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1991年1月24日是一個平常的日子。
這一天,隨著太陽西沉,一位瘦弱的青年輕輕地閉上了眼睛,告別了黃昏,也從此告別了黎明。
仿佛世間的一切并未因他的離去而有所改變,只有失去兒子的母親淚如泉涌。
李紅平,29歲,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
又一個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發(fā)未白,身先衰,生命之匆匆,令人震驚,讓人扼腕嘆息……
一
默默無聞,但并非悄然而去。不是所有的豐功偉績都可以驚天動地。
蒼天作證。
1987年5月22日,廣東省海豐縣水庫在連天暴雨中岌岌可危,為避免更大的損失,縣領導忍痛提出炸掉水庫副壩的方案,省氣象局根據(jù)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預報,指出雨勢明天將明顯減弱,建議不要炸壩。結果不但避免了炸壩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而且保護了水庫下游30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同年春,廣西氣象局用此系統(tǒng)預報了暴雨過程,從而取消了1800多萬畝農田因連季干旱準備放棄水稻改種其它作物的決定,當年水稻增產2.5億公斤。同年夏,四川氣象局用此系統(tǒng)成功地預報了特大暴雨過程,獲得了1.2億元的經濟效益……
這是人類依靠智慧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輝煌成績,據(jù)國家氣象局估算,由于《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推廣應用,為我國創(chuàng)造的經濟效益高達10億元,而它巨大的社會價值更難以計算。
這一切,聯(lián)系著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這就是《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主要設計和推廣者——李紅平。
1985年,李紅平獲計算機碩士學位后,進入北京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此時大批青年知識分子謀求出國留學之潮尚熱,而一批批公司的興起,迅速改變著青年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擇業(yè)取向。改革開放沖擊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大批有才學的知識分子進入經濟領域,給我國經濟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它也為知識分子改變一貫清貧的生活提供了一次新的嘗試機會。但是另一方面,當一種舊的生活模式被打破的同時,許許多多支撐著社會發(fā)展、許許多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也在一種急躁的情緒中開始被人們輕視。知識分子固守書齋的形象已為人所嘲笑,而那些為了事業(yè)不惜一生貧寒、默默追求的知識分子也往往不再為人所理解。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只有一間破收發(fā)室改成機房的人工智能所則顯得過于寒酸。尚在創(chuàng)建之初,人不過十幾個,錢只有借的幾千元,智能所在出國和公司熱潮中靠什么吸引它急需的人才?
“靠事業(yè)!”智能所所長王遇科教授堅信不疑。
但智能所不是世外桃源。當別的系辦的公司在火火地掙錢之時,智能所難以平靜。有的人鬧著要出國,有的人鼓動利用各種關系去掙錢,智能所尚未進入正常的工作運轉,便已處于飄搖動蕩之中。中秋節(jié)前,其它部門的職工興高采烈地從辦公室領回節(jié)日食品,而智能所卻無錢給職工買一塊月餅,老教授王遇科坐在破辦公桌前雙唇緊閉,頭慢慢地低了下來。
但人各有志。
王遇科看著李紅平,輕輕地問:“紅平,你呢?走,還是留下來?”
李紅平此時24歲,已獲碩士學位,憑他的計算機專業(yè),無論出國還是到公司,全有人們不可輕視的資本。李紅平看著自己的導師,此時他心中平靜,他記得王教授說過:“科學事業(yè)本身就是一個奉獻的事業(y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歷史上許多大科學家一生貧寒,無奉獻精神就搞不了科學?!?/p>
李紅平輕輕說:“我留下來?!?/p>
老教授點點頭,他相信自己的學生,更相信自己的事業(yè)。他把全所的人召集到一起,以他一貫的風格說道:“要出國的,出吧;要掙錢的,走吧!干事業(yè)的人留下來,我們組成‘敢死隊,我們要登泰山,誰想在半路上挖人參發(fā)財,對不起,走人!”
