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余
1562年3月1日:胡格諾戰(zhàn)爭爆發(fā)
胡格諾戰(zhàn)爭是1562~1598年間法國新教徒(稱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派的內戰(zhàn)。
查理九世(1560~1574)在位期間,法國東北部的貴族集團天主教派與法國中部的貴族集團(胡格諾派)爭權奪利;新、舊教派的紛爭使矛盾更加激化。1562年3月1日,天主教派首領吉斯公爵路經胡格諾派舉行禮拜的教堂,他立即率武裝襲擊,打死打傷200余人。事件發(fā)生后,雙方開始軍事行動,戰(zhàn)爭持續(xù)30多年,共歷10次戰(zhàn)役。最著名的是圣巴托羅繆節(jié)發(fā)生的大屠殺,當時,胡格諾派教徒正參加首領亨利的婚禮,天主教派突然發(fā)動武裝襲擊,殺死2000余人。這件事史稱“圣巴托羅繆之夜”。這場戰(zhàn)爭后因農民起義的發(fā)展和西班牙的干涉,雙方相互妥協(xié)。1589年,胡格諾派首領亨利(1553~1610年)繼承王位(稱亨利四世),開始了波旁家族在法國的統(tǒng)治。為了平復創(chuàng)傷,緩和矛盾,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并于1598年4月13日頒布南特教令,宣布天主教為法國國教,歸還天主教會的土地和財產。胡格諾派則獲得信仰自由,在擔任國家官職上享受與天主教同等的權利。南特敕令實際上是雙方妥協(xié)的和約。它承認新教信仰自由,是歐洲第一個宗教寬容的法令。中世紀后期,歐洲各國普遍發(fā)生了宗教改革運動,胡格諾戰(zhàn)爭則是宗教改革在法國采取的特有形式。
1861年3月3日:俄國廢除農奴制
克里米亞戰(zhàn)爭失敗后,俄國農民運動日益高漲。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被迫簽署“關于農民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法令”。規(guī)定農民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買賣或交換農奴;農奴在獲得人身自由時,應交付大量贖金才能領得一塊份地。在劃地界時,農民原種土地的1/5到2/5為地主剝奪。此次改革雖傷害了農民,維護了地主利益,但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成為俄國歷史上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
1661年3月9日:
路易十四親政路易十四(1638~1715)是法國國王。在他執(zhí)政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宣稱“朕即國家”,使法國成為強大的封建專制國家。
路易十四是路易十三之子,1638年生于法國圣日耳曼昂萊。5歲即位,由母后安娜攝政,宰相馬扎然掌握實權。1661年3月9日,馬扎然死后,路易十四親政。由于他親身經歷了高等法院和貴族領導的反政府的福隆德運動,被迫兩次逃離首都,所以他親政后采取一切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專制統(tǒng)治,集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大權于一身。他向地方派遣監(jiān)督官,親自主持國務會議,貴族除任軍職和點綴宮廷外,被排除于政治生活。他禁止信仰自由,鎮(zhèn)壓胡格諾教徒,廢除南特敕令。1682年,他正式把宮廷遷往凡爾賽。在經濟方面,他起用柯爾伯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實行保護關稅,鼓勵商品出口。取消國內關卡,扶植手工工場。從而使法國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國庫收入增加。文化方面,實行嚴格的書籍審查制度,但在他的支持下,古典主義的戲劇、美學、繪畫、雕塑和建筑藝術都獲得了輝煌成就。在軍事方面,他進行了一系列戰(zhàn)爭,為法國確立了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路易十四把法國絕對君主制度推到頂峰。但在他統(tǒng)治后期,國庫空虛,起義頻繁,引起各階級的不滿,法國封建專制制度開始走向衰落。
公元前44年3月15日:
愷撒遇刺身亡愷撒(前100~前44年)是古羅馬統(tǒng)帥、政治家和作家。愷撒貴族出身,從政初期,支持平民派反對前執(zhí)政者權貴派代表蘇拉的斗爭。歷任財政官、監(jiān)察官、祭司長、大法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結成三頭政治(史稱前三頭同盟),翌年任執(zhí)政官,繼之任山內高盧(意大利北部)總督。任內征服高盧(法國)全境,并越萊茵河攻襲日耳曼,兩次入海侵入不列顛(前55~前54);掠奪財富、奴隸無計,權力迅速擴大。公元前49年初,元老院與龐培聯(lián)合,解除其軍權并召之回國。同年愷撒率軍越盧比孔河(北意大利),進占羅馬。龐培偕大批元老院議員逃奔希臘。法薩羅戰(zhàn)役得勝,追龐培入埃及,助克婁巴特拉七世爭王位,又轉戰(zhàn)小亞細亞。經北非,返羅馬(前46年),建立獨裁統(tǒng)治。集執(zhí)政官、保民官、獨裁官等大權于一身,實行加強集權統(tǒng)治的改革,并制訂歷法——儒略歷。前44年3月15日,被布魯圖和卡西烏為首的共和派貴族陰謀刺殺。愷撒著有《高盧戰(zhàn)記》、《內戰(zhàn)記》等史書?!皭鹑觥焙蟪蔀榱_馬及西方帝王習用的頭銜。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舉行起義
