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艾禾 趙彩婧
在中國,再沒有一種什么文藝形式能像卡拉OK那樣深入人心了。今天你走在中國的每個角落,無論是都市中五星級的豪華大賓館,還是鄉(xiāng)間偏僻的招待所,卡拉OK機舉目皆是。唱卡拉OK的人是不分貧富的: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大富豪,還是靠工薪度日的打工仔,都能握著卡拉OK話筒引吭高歌。有人給我描述過在大飯店里看到“兩會”(人大會和政協(xié)會)的代表們在卡拉OK廳里唱得興致勃勃;電視里也曾播出過歌廳請勞模們唱卡拉OK的新聞,那些平日里胼手胝足辛苦勞作的人們坐在歌廳里一臉怯生生的,手足無措;我也曾在一個山溝里的小招待所里,看到兩個才從農(nóng)村出來的女服務員,在客人們唱厭了以后,拿著話筒唱得如癡如醉的情形……在中國的12億人中,唱過卡拉OK的人有多少?至少也有3億吧?這數(shù)以億計的“卡拉OK族”究竟在這屏幕這話筒前耗掉了多少青春的躁動之夜?這些卡拉OK機是怎么來的?這些卡拉OK像帶和視盤是誰在制作?人們都在唱些什么歌?……對于卡拉OK這樣一種對中國人影響如此之深的東西,我們應該弄得清楚些。
“戀(練)歌房”悄然興起
在北京城西北的海淀黃莊,有一家別具風格的歌廳。乍看上去,它與一般的歌廳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所不同的是門臉上方的三個大字:“戀歌房”。
到戀歌房來的人都是來唱卡拉OK的。在這里唱卡拉OK,沒有人們日常所見的裝有旋轉燈、鋪著木地板、可供載歌載舞的“多功能廳”,只有一間間面積不大的小房間,每間里備有一套韓國造的卡拉OK主機設備,一圈沙發(fā),一臺空調,一份歌單,供五六個親朋好友在里面盡情陶醉。戀歌房的收費相對低廉,不收門票、點歌費,無最低消費,不計人數(shù),只是按小時計價把歌房出租,白天30—40元/小時,晚上(18時以后)50—60元/小時。而通常在設備好一些的KTV包間,每晚基本都要花銷掉上千元。所以老板宣稱這是一種面向工薪階層和學生的唱歌的地方。
這套韓國卡拉OK設備點歌速度很快,一般一首歌只用4秒鐘,歌曲庫中共有4000首歌,全都儲存在電腦的存儲器中。這么多的歌,只配有幾套畫面,視歌曲的節(jié)奏快慢或是配風景,或是配沙灘女郎。音樂也比較簡單,配器也都做了簡化,據(jù)稱比較適合業(yè)余水平的跟唱。這套機器會給演唱者打分,一般都會在85—95分之間,看來是以鼓勵為主。老板說,如果你得了一個60分,那一定是機器出了故障。得分的主要手段是歌手的音量,至于音準、節(jié)奏、乃至情緒的把握,那倒關系不大。
黃莊的戀歌房是在1994年開張的,據(jù)說這種戀歌房形式的卡拉OK是從韓國傳來。剛開張時,生意極火,客人們都要站在過道里排隊等著別人騰出空房。到了今年,北京又冒出了七八家戀歌房,一共達到了11家。而辦黃莊戀歌房的老板已把生意擴大到了石家莊和鄭州,他雄心勃勃地計劃要在3年內發(fā)展到100家。
戀歌房的卡拉OK,可以說已經(jīng)是第三代的卡拉0K了。
卡拉OK的三段歷程
歌廳在中國的出現(xiàn),是隨著改革開放出現(xiàn)的新事物。一般人們認為國內最早的歌廳是1979年在廣州出現(xiàn)的,設在東方飯店里面,叫“音樂茶座”。在80年代初,中國唱片總公司從日本的東芝公司錄音部拿過來一盒《北國之春》,那是一盒純伴奏音帶,可能那就是最早傳入中國內地的卡拉OK。后來,卡拉OK從音帶發(fā)展成錄像帶,配了圖像,區(qū)分了左右聲道,加了示范唱。你可以跟著示范唱一起唱,或者關掉示范唱光是自己唱,也可以只聽不唱。到了80年代末,光盤開始傳了進來。先是LD大光盤,那時可以賣到1000多元一張。當然到了今天,這種大光盤只要二三百元就可以買到了。然而今天最流行的卡拉OK盤是VCD小光盤,這種小光盤比起LD大光盤來技術質量要低得多,但是卻只要幾十元就可買下,而且小巧靈活攜帶方便,頗符合中國國情,所以1995年一年的功夫,VCD就紅遍中國了。
