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在人們的心目中“全聚德”的名字早已和烤鴨密不可分了,即便對許多外國人來說也是如此。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在品嘗這美味的時候,對于這家名聞遐邇的百年老店卻幾乎談不上有什么認識。它的歷史和興衰,其中包含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喜怒哀樂,在電影《老店》出現(xiàn)以前,曾一直是個謎。如今,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以后若再去吃烤鴨的話,滋味兒怕是會不太一樣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影為“全聚德”做了一次免費廣告,盡管電影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依賴“全聚德”而成名的。
《老店》在1990年歲末的出現(xiàn),引起了一片贊譽。評論家們對影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大加贊賞的同時,還推崇影片導演的大家風范。但是令不少人驚訝的是,該片導演是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物——35歲的青年導演古榕,《老店》還是他的處女作。
通常外國人來北京,一要登長城,二要吃烤鴨,在他們的心目中這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對于國人來說,長城早已是中華民族勤勞、自強品質(zhì)的體現(xiàn),也是炎黃子孫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然而如果烤鴨子也硬要成為圖騰的話,人們的心理準備恐怕還不夠充分。盡管人們對“食在中國”可以說是津津樂道,而且早就冠之以“食文化”的尊稱,本質(zhì)上卻多少抱著一種矛盾的心理,在這里也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影響之大,滲透力之強。一方面,歷代的人們都以滿足口腹之欲為樂事,對美味佳肴的要求之高、口味之精,真是講究到了極致;另一方面,那些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們——廚子,受到的待遇卻極不公平。例如在本世紀初(正是影片故事發(fā)生的年代),當時被泛稱為“五子行”的五種所謂“最下賤”行業(yè)中,廚子即名列其中(其它是指窯子、戲子、澡堂子和剃頭挑子)。即使是在職業(yè)不分高低的今天,我們對“食文化”的理解仍是十分狹隘的,對“食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們的研究也幾乎是空白。文藝作品中對他們的描繪即使不能說沒有,至少也是十分罕見的。以烤鴨店以及它的創(chuàng)造者們的歷史為素材,講述其中的故事,《老店》在銀幕上是頭一一份兒(《天下第一樓》只是話劇,且跟影片有很大不同),用古榕的話說,拍攝這部影片就是要為那些被貶為“五子行”和“下九流”的人們樹碑立傳,以體現(xiàn)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
《老店》故事發(fā)生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一個世紀,反映的又是老北京的生活,這對生長在山明水秀的杭州的古榕來說,的確顯得很陌生。盡管小時候他常來北京看望外婆,以后又上了中央戲劇學院,要拍這么一部類似市井風俗畫的京味影片,光靠平時的生活積累顯然是不夠的。他為此曾埋頭研究“全聚德”的史料,影片中不少細節(jié)正因他的挖掘而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從掌柜的聽從算命先生的話將昔日的“德聚全”招牌倒個個兒改成“全聚德”(樣樣“全”又能“聚”財“聚”才聚“德”),到那一大段繞口令似的報菜名,尤其是“全聚德”的功臣、影片中掛爐烤鴨的獨創(chuàng)者孫鐵桿移動爐架上烤鴨時的“步法”,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不僅使觀眾“眼見為實”,也賦予影片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
當然,這些令人回味的細節(jié)都離不開演員的出色表演,古榕十分幸運,《老店》的創(chuàng)作班子之強少有能與之相比的。從攝影、剪輯、美工、作曲,直到演員,在國內(nèi)均名列上乘。而最可貴的莫過于劇組成員認真合作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全片實拍僅用了60天,加上準備階段和后期制作也才10個月,效率之高可見一斑。這些常常使古榕回憶起當初在戲劇學院學習時受到的熏陶。他插過隊還當過兵,還干過記者,但進入戲劇學院學導演卻十分偶然,只不過在《杭州日報》社時需要有張文憑而已。然而在學校的那5年里,中戲深厚的文學傳統(tǒng),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不斷否定自我的藝術(shù)精神,都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一次學校匯報演出,頭天晚上古榕忽然發(fā)現(xiàn)道具出了點毛病,原來篝火支架上的飯盒是用繩子給掛起來的,這顯然違背了真實。就為這他半夜里滿學校找鉛絲,最后總算趕在演出前補上了這一漏洞。誰知正在演出的當兒,另一道具——一棵大樹卻突然傾倒在臺上。雖然古榕堅持演完而不中斷,這一突發(fā)事件卻使他受到很大打擊。他時時不忘這一教訓,精益求精成了他藝術(shù)的準則。
古榕很早就聲稱有一天要拍出真正的“作家電影”來,就像他尊崇的伯格曼和法斯賓德那樣。而在《老店》里,他說自己只是力圖兼收并蓄,使寫實和象征趨于和諧。《老店》無疑是寫實的,它的黑白灰的攝影基調(diào)更突出了當時社會的特殊氛圍;而同時它又是頗具象征意味的:貫穿影片始終的大鐘、鳥籠和小玉人時時在向觀眾提示著導演的意圖,即通過對那些下層勞動人民的描繪展示民族堅韌不拔的自強精神,同時也揭示其一味忍讓以至懦弱的性格??傊?,是要對人們進行一次精神分析。在玉環(huán)嫂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婦女心地善良,堅毅而又忍讓的傳統(tǒng)美德,而楊老板的性格要更復雜些。對伙計他有傲慢的一面,也有良心發(fā)現(xiàn)而自責的一面;對流氓地痞和警察,他更多的是逆來順受,雖然面對趾高氣揚的洋人他卻敢大喊大叫;對時髦女郎他既想接近又恐懼其“開放”:他對玉環(huán)嫂有感情,但又缺乏理解(這種種性格、行為上的矛盾構(gòu)成了古榕對“下九流”們以至更大范圍人們性格的理解)。與玉環(huán)嫂的善良、楊老板的精明相比,伙計們雖然有互相排擠、忌妒等“窩里斗”的現(xiàn)象,卻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下層人民對逆境的極大承受力和自強、獨立的性格。而像堂頭張八、孫鐵桿和吳一勺等人,還表現(xiàn)某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敬業(yè)精神,沒有他們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努力和高超的職業(yè)技能,也就談不上今日蜚聲世界的“全聚德”了。當片中的年輕女編導——當年“全聚德”創(chuàng)始人的后代,沿著先人的足跡來到長城腳下,看到的是凄涼的墳塋和守墓已半個世紀的百歲老人——當年曾因伙伴的死而對楊老板滿懷怨恨,卻一直苦苦單戀著玉環(huán)嫂的伙計田順。她聽到的是一個沒有結(jié)尾的故事,也是一段辛酸而悲壯的歷史。如果觀眾離開影院時也和她一樣在思考的話,古榕說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影片的高潮——“全聚德”上下面對前來挑釁的官警和流氓惡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進行了反擊?;鞈?zhàn)之中,玉環(huán)嫂中彈身亡,“全聚德”也陷入火海之中。盡管行家們對場面的處理評價很高,古榕仍念念不忘留下的遺憾。在他心目中,高潮場面原本可以拍得更悲壯,更完美些,玉環(huán)嫂中彈鏡頭的拍攝效果也可以更好些。對于這些,他的夫人、影片中一人身兼玉環(huán)嫂和女編導兩個角色的徐松子很能理解他。作為當年的同學和今日的夫妻,他們倆的正式合作這還是第一次。然而這第一次,卻使他們備嘗甘苦,古榕的玩命勁兒使她心疼不已。不過,有了第一次也會有第二次,他們的目光已移向他們的下一部作品——《人生舞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