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平
我國有民諺;“寧做螞蟻腿,勿學麻雀嘴?!彼幨O思邈曾提出“多言傷氣”的養(yǎng)生理論。宋人陳直在一部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書中,將“少言語,內(nèi)養(yǎng)氣”排在首位,可見其重要性?,F(xiàn)已百歲的著名畫家朱屺瞻仍然精神抖擻,他終生奉行的養(yǎng)生原則中就有一條:“少講話”?!墩撜Z》云:“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逼綍r沉靜寡言的毛澤東,對此非常推崇,記憶猶深,從中擷取“敏”、“訥”兩字為女兒取名。美國的杰出人物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訂了十三條守則來要求自己,其中第三條就是“說話不宜過多?!?/p>
總之,少說閑話,不僅是一種已達成共識的養(yǎng)生方法,也是一種修養(yǎng)。
但在生活中,常可發(fā)現(xiàn)一些閑話特多的人,他們喋喋不休,說得口干舌燥甚至聲音嘶啞,仍然意猶未盡,稍稍停一下,又嘮叨開了。這些人大多臉黃氣虛,不說閑話就覺得壓抑、無精打采。這些人的心理狀態(tài)多少有些失衡,雖不是大病,卻需從理性上去認識說閑話過多的危害,其親友也宜作些善意地勸誡。
首先要認識到,說話并不只是簡單的嘴巴動動,而是神經(jīng)、呼吸等系統(tǒng)復雜的心理生理活動過程,閑話過度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個沉重的負擔,要消耗人體大量能量,連續(xù)說話比中等和輕體力勞動累人,閑話過度,人會有精疲力竭的感覺。如果人們能夠沉靜些,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當然對健康有益。我們一旦從理性上認識到閑話過多對健康有害,就要時時提醒自己,少扯閑話,趕緊投入到有益的工作、活動中去。有時還要調(diào)整自己生活的小環(huán)境,減少和“閑話友”的接觸。
此外,說閑話特多的人,眼睛、耳朵以及其它器官的利用率就要降低,大腦中的語言中樞就會時時處于亢奮狀態(tài),冷眼觀察和靜心思考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任何深邃的理論、獨到的見解都需要在寧靜中產(chǎn)生,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深遠”;外國人重視“沉默是金”,“沉默是高貴的品性”。在沉靜中思索反省,人易于成熟、富于理性。古今中外,許多杰出人物:如愛因斯坦、牛頓、富蘭克林、毛澤東、鄧小平……都享有高齡,他們平時閑話很少,可為例證。訪問過德國的人也不約而同地發(fā)現(xiàn):這是個沉默寡言的民族,在公共場所、在高速列車上,大家都在看書學習、思考,見不到有人夸夸其談。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亦是崇尚慎言的,如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啟蒙教材《弟子規(guī)》就要求孩子們養(yǎng)成“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污穢詞,市井氣,切戒之”的良好品質(zhì)。至今仍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冗長拖沓、言之無物的話,令人生厭;談工作,簡明扼要,緊扣癥結(jié)。也是受人歡迎的好作風。故而不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也包括企望自己有所成就的人都應對閑話有所節(jié)制,講話宜短,聲調(diào)宜輕。頻率宜慢,內(nèi)容宜精。
當然,沒有人希望做啞巴。茶余飯后,親友相聚,和長者智者談理想、談科學、談?wù)芾?,“如坐春風,如沐春雨,”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也是一種必要的學習,可以使人思維敏捷,激發(fā)智慧。交朋友也要談話,人家對你很熱情地說了許多,你太寡言,就是失禮。必要時也應亮出見解,侃侃而談,只是不要廢話連篇就行了。對家人也不可太寡言、太冷峻,熱情有助于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