北京的第一家卡拉0K歌廳是在1988年底、1989年初出現(xiàn)的,到了1989年年底開始迅猛發(fā)展。到了1992年和1993年,北京的卡拉OK歌廳已經(jīng)達到了七八百家,真是紅極一時?;貞浧鹉嵌屋x煌的日子,當年的歌廳老板們無不感慨:那時的年輕人,誰不以到歌廳去泡一晚上為時髦呢?一位老板曾很帶感情地遙想當年:“伊甸園”是北京第一家大型歌舞廳,從1992年開業(yè)一直到1994年上半年,幾乎天天爆滿,大堂的散客常常是七到九成,一間KTV包間最高消費達3萬元人民幣,一晚上洋酒能開20多瓶……
這就是卡拉OK的第一個階段。
從1994年下半年起,卡拉OK歌廳開始降溫。比如“伊甸園”,到了1995年年初的時候,生意急轉直下,有時客人一晚上只來十幾位。其他的一些京城著名歌廳,有的一晚上營業(yè)額只有幾千元。慘淡經(jīng)營之下,許多頂不住的歌廳紛紛轉產(chǎn)。而在這時,餐飲業(yè)的卡拉0K卻開始興起,在今天的餐廳里特別是小雅間里,顯示檔次的標志,除了餐桌餐具的質地,除了空調機,必有一套卡拉OK設備,這已經(jīng)成為不成文的規(guī)矩。可以說,今天唱卡拉OK的人更多地是在餐館里唱,卡拉OK從歌舞廳退了出來,卻進到了與人們生活更貼近的領域,本來就很喧鬧的中國餐館于是就變得更加熱鬧,從各個小雅間里傳出的客人們參差不齊的歌聲伴隨著高聲勸酒行令,譜成特有的中國餐飲交響曲。這就是卡拉OK的第二個階段。而且,它應該仍然是今天卡拉OK的主流。
不知道剛剛冒頭的“戀歌房”,將來能否成燎原之勢,揭開卡拉OK的第三個階段?
關于卡拉OK的硬件和軟件
硬件:
在“戀歌房”出現(xiàn)之前,卡拉0K機是日本人的一統(tǒng)天下。中國最早的歌廳都由日資公司和港資公司幫助建起來。當時的中國既沒有卡拉OK的硬件(機器),也沒有軟件(唱片),全部從國外進口。可以這樣說,硬件主要來自日本,軟件主要來自港臺。裝備一座現(xiàn)代化的卡拉OK歌廳,音響燈光等至少要花幾十萬元,想一想,不知日本的生產(chǎn)商們在中國歌迷們的歌聲中笑瞇瞇地賺走了多少錢?更糟糕的是,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電視制式采用的是P制,而日本的機器卻都是N制。由于一開始都讓日本硬件占領了市場,當1992年中國唱片總公司開始出版自己的卡拉OK帶時,發(fā)現(xiàn)竟然因為采用的是P制而推廣不開——因為大家的卡拉OK機都是N制的。在那以后,各出版社再出版卡拉OK帶,被迫都采用N制。
軟件:
目前在國內各音像店里賣的主要還是國產(chǎn)視盤。如“雅卓“”俏佳人”等都屬于國產(chǎn)名牌。小光盤只要幾十元一張,大光盤可以賣到二三百元。但是這些光盤主要還是賣給個人用戶的,也就是說,是拿到家里去唱的。而專業(yè)的歌舞廳還是以使用進口光盤為主。當然所謂進口主要是從香港進口,如“寶麗金”的和“飛圖”的。為什么不用國產(chǎn)光盤?歌廳回答說:一是質量不行,用不了幾個月就有
“沙沙”的雜音了,尤其是點得多的熱門歌曲,沒幾個月就壞了,而進口的光盤用上3年都沒問題;二是新歌上得太慢,客人是要唱新歌的,有時一周前才上榜的歌曲,這一周就有人點了,到海外去買盤就比較超前,一般還沒等國內流行就進了盤,不會落伍。
都是誰在制作卡拉OK帶或光盤?
