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亮
在某所高校的一份學生調(diào)查表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內(nèi)容:在“你認為最重要的課程是什么”一欄里填的是政治理論教育,而在“你最不喜歡的課程”一欄里,填的仍是政治理論教育。
我們可以相信在這種不記名的調(diào)查表上,同學們的話該是由衷的。
我卻搞不清,你離我是近還是遠………
“政治課過于空洞、高遠,我甚至不知道講的是什么?!痹诟咝Ec同學談及德育課的時候,你不難聽到學生這樣的說法。
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最先接受的是《大學生思想品德》和《人生哲理》兩門思想教育課。但教學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我們所上的思想教育課,給我們講什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等等等等。我們初到大學,面臨許多困惑與矛盾,需要有人來幫助我們調(diào)節(jié),可上課之后,不僅困惑沒有解決,相反我們更加失落,更加矛盾。說句心里話,這些內(nèi)容幾乎我從初中就開始聽了,正確的人生觀不是看兩本書、聽幾堂課就樹立起來的,社會在變化,人在變化,現(xiàn)在大學思想政治課從內(nèi)容到形式幾乎還是老樣子。”
“我們有的同學失戀了,整日愁眉苦臉的,怎么解決?找老師、翻教材?還是按理論所說的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愛情不是頭等重要的事,要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那些‘特困生呢?讀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二天他就能餓著肚子脫胎換骨,面目一新,以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這可能嗎?”
“我想德育課程的開設對幫助大學生樹立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增強愛國主義觀念,加強個人修養(yǎng)等都是很有幫助的,但若想全面、籠統(tǒng)地,僅憑幾句圣經(jīng)般的箴言,就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那是神話?!?/p>
“從初中到大學,我們所有的理論課幾乎都是在重復?!吨袊锩贰穾缀跏侵貜统踔袣v史課的近代史部分?!恶R克思主義哲學》《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建設》內(nèi)容重復之多,更是讓人頭痛?!?/p>
課業(yè)內(nèi)容的繁雜重復,一方面使學生對德育課感到倦怠,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對更新更廣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更為強烈的要求。
“我們希望能夠在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同時,介紹其他各種哲學觀點,讓我們有所了解;而不是用魯迅的‘尼采是個瘋子這類的話就一言‘斃之地否定其他一切。既然哲學是一種科學,那么我們就應該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教學?!?/p>
我不知道,
哪個更遠哪個更高……
學生不是完全與社會脫離的,當社會現(xiàn)實強烈的沖擊使其欲回到課堂上尋求庇護與解釋時,我們的德育課圣歌般的超然又使他們感到無助與惶惑。
“我家住在東北,父母都在國有企業(yè)里上班,這幾年企業(yè)效益普遍不好,他們幾乎發(fā)不出工資了,每年交學費,家里都得東挪西借。在講《社會主義建設》時,老師卻回避這個現(xiàn)實問題。”
“開始老師講某些理論的時候,大家在下面笑,如談到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啊,按勞分配啊,后來大家又不笑了,也許是‘深沉了?”
“老師都說思想政治課難教,我看不是。我們?yōu)槭裁床荒芙邮苣愕慕逃?,原因是看到了許多與你所講的不符的事,當然同樣也可以通過看到能令我信服的事例,重新接受你的觀點?!?/p>
變革時代中大學生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與務實心態(tài),使德育課堂上的理論在步出校門后就顯得蒼白,且有些“水土不服”了。
“很多事情我們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人們變得爾虞我詐,為什么物價飛漲,為什么流氓橫行,書上不但沒有‘為什么、怎么做,甚至連這些現(xiàn)象都閉口不提?!?/p>
“如果說我們不喜歡學所有的政治理論課,那也不對。經(jīng)濟形勢報告,國際形勢報告,從內(nèi)容上來講應該屬于政治的范疇吧,每次這種報告都會將大教室擠得滿滿的,為什么?與現(xiàn)實更貼近。我們不能粉飾太平,不能回避現(xiàn)實,至少讓我們了解現(xiàn)實,甚至不用提出解決方法,這也是對我們的尊重吧?!?/p>
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
刻板的教材,讓本來就不輕松的德育教育失去了可親的表情,而教師的素質(zhì),在政治課堂上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的老師,怎么說呢,是個老實人,他從不會越出教材的范圍,上課只是照書念,他可能根本就不理解教材。我們系的老師實在不能和哲學系的老師比,那個系的老師在講述哲學的時候,根本不是讓你被動地接受書上所講述的觀點,他給你選擇的機會,讓你了解幾乎所有的流派的哲學觀點,至少在人格上承認是對你尊重的?!?/p>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各種奇怪的想法,但老師根本就不可能讓你講出來。可能老師本身就有些糊涂,怎么解釋你的問題呢?這樣勢必造成我們的心理壓抑與抵觸情緒。”
“考試就是抄筆記,背復習題,考完試,滿腦子的哲學呀,政治經(jīng)濟呀,全都不知道扔到哪去了?!?/p>
身教勝于言傳,在德育課堂上“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
“他一會兒大講特講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國家利益間的關系,一會又說起他分房子的問題,說他這次分房沒有搶到三居室,不想給學校好好干了。”
“我們的老師是個哲學研究生,剛畢業(yè)沒幾年,他的同學紛紛下海,他不甘寂寞,組織了一個‘周易研究會,天天拉贊助,至于上課就是對付。”
“我們學校的一部分教材是自編的,質(zhì)量怎么說呢?反正大方向錯不了,幾條理論都是抄的馬列原文,至于細節(jié)就難說了。反正編書是老師評定職稱的一個指標?!?/p>
“我們的老師在講思想修養(yǎng)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我看見一對男女同學,在校園里手拉手散步,成什么樣子嘛。我就悄悄跟過去,在他們身后大喊一聲:‘把手放下!同學們聽后是哄堂大笑?!?/p>
我們也聽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大四的期末考試,一名同學的政治課沒有及格,需要補考。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談了一個下午,沒有談及課程、試題,沒有理論,只是講了他四年來的學習生活,對他今后到社會上將要遇到的一些難題,給予忠告建議。在談話的最后,老師告訴他不用補考了,這次談話就算是補考了。那位同學說這是他大學四年中所上的最好的一堂思想政治課。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盡管德育教和學之間存在著種種矛盾,可是一旦你到了大學校園里,卻很難發(fā)現(xiàn)這種情緒的明顯存在。多年來的教改呼聲,并沒有在校園里產(chǎn)生多大的作用,師生間大都抱著“理解萬歲”的心態(tài)。
“政治理論課很好上,你去聽了,期末畫畫筆記,背背復習題,準能過。反正你去了,就是對老師的尊重。老師也不指望你能學到什么程度,理解萬歲,皆大歡喜。我們現(xiàn)在不再抱著解決問題的想法,湊夠學分就行。”
失望、失落,由無奈而至冷漠。當然還有令人興奮的聲音:
“哲學也好,政治經(jīng)濟學也好,以及思想修養(yǎng),對我們來說,都應該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是怎樣找到一個更好的切入點,講我們的青年生活,講我們國家的實際,有更強的應用價值,更靈活的授課方式,這是我所希望的,希望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