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黃絹幼婦,外孫Ji臼”,此話出自曹娥碑。據(jù)傳三國時聰明絕頂?shù)臈钚薏鲁隽诉@句話中隱含的四個字:“絕妙好辭”,一直流傳至今。不說其他諸如“雞肋”這樣的掌故軼事,單憑這一點,楊修足可稱得上是古代的猜謎高手了。
然而,如果同時參加猜謎競賽的話,楊修卻不一定能勝過葛志全。從1983年初涉謎壇至今,后者已在全國性的猜謎比賽中奪得了最高獎14次,無人可與匹敵。曾有這樣一個畫謎:一個人背對一只側身張口的老虎,打一新名詞,按照“風從虎”之說,不少人將其解為“抵制(或制止)不正之風”,細心的葛志全卻看出了畫中人背對老虎的用意,因而找到了正確答案:“反對不正之風”。他的猜謎技藝由此可見一斑。
猜謎技藝漸長,使葛志全的制謎功力倍增。他的以“海峽兩岸盼統(tǒng)一”打出版物《中國地圖集》一謎,曾在“華夏百家猜謎大賽”中被評為“十大猜謎”之一,深受好評。此外,像“廢除官員終身制”打成語“不可一世、原封不動”這樣從立意和技巧上皆屬上乘的燈謎,也常常不脛而走,令燈謎愛好者們愛不釋手,拍案叫絕。
燈謎也稱“文虎”,因其含義曲折費解而不易猜中,所以猜謎又叫作“射虎”。與歷史悠久的民間謎語相比,“燈謎”一詞只是到了宋代才正式出現(xiàn)。發(fā)展至清朝,終于修成正果,標志便是各種“體”、“格”的日趨完備,實際上,燈謎是一種“文義(字)謎”,要求充分利用漢字多變的字形,和一字(詞)多義的特點,以及字音之正誤,作為制謎的主要依據(jù)。這也正是它的中國特色。
不難看出,燈謎這種文字游戲要求的文化程度并不低,因而在歷史上始終屬于文人墨客的專利也就不足為怪了。它的謎底大多采用字(詞)、人名、地名、書名,和古書上的詩、詞、文句等等,如果沒有文化素養(yǎng),要想射中“虎”是十分困難的。
葛志全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天賦的興趣使他很快掌握了猜謎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像會意、象形、假借等“體”,以及幾十種一般在謎面上注明的“格”,常常給猜謎者提供一些線索。常人要弄清或記住此種種已非易事,而他卻早爛熟于胸,優(yōu)勢自然十分明顯。然而這僅僅是開始,要既快又準地“射虎”,廣泛的愛好和知識面也屬必需。葛志全就有那么一批“案頭必備”,如各種戲曲、劇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常用名詞輯錄,還有大量的出版物和工具書。有一次為了猜一個不怎么有名的歷史人物,他翻了數(shù)十本工具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如愿以償。以上這些都屬于他所創(chuàng)“伏虎十招”的內(nèi)容。
猜謎往往要求反應快捷,但熟能生巧,而制作一條佳謎卻經(jīng)常使人煞費苦心,甚至有點可遇不可求的味道,盡管制謎常采用由謎底設謎面的逆向性,但在保證使謎底與謎面嚴絲合縫“扣緊”的同時,還要兼顧謎面的文采和趣味性,又須避免用典生僻、晦澀轉文等等,真是談何容易。何況如今的燈謎面向群眾,還得要通俗,少用或不用“格”。葛志全的經(jīng)驗在這里值得借鑒,比如平時注意培養(yǎng)對漢字形、音、義的敏感,不妨多做做拆字之類游戲;另外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聯(lián)想能力,善于作“橫向聯(lián)系”等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葛志全希望更多的人進入燈謎天地,也相信從曲徑通幽到豁然開朗、領略過這份喜悅的都將因此而流連忘返。如果您尚未有充分的準備,那么就請從葛志全制作的下面這條不算復雜的謎開始吧:
明月當空人盡仰(打一字)謎底請在本期找。
編者按自本期起,我們增設了“絕活”這個欄目,希望通過對中國文化的特色產(chǎn)品和拳頭產(chǎn)品的介紹,以及各行各業(yè)中拿手絕技、包括生活實踐中智慧結晶的宣傳,使更多的人加深對我們民族和文化的了解,并且共同努力,為弘揚民族文化,加速現(xiàn)代化進程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此期間,歡迎廣大讀者來稿,提供線索和資料,并且誠懇希望來信提出批評和建議。
來信來稿請寄:中國青年雜志社文化生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