每當看到卡拉OK的屏幕上出現(xiàn)身穿三點式泳裝的女郎在裝模作樣搔首弄姿時,歌廳里的客人們常常會發(fā)出一片不懷好意的大笑,我常常就心中充滿好奇:這是誰家的女孩子?拍這么一個片子能掙多少錢?怎么讓導演找去的?她父母能看到這片子嗎?
今天在中國可以制作卡拉OK的出版社有50多家。但實際上,一個商人想撈一把,買個版號拍卡拉0K是很容易的,據(jù)說在廣州,三五千元就可以買到一個版號。拍卡拉OK是件賺錢的事。一般來說,拍片成本是3到5萬元,壓一張光盤成本6到7元,以一張光盤賣40元計,發(fā)行到兩三千張,本就回來了。而現(xiàn)在一張盤賣到上萬張是常有的事(可見這個市場有多么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算一算,做一張卡拉0K光盤能賺多少錢?
當然,這里拿了大頭的,是制片人,而導演多是些沒上戲的影視導演,或者可能什么戲也沒導過就想票一把的藝術愛好者,酬勞大概兩三千元。至于那些充當模特的女孩子,可以請歌舞團演員,或社會上整天想進影視圈子的做明星夢的人,少則兩三百元,多則千把元就打發(fā)了。因為是以賺錢為目的,質量當然難以保證,有時一天就可以拍三四首歌。中國唱片總公司的凌博是一位拍過《中華民謠》和《天不下雨天不刮風天上出太陽》的導演,這兩個片子都得了MTV的銀獎。他笑著說,拍《中華民謠》就招呼了隔壁公司的一位好看的女職員當?shù)闹鹘?。在他的心目中MTV與卡拉OK好像很難區(qū)分,“MTV也就是精裝的卡拉OK”。國外拍MTV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美元的制作費,那質量怎么能比?可是國內的卡拉OK為了省錢,可以對著熱帶魚缸拍“海底世界”,可以去扒帶子偷畫面……
劣質卡拉OK的問題還不止于此。據(jù)新聞出版署音像司出版處提供的情況,國內生產(chǎn)的卡拉OK帶和光盤除了格調不高,比如《小芳》,竟是一個泳裝女郎在泳池邊搔首弄姿,與歌曲內容風馬牛不相及;還有的有政治問題,如《軍港之夜》配的竟是英國軍艦的背景畫面等。
眾說紛紜的卡拉OK
我們采訪了以下不同身分的人,聽他們對卡拉OK的真實看法。他們有的是專業(yè)音樂工作者,有的只是普通歌迷,有的愛唱卡拉OK,是因為熱愛音樂,有的愛唱卡拉OK,只是為了陪客人談生意。為了把他們的談話捋得更清晰更有條理,我們列了幾個小題目:
唱卡拉OK可以提高音樂素質?
