試他們做某些簡單工作時的表現。結果顯示,“尼古丁脫癮癥”會導致嚴重的精神渙散。
除尼古丁外,吸入的還有一氧化碳。人體靠“血紅素”將氧送達全身的細胞,但是一氧化碳會附在“血紅素”上,而且比氧至少緊密了200倍,這就使吸煙者血液中運氧的工具被霸占了。由于一氧化碳作梗,細胞無法從血紅素里得到氧原子,身體會出現缺氧反應。如果被一氧化碳包住而失去效用的血紅素數量過大的話,你只怕是活不成了。
每吸一支煙便有10~12毫克的一氧化碳進入肺部。人吸煙時,體內的輸氧功能通常會減弱3%~9%。如果連續(xù)吸煙,輸氧功能減弱到10%以上時,你就會變得反應遲鈍,頭腦模糊。
在馬里蘭州華盛頓醫(yī)學院,心理學家喬治·史比立克和同事研究“吸煙是否有助于思考并集中精神”的課題,像許多煙民所說的那樣。他找來一批年輕人,包括不吸煙的、一直吸煙的和有吸煙習慣卻暫時停吸的,要他們接受一系列測驗。
首先每個人各自坐在一個電腦顯示屏前,注視魚貫出現的96個字母,一見到特定字母就立即按空白鍵。在這個簡單的測驗中,三組人表現得一樣好。
第二項測驗比較復雜,要求大家注視一排又一排由20個字母連成的相同組合,一發(fā)現其中一個字母變換了就立即按空白鍵。這時,不吸煙的人反應最快,一直吸煙的人在尼古丁的刺激之下,反應比暫時停止吸煙的第三組人快。
以后的測驗一個比一個復雜。第三項測驗要求大家默記一組字母或數字,一看見屏幕上閃現的各種組合中有這一組字母或數字就立即按鍵。這是測驗短期記憶,不吸煙的人犯錯最少,暫停吸煙的人犯錯的次數少于一直吸煙的人。
第四項測驗要求大家閱讀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一些與這段文字有關的問題。對于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不吸煙的人比一直吸煙的人多記得19%,暫停吸煙的那組人表現也勝過那些在測驗前剛吸了一支煙的人。一直吸煙的人不但顯得記憶力較差,也分不清文字中哪些部分是重點,哪些部分無關緊要。
最后一項測驗是讓各人操縱由電腦控制的駕駛模擬機。受測驗的人需操作駕駛盤、排檔桿和油門,并應付種種突如其來的驚險場面,例如急轉彎、忽然出現的車輛和油漬等。測驗結果顯示。暫停吸煙的人撞到前車車尾的次數比不吸煙的人多出大約67%。剛吸過一支煙的人表現更糟,和不吸煙的人相比,他們發(fā)生的模擬車禍多出很多,撞車的次數也多了3.5倍。
“測驗越復雜,”史比立克總結道,“吸煙者的表現越比不上不吸煙的人?!彼鶕芯拷Y果推斷,吸煙者也許能勝任多種工作——只要情況不變得很復雜。一切如常的時候,他開車可以開得很好。但是高速行車時如果輪胎爆了,他的應變能力也許比不上不吸煙的人。吸煙的民航飛機駕駛員在一切順利時能應付自如,但要是發(fā)生問題,吸煙也許會減弱他的智能。睡眠不足會影響思維,吸煙更會使沒睡好覺的司機的反應力大受影響,其后果不堪設想。下次你駕車上班前,如果點燃了第一支煙,那么,我們今天的話就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