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前
近讀《論語·季氏》篇,其中指出的“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頗有觸動。這“人生三戒”,不啻為人們的養(yǎng)生法則。
少之時戒之在色
“食、色,性也”。色是人的天性之一,概言之,應屬現今所指的性意識和性行為。性。不僅是人生理本能的反應,而且還包括思維、語言、情感、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的社會心理因素與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性活動,是行為、情欲、態(tài)度和品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人類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隨著生理機能的發(fā)育和成熟,人的性機能和性意識隨之而形成?!吧僦畷r”,大約到了16歲至20歲,人的性意識較為粗淺,但又較強烈,往往會在理智難以控制的情況下充分表露而發(fā)展為性行為。故養(yǎng)生的第一戒。就在于這一時期的“戒色”。早婚、早育和少時的未婚性行為,對人身體發(fā)育影響極大。中醫(yī)認為,少時血氣未定,精尚未充,過度的性行為,將導致腎氣腎精的虧損,而腎氣腎精不足,必致多種疾病發(fā)生;少之時對性缺乏正確的理解,不切合實際的對性的貪求思戀,又正是導致精神、心理異常的誘因。所以,少之時戒之在色,既戒對性的貪求思戀,更戒過早過度的性行為。
壯時戒之在斗
壯年時是人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氣血方剛,精力充沛,大有作為。但是,正因此期為氣血方剛,又最易時常與“氣、郁、怒”為伴,從而發(fā)生與他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爭斗,而有些爭斗往往是無實質意義的。比如,有人會因別人多調一級工資而生氣致郁,時時想著我怎么也比他強,怎么調他不調我;有人在官場宦海、商場利界,無端算計他人,總想勝人一籌;有人會因別人的不慎而勃然大怒,甚至從口角言語升級為舞棒弄拳……這些恩想和行為上的爭斗,對健康極為有害。精神、心理上的氣、郁、怒,可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經絡阻塞,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百病叢生I因氣、郁、怒發(fā)展而成的行為械斗,更會傷肢害體,損頭折肋,說不定會留下終生殘疾。
當然,壯年時期的現代人,要完全做到《內經》指出的“恬儋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上古天真論》所云的“天真”(自然、純真、質樸、無邪)的天性,是不可能的了。關鍵在于如何減少“斗”和“斗”所致的心理、生理損害。這對于一生的健康長壽頗為重要。
老時戒之在得
私有制的形成,使人們金錢物質的攫取欲望有增無減。在當前經濟社會中,這種欲望便成了老年養(yǎng)生的一大障礙。
老年時戒之在得,即是說,人老氣血已衰,沒有必要再去為獲得更大的財富,而喪失和諧平靜的心理及損傷與日俱下的形骸了。然而,金錢財富對人們的誘惑是極大的。古今中外,不乏對財富聚斂達到偏執(zhí)地步的老人。《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為油燈里多了根燈草而斷不了氣;巴爾扎克筆下那位葛朗臺老頭為了金錢不惜損害生女;日本電影《望鄉(xiāng)》中的妓院老板,為獲利而逼妻接客,終死于腦溢血……他們都沒有達到“戒之在得”的養(yǎng)生境界,健康長壽又何與相緣?
人老了,對于財富的多寡,家境的貧富,應聽其自然。正如宋時名醫(yī)陳直的《養(yǎng)老奉親書》所言“居富貴而厚己薄親,人所不錄,天所不容,雖處富貴而即貧賤;居貧賤而約己豐親,人所推仰,天所與助,雖處貧賤而即富貴?!边@便是老人養(yǎng)生所應持的貧富觀。有了戒之在得,才能真正達到《內經》所述的“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氣從以順”。“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的思想境界,從而達到“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