辛放(中央戲劇學院教師):我是搞音樂學專業(yè)的,當然聲樂也學過??ɡ璒K剛興起那一兩年,我到過許多歌廳當歌手。剛接觸卡拉OK,覺得那機器很有種神秘崇高感。我的嗓子好,又練過聲樂,當然到了卡拉OK廳就大顯身手了,聽著底下的喝彩,很有滿足感。不過要說唱卡拉OK能提高演唱水平,那倒不會,它對提高演唱技巧幾乎沒有幫助。
李小姐(參加工作剛一年的供電局職員):唱卡拉OK應該能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不過我去唱的時候還是唱自己唱熟的歌。一般地來說,除非設備特別好,演唱者是聽不到自己的歌聲的,所以我覺得一般的人也就是看著字幕按自己的習慣唱了。
楊遠嬰(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在我所聽到過的卡拉OK中,幾乎沒聽到過唱得好聽讓人感動的,一片鬼哭狼嚎。那叫欣賞音樂?我是酷愛音樂的,只要我一到家,音響總是開著的。我愛聽古典音樂,那是非常超脫深遠的音樂;我也愛聽流行音樂,它能很直接地抒發(fā)許多人的小情感,比如李宗盛、羅大佑、蘇芮的,我都喜歡。張雨生有一首歌,歌名我記不起來了,唱的是一種少年豪情,我也很喜歡。但是卡拉OK的音樂卻是另一回事。有一次我到杭州,聽一個廠長談他的宏大設想,談得那么器宇軒昂,可等到他一開始唱卡拉OK,卻真叫我掃興,大大地敗壞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他唱的歌可以用“滑稽”來形容。這些人唱得這么難聽,怎么自己一點也不覺得呢?
郭運娟(出版社美術編輯):我愛唱卡拉OK,是因為我的嗓子好。還沒有卡拉0K的時候,我就愛唱歌。第一次接觸卡拉0K,我還按我的日常習慣唱,發(fā)現(xiàn)底下人都在笑,原來人家是有快慢節(jié)奏的,要按著字幕唱。很快我就找著了感覺越唱越好。我現(xiàn)在能唱三個八度的音域。我喜歡底下有人聽,幾個人比一比,互相較著勁唱。不過我不想當歌星,我不想干那個職業(yè),想唱歌又不想當歌星,那就唱卡拉0K,伴奏聲一起,就把你的許多不足給彌補了,真有點當歌星的感覺。所以我在乎音響,覺得許多吃飯的地方音響效果不好,我喜歡到音響好的歌廳去唱。不過,當歌星唱歌是給別人聽的,我唱卡拉OK是給自己聽的。
曾輝(文化公司老板):我不愛唱卡拉OK,是因為我本身五音不全,唱的時候沒有成就感。不過,我看唱卡拉OK倒也不在乎你的嗓子好不好,那主要是一種宣泄。唱的人無所顧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不必進入表演狀態(tài)。我一開始唱時
很怯場,別人就鼓勵我說,“就當旁邊沒人”,那歌主要是唱給自己聽的。
伍洲彤(北京音樂臺主持人):在我們的節(jié)目中,有一種形式專們是通過電臺放伴奏帶,請聽眾在電話里唱,也能出一種挺新穎挺好玩的效果。過去卡拉OK比較新鮮,它很簡單,它比別的其他形式都更接近人的生活。不過唱卡拉OK更多地是為發(fā)泄,現(xiàn)在為什么這形式不如從前流行了?有些人還沒會呢就開始唱,全然失去了美感,實在影響聽覺。
是誰在唱卡拉OK?
黃燎原(音樂制作人):我不愛唱卡拉OK,因為現(xiàn)在在歌廳里唱卡拉OK的主要是生意人。這成了一種談生意的手段。唱卡拉OK是與小姐“三陪”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往往是大堂里冷冷清清,包房里一片火熱。我敢說,沒有了坐臺和不坐臺的小姐,許多歌廳都會經(jīng)營不下去。這不像是一種真實的音樂,你在這里感覺不到有真正音樂的氣氛,很不舒服。所以早年間崔健就號召大家不要去唱卡拉OK,他說那不是真音樂。你說什么叫唱得好?那機器會打分,你唱得聲大得分就高!所以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許多流行音樂歌手會喜歡唱卡拉OK?
