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林
大約在1億4千2百萬年前,在后來屬于中國遼寧西部的大地上,河湖縱橫,森林遍地,這里欣欣向榮地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古代生物:有地上行走的早期哺乳獸類,鸚鵡嘴龍、翼龍等小型恐龍,水里游著北票鱘、狼鰭魚,還有天上飛的鳥類。其中有一只鳥,它飛著飛著,也許是找不到食物太餓了,也許是遇到火山爆發(fā)的強大氣流,它一頭栽了下來,倒在地上死了。后來,它的尸體被埋藏在巖石中,經過長年累月的歲月,體內的有機質被礦物質代替,變成了一塊化石。
公元1994年的一天,這塊化石到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連海教授手里。它向侯教授顯露出這只來自1億4千萬年前的鳥兒的骨骼
和羽毛。侯教授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過這塊后來被他命名為孔子鳥的化石后,激動不已:“這是一塊中國的始祖鳥化石!”
學過一點生物進化史的人都知道德國有個始祖鳥。那是在1861年首次發(fā)現(xiàn)的。那是當時人類能找到的鳥類祖先的唯一化石。在后來的100年時間里,這樣的始祖鳥化石一共只找到7塊。這7塊化石,就奠定了1億4千5百萬年鳥類發(fā)展的全部依據(jù)。但是,從始祖鳥再往后的鳥類是什么樣子?它們是怎么發(fā)展成今天的現(xiàn)代鳥類的?人類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百余年以來幾乎是停步不前。因為,很難找到鳥類的化石。
侯連海教授告訴我:鳥這種東西,不像是爬行動物什么的,它到處都去。熱的地方也去,冷的地方也去,干燥的地方也去,有水的地方也去,比地上走的動物活動范圍大多了。所以它可能死在各種地方,就比地上走的動物難保存得多。所以一塊鳥類的化石,要比一塊走獸的化石珍貴得多。中國對于遠古鳥類的研究開展得很晚,大約是70年代才開始,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化石。侯教授就是從70年代開始搞鳥類研究的,一個原因也是人們在發(fā)掘別的動物化石時,發(fā)現(xiàn)了鳥的化石。
搞古生物的研究,是一件艱苦的事。因為你不但要從事大量的野外考察,進行大量枯燥的分析比較,你還要憑運氣。一塊有重大價值的化石出現(xiàn),往往會使你的工作有一個突飛猛進的巨大突
破。侯教授就是在發(fā)現(xiàn)了第一塊孔子鳥的化石后,又在遼西接二連三地發(fā)現(xiàn)了孔子鳥化石。他在仔細研究了化石之后,發(fā)現(xiàn):始祖鳥有牙,而孔子鳥沒有??鬃峪B前肢的肱骨近端有一個孔,始祖鳥卻沒有。孔子鳥的第二指爪明顯小于始祖鳥,尾椎比始祖鳥短,胸骨也比始祖鳥的發(fā)育。他得出了一個震動世界鳥類研究界的結論:德國的始祖鳥不是現(xiàn)代鳥類的直系祖先!從地質年代來說,孔子鳥出現(xiàn)得稍晚一些,但是從進化的程度上,孔子鳥卻大大優(yōu)于始祖鳥。關鍵是,始祖鳥雖然有了羽毛,但它幾乎是不會飛的,而孔子鳥已經具備了飛翔的能力,它是會飛的!
那么能不能說孔子鳥就是現(xiàn)代鳥類的祖先呢?侯教授說現(xiàn)在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能這么說: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一個旁支,而孔子鳥則是與現(xiàn)代鳥類親近得多的另一支祖先?!罢嬲默F(xiàn)代鳥類的直系祖先我相信會在不久的將來找到,而且極有可能在中國找到?!?/p>
對于在中國找到現(xiàn)代鳥類的祖先,侯教授雖然充滿信心,但是對于遼西化石的前途,他卻憂心忡忡。因為,近年來那里的化石正在以驚人的程度流失。侯教授說,根據(jù)他掌握的情況,現(xiàn)在流到外國的孔子鳥化石已不下幾十塊。在美國有十來塊,日本有人在一個展銷會上看到50多塊孔子鳥和另一種朝陽鳥的化石。在加拿大據(jù)說也有人看到過這樣的化石。甚至在北京的潘家園古玩市場,也有孔子鳥的化石在公開出售?;隙ㄊ遣环ǚ肿油低底咚匠鋈サ模膳碌氖?,當?shù)氐霓r民為了區(qū)區(qū)一點利益在亂挖亂采化石。侯教授曾親眼看到過他們用鐵鍬和鎬頭像挖白薯窖一樣地挖化石,他不禁痛心疾首,對農民們說:你們不要再挖了!你們已經把層面挖得亂七八糟了,只一年的功夫,就把按科學方法10年也挖不完的東西完全破壞了!這些化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貝,我們不能對子孫后代犯罪啊!
侯教授說,化石這種東西,是不可再生資源,它不會再生出來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所以每一塊化石都要充分利用它的價值。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大自然留給我們的遺產,那都是無價的珍寶。去
年,侯教授曾經在遼西看到過一塊兩棲類的化石,那是從未見過的稀世之物。他企圖說服拿著化石的人把化石給他,沒有說動。一個月后,侯教授再次去追尋那塊化石時,化石已經不知去向,留給侯教授無限的遺憾。對于一個搞了幾十年古生物研究的科學家來說,也許那是他等待了半生的東西。失之交臂,怎能不扼腕嘆息!那塊攜帶著古生物豐富秘密的化石究竟上哪去了呢?也許,它已經流落到化石販子手里,已經流失到海外——它也許會讓交易的農民得到一點小錢,讓化石販子賺到一筆大錢,可是讓我們的中國科學家和科學事業(yè)遭到的是無法估量的損失!
責任編輯:黃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