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資產階級政府的階級壓迫和民族投降政策,激起廣大群眾極度不滿。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舉行起義,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權。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在廣大工人的支持下,公社打碎了資產階級軍事官僚機器,建立了以無產階級民主集中制原則為基礎的新型國家政權。將逃亡業(yè)主的企業(yè)交給工人管理,實行工人監(jiān)督生產,頒布一系列保護勞工利益的法令。公社體現(xiàn)了國際主義精神,許多外國革命家和工人參加了公社的戰(zhàn)斗。但是,由于缺乏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未能建立工農聯(lián)盟,沒有及時向資產階級盤據的凡爾賽進攻,沒有鎮(zhèn)壓反革命。5月21日,凡爾賽反革命分子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攻入巴黎。經過激烈的巷戰(zhàn),28日,公社失敗。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給予高度評價,并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總結了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1803年3月21日:拿破侖法典大功告成
1803年3月21日拿破侖法典制訂完成,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是近代較早制訂的一部法典,它對歐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民法典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拿破侖時代以前,就有人編過法典。但法律紛雜是其特點,在法國南部實行羅馬法,在法國北部,包括巴黎在內,則盛行封建的法蘭克和德意志法為基礎的習慣法。至于婚姻和家庭生活,則幾乎完全受天主教教會的控制。法國大革命以后,編纂統(tǒng)一的法典不僅有了可能,而且非常必要。領地和行會之類強有力的控制集團被鏟除了,教會的世俗權力受到了抑制,各個省變成了新的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拿破侖法典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原則上的,即要在歷史上第一次創(chuàng)立一部純粹是理性的法律,要擺脫一切過去的偏見。按照法典,所有公民一律平等。消滅長子繼承權、世襲貴族和階級特權;民法制度擺脫了教會的控制;人身自由、契約自由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成為基本原則。法典的第一編是人法。第二編是物法,即對各種財產權的規(guī)定。第三編是取得權利的各種方法,即繼承、贈予、結婚時授予妻、子的財產和債務關系。該法典在1804年最初傳到了法國控制的地區(qū),以后又傳到拿破侖征服的歐洲廣大地區(qū)。該法典至今仍在比利時、盧森堡和摩納哥使用。在19世紀,許多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自動采用了拿破侖法典。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于有了德國民法典(1900年)和瑞士民法典(1912年),拿破侖法典的影響才削弱了。
1957年3月25日: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
1957年3月25日,比利時、法國、西德、意大利、盧森堡、荷蘭在羅馬簽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又名共同市場)。1973年1月,英國、丹麥和愛爾蘭也加入。1981年1月,希臘成為第10個成員國。主要機構有委員會、部長理事會、歐洲法院和歐洲議會。后兩個機構也面對歐洲煤鋼聯(lián)營和歐洲原子能聯(lián)營,為共同體和兩個聯(lián)營組織共同服務。1965年簽訂條約,要求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聯(lián)營和歐洲原子能聯(lián)營的3個委員會和3個部長理事會合并成一個統(tǒng)一的委員會和一個統(tǒng)一的部長理事會,1967年7月進行了實際的合并。經濟共同體還設有其他的機構,如歐洲投資銀行、歐洲社會基金、歐洲開發(fā)基金等。1959年1月,共同體內部開始削減關稅10%,到1968年7月,對內已全部取消關稅,對外統(tǒng)一關稅稅率,實現(xiàn)了關稅同盟。經濟同盟的其他方面,行動比較緩慢。1962年制定了共同的經濟政策(內有統(tǒng)一農產品價格制度),以保護農業(yè)不受自低成本市場進口的農產品的影響,保障農民過像樣的生活。勞動力流通的限制業(yè)已取消,但資本市場一體化由于許多制度上的限制,進展較慢。
1856年3月30日:克里米亞戰(zhàn)爭結束
克里米亞戰(zhàn)爭也叫“東方戰(zhàn)爭”。1853~1856年,俄國與英國、法國、土耳其、撒丁王國之間的戰(zhàn)爭。19世紀中葉,土耳其成為歐洲列強分割的對象。俄國力圖擊敗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峽,插足巴爾干半島,與英法存在嚴重矛盾。1853年6月,俄國出兵占領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10月土耳其對俄國宣戰(zhàn)。11月,俄國襲擊錫諾普港中的土耳其艦隊,獲勝,引起英法干涉。1854年3月,英法對俄宣戰(zhàn)。同年秋,英、法、土聯(lián)軍在克里米亞登陸,次年2月撒丁參戰(zhàn)。9月,英、法、撤、土聯(lián)軍攻陷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俄國戰(zhàn)敗。1856年3月30日簽訂了《巴黎和約》,俄國在近東的擴張遭受到一次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