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京
以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為特征的兩極冷戰(zhàn)格局的最終消弭,在為世界人民帶來和平福音的同時,也使世界各地區(qū)內部一直受到壓抑和制約、長久以來卻為人們所忽視的歷史矛盾及現實沖突凸顯或爆發(fā)出來。因而1991年成為國際形勢風云際會、翻云覆雨的一年。
一、和為主旨的國際關系在美蘇兩國不再相互視為對手、尋求并建立起伙伴關系的背景下,多年來影響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國際性重大問題和地區(qū)沖突熱點問題得以解決或取得突破和進展,國際關系中的緊張因素逐一被和平及緩和因素所取代。
1.國際裁軍成果斐然
1991年7月31日,布什與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美蘇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9年的艱苦談判。這是繼5月份美蘇全部銷毀各自的中程導彈之后,兩國在核裁軍領域中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9月27日,美國總統布什又宣布了一系列包括陸基、艦載和機載核武器在內的范圍廣泛的核裁軍建議;10月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作出了七點正式答復予以響應。至此,美蘇兩國自進入熱核時代以來第一次實現了將以往核裁軍的“向上平衡”轉為“向下平衡”。
美國于1991年5月13日宣布放棄使用化學武器對首先使用此類武器的敵方實施報復的權利,并承諾在國際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后10年內無條件銷毀其全部化學武器。美國的立場,使國際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談判頓現轉機。條約草案已基本成形,談判正進入最后階段,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達成最終協議。
常規(guī)裁軍也有不少進展。5月2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將北約部隊規(guī)模削減20%。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軍將再裁減員額70萬人。美國關閉了海內外近百個軍事基地,駐南朝鮮美軍將大量防務移交南朝鮮軍隊,駐菲律賓美軍也在準備撤出美國在菲律賓的兩大基地。
國際裁軍在各個領域中都出現了好勢頭。
2.亞洲熱點問題得以解決或降溫
1991年6月,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帕塔亞會議,7月在北京舉行了工作會議。8月2日成立了最高委員會秘書處。8月26~29日第二次帕塔亞會議取得了重大進展:一致同意將四派武裝力量裁減70%,其余30%交由聯合國臨時機構控制;在柬全國最高委員會與聯合國駐柬臨時機構的關系問題上達成一致;就大選和政黨問題達成一致。這一切終于促成了10月21~24日第三次帕塔亞會議正式簽署了有關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的三項協定。隨后,聯合國觀察團先遣人員開赴柬埔寨各地。11月中旬,年近古稀的西哈努克親王返回金邊,重新踏上了闊別多年的柬埔寨國土。
朝鮮半島局勢也有所緩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同日本開始了建交談判,同美國在北京進行過低級外交接觸。南北朝鮮總理會談如期在平壤舉行。美國和南朝鮮大大縮小了“協作精神”演習的規(guī)模。南朝鮮總統盧泰愚宣布了使朝鮮半島成為無核區(qū)的倡議。美國已正式宣布于1992年4月前撤走在南朝鮮部署的核武器。年底北南雙方簽署了和解協議。
3.中東問題實現突破
在美國國務卿貝克八次造訪中東、四方奔走呼號、左右協調撮合的努力下,中東和會于10月30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正式召開了。阿拉伯國家認為,海灣戰(zhàn)爭后,阿以之間軍事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已無法亦無力同以色列較量。如不盡早解決阿以爭端,猶太移民定居點增多后,更難以收回被占領土。故而想借和會之機,寄望于美國壓以色列“以土地換和平”。而以色列則想利用阿以直接對話造成雙方事實上的相互承認,同時以參加和會為條件,換取美國100億美元的貸款保證,以便安置蘇聯猶太移民。雙方目標相去甚遠,且有多年積怨,因此和會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但無論如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代表能史無前例地共聚一堂,彼此傾聽對方陳述立場和觀點,這本身就是歷史性的成果。
4.南部非洲矛盾緩解
南非現任總統德克勒克上臺后,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性措施,通過逐一廢除種族隔離法律的辦法,基本瓦解了種族隔離制度。南非政府釋放了被囚27年的黑人領袖曼德拉,承認非國大合法并與之對話,共商國是。這一系列舉措緩和了南非的種族矛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贊賞。英聯邦首腦會議決定,取消對南非的制裁;國際奧委會也在考慮終止對南非的禁令;黑非洲前線國家也同南非舉行了會談;安哥拉甚至允許南非航班飛越其領空。
二、亂象紛呈的政治局勢
兩極格局瓦解、蘇聯急速衰落、美國無力單獨支配世界事務,這就使得世界政治形勢在一些地區(qū)和國家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
1.北約內部的歧見
1991年10月16日,法國總統密特朗和德國總理科爾在致歐共體執(zhí)行主席、荷蘭首相呂貝爾斯的信中,倡議建立一支5萬人的法德聯軍并呼吁歐共體成員國參加,以便建立一支屬于西歐聯盟的軍隊。在正為面對蘇聯衰落之后如何調整戰(zhàn)略而苦惱的北約內部,這一倡議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北約秘書長韋爾納、美國國防部長切尼、英國外交大臣赫德紛紛出言相告,表示反對。正是這一倡議所流露出來的歐洲人自已來主管歐洲防務的意識,迫使美國總統布什在北約首腦會議上坦言相告:“如果你們不再需要我們了,就直接說出來吧?!?/p>
2.蘇聯聚散兩難
蘇聯在1991年失去了波羅的海3個共和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隨后12個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圍繞著“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與中央政府討價還價。車臣一印古什問題的激化無疑又給已被納卡州問題和南奧塞梯問題所困擾的蘇聯民族政策增添了一道難題。
3.南斯拉夫內戰(zhàn)前景未卜
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軍與克羅地亞武裝力量在歐共體的干預、協調和斡旋下,先后達成了10多次?;饏f議,而內戰(zhàn)的狼煙烽火仍在克羅地亞土地上此伏彼起。南斯拉夫民族沖突的遠因可上溯到一戰(zhàn)以后。塞爾維亞認為對南斯拉夫獨立獨有殊勛,克羅地亞則認為從奧匈帝國獨立后,應與南斯拉夫其他組成部分享有平等地位,雙方爭執(zhí)不斷;近因則是居住在克羅地亞的60萬塞爾維亞人要求與克羅地亞人享受平等待遇未果,轉而要求脫離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合并。而克羅地亞于6月25日宣布獨立,脫離南聯邦。故聯邦人民軍以維護聯邦統一、保護塞族人利益為由,開入克羅地亞作戰(zhàn)。激戰(zhàn)87天后,克羅地亞國民衛(wèi)隊和警察雖然在重兵包圍下一度投降,但很快戰(zhàn)斗又起。民族怨仇加深,南斯拉夫聯邦前途未卜。
三、作用增強的聯合國
1991年初,一場席卷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沙漠風暴”將成立了46年、卻一直難以在世界政治事務中發(fā)揮主動作用的聯合國吹到了國際政治舞臺的前沿,終于能夠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采取比較一致的態(tài)度,發(fā)出相對和諧的聲音。在過去的一年中,聯合國在自身作用不斷提高的同時,愈來愈成為大國競相角逐以發(fā)揮政治影響的論壇,在一向以實力為基礎的國際政治動力學中,世界各主要國家以和平、緩和為主導而匯聚在聯合國的旗幟下,尚屬開歷史之先河的首創(chuàng),不能不說是開辟了國際關系歷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