辛放:這兩年我早就不愛唱卡拉OK了。因為我看到來歌廳的人凈是些爆發(fā)戶大款,領著“小蜜”來,心里特別厭惡??ɡ璒K是從日本傳來的,其實今天到日本去一看,也只是下層的人在唱,比如汽車倉庫、地下室什么的,真正大飯店很少有了。而我們這里是越豪華的飯店越有這東西,叫我看越豪華的地方越顯得檔次低俗。我覺得是一群文化很低的人在弄這東西,好像是高消費,請人家一次面子上挺過得去。現(xiàn)在我要想唱歌,不如在家彈彈鋼琴,唱唱,想和朋友們聚一聚,就一塊到酒吧喝喝酒。
曾輝:我家里也有卡拉OK機,但我極少唱。唱卡拉OK我主要是陪客戶去歌廳,那里確實好多生意人。那里作為一個談生意的地方可以,作為唱歌的地方,那氣氛很不理想,不是一種常規(guī)性的心態(tài)。我是喜歡安靜地聽音樂的,所以我更愿意去酒吧。
楊遠嬰:有時我在想,究竟是十幾歲二十歲的青年還是中年人更愛唱卡拉OK?在國外,我看到青年人發(fā)泄情感的方式是搖滾,瘋狂的跳迪廳,其實在中國也有了這種極火爆的迪廳。對青年人來講,這種發(fā)泄來得更直接更刺激。所以我想,現(xiàn)在恐怕是中年人更愛唱卡拉OK吧?
東方文化的不能承受之輕?
方曉嘉(中央電臺記者):我在英國生活了3年,才回來不久。在國外,沒有看到過有人唱卡拉OK,他們休閑娛樂的方式主要是泡酒吧,在大城市有迪廳,還有很多人看電影。至于在那里生活的中國人,他們一般都在拼命掙錢,晚上和周末也在加班,哪還有空閑娛樂?所以我看不到有人唱卡拉OK。
伍洲彤:西方人很少有人唱這個。我想這跟民族性格有關。他們不喜歡唱別人的東西,模仿別人,只喜歡自己唱自己的。他們也不喜歡那么正式地唱,不喜歡被伴奏帶限制得那么厲害,寧可私下里幾個朋友彈著琴輕輕松松地唱。
黃燎原:在我的心目中,幾個好友坐在一起,彈把吉他,輕輕地唱些心愛的歌,抒發(fā)我心靈深處的情感,那才是真正的音樂。
祝華新(《人民日報》記者):我雖然不太唱卡拉OK,但是我覺得卡拉OK在中國的流行有它的原因:它是中國文化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民主,人人都可以登臺借助卡拉OK來實現(xiàn)自己、表達自己。然而卡拉OK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各種人的情感表達都被限制在很膚淺表面的電聲音樂中,使人本來豐富的情感變得單調和蒼白無力,這是卡拉OK的可悲的地方。
曹利群(《愛樂》雜志編輯):老百姓要玩那種少花錢、不勞神,又能發(fā)泄解悶的游戲,于是在傳統(tǒng)中繼承了麻將,在現(xiàn)代中舶來了卡拉OK??ɡ璒K是一種大眾游戲。一杯清茶,兩碟小吃,三五同好就可以唱個沒完沒了。在過于強烈的音響伴奏中,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唱得很出色。卡拉OK是一種青春的游戲,每個少男少女們在戀愛季節(jié)收獲了苦果之后,便會去歌廳慰藉愛的失落??ɡ璒K是一種自娛的游戲,于是生日PARTY,朋友聚會,家人團圓便成了卡拉OK的家庭化場所。相熟的人藉此溝通情感,陌生的人籍此少了些尷尬,給本來就愛湊熱鬧的中國人找到了一種新的聯(lián)絡感情的方式。
卡拉OK是過于崇高之后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那個“輕”,精英文化如是說。
卡拉OK是活得太苦太累太壓抑之后俗人給自己找的一份“樂”,大眾文化如是說。
何時卡拉OK才能無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