干事業(yè)的人留下來了。在只有3000元科研資金和5臺賒購的計算機的條件下,李紅平和同事們承接了與國家氣象局合作研制《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科研項目。3000元經費連差旅費都不夠,更談不上什么個人的“經濟效益”,但它的成功,卻能給國家?guī)砭薮蟮慕洕б?。李紅平和同事們一頭鉆進連暖氣都沒有的“機房”,在嚴寒中開始了艱苦的企業(yè)。
自然界的風云變幻曾給人類帶來無數(shù)的災難,因此準確地預報天氣的變化,已成為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中國正在發(fā)展之中,她還未擺脫貧窮的重壓,每一次天災,對她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減少災害的損失,對中國來講如同盡快發(fā)展經濟一樣重要。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李紅平深知責任之重,每一次在計算機鍵盤上的輕輕敲擊,似乎都是對自然災害的一次抗擊,是在為祖國減輕一分壓力。
科學家的故事往往缺乏戲劇性,如果我們細細地回顧他們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在其生命的歷程中占主體位置的往往是近乎一次次重復的枯燥,而那些振奮人心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則似乎僅僅是短暫的一刻,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這一刻,而常常忽視那奠定了這一刻的無數(shù)個枯燥乏味的日子。
智能所機房里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李紅平和同事們在計算機前億萬次地反復敲擊著鍵盤,當長時間聚精會神的工作結束而疲憊地離開計算機時,回頭看一眼計算機,心中便有一種近乎恐懼的感覺,因此每一次重新投入便如同一次新的挑戰(zhàn)。這是對人的意志的磨煉,而許許多多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在這種寂寞與枯燥中為祖國和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巨大的榮譽和財富。
幾個月的苦戰(zhàn),成果終于出來了。但這不是最后的成功,它必須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李紅平和同事們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19個省市和國家氣象局中進行推廣應用,與此同時,對系統(tǒng)又進行了4次修改,使其進一步完善。實踐的檢驗和專家的鑒定,證明這是一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氣象預測專家系統(tǒng),且因其投資小,見效快,受到世界同行的注意,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國家氣象局領導高興地說:“《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研制成功,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短期災害預報的路子?!?/p>
3000元與10億元,是兩個難以比較的數(shù)字,因此它是一個奇跡。當有的人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不惜給國家造成成千上萬元的損失時,李紅平與他的同事用僅有的3000元為國家換來巨大的財富,而沒有1分1厘落入自己的腰包。輕一身之富貴,重國家之強盛,自身與國家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年輕一代知識分子身上并未失去。
在研制《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緊張時刻,李紅平同時擔負了與國防大學合作研制《合同戰(zhàn)役對抗演習訓練模擬系統(tǒng)——紅山Ⅱ號》的主要研制任務,當中央軍委、國防科工委的領導及軍內外專家視察、參觀了這一當時全軍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系統(tǒng)后,一致認為它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獲國家科技發(fā)明三等獎后,《紅山Ⅱ號》也獲得了北京理工大學科學進步一等獎。
在進行科研工作的同時,李紅平還出色地擔負了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優(yōu)異的成績?yōu)槔罴t平贏得了榮譽,他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全國高等院校先進工作者,1989年,由助教破格晉升高級職稱,成為當時學校最年輕的副研究員。
二
李紅平出手不凡,但李紅平并不是天才。
在研制《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時,按協(xié)議規(guī)定,氣象知識部分由國家氣象局負責,智能所負責技術,對知識部分可以不必深究。但為了與氣象局的同志更好地交流,高水平地完成任務,李紅平帶領其他同志以嚴肅認真的精神在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20年來積累的資料,當李紅平在講臺上為推廣這一系統(tǒng)進行講學時,那豐富的氣象知識令氣象工作者們不禁嘆服。
無僥幸之心,沒有恃才傲物的虛狂,唯有一點一滴的積累和不避辛苦的苦干,成功之路因此而平凡,人類也因此而創(chuàng)造出精神的高尚。
但這一切需要動力,這動力除了常存報效祖國之心,除了為了科學事業(yè)不惜獻身的熱情,還能是什么?
在科學研究中,成果的大小首先決定于立意的高低。在一個課題開展之前,首先要清楚通過什么途徑達到什么目的,同樣一個課題,立意的不同,往往使不同的人研究成果的水平無法同日而語。
人生也是如此。
當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浮躁情緒,當人們在為自我價值辯論不休,當似乎每一個人都在呼吁別人的理解,坐在沙發(fā)上用語言感嘆往日美好的時光而表示著自己的高尚時,李紅平卻以默默無聞的勤奮和努力為祖國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財富,一步步無怨無悔地完成了他的人生立意。
并非沒有磨難。1977年底,李紅平的父親不幸去世,為了照顧家庭,正在上高一的李紅平含淚退學,當了工人。此時李紅平僅16歲,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每天看著同學身背書包走向他所熱愛的學校時,他心中難過,只有默默地咬著嘴唇……但他即使在失學后也沒有失去進取之心,終于在1978年競爭激烈的高考中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比他的同學提前一年進入了高等學府。在自己心中,他放大了所有得到的愛和關懷,這使李紅平在經歷了磨難之后,培養(yǎng)出吃苦耐勞、謙虛無私的品格。這一品格在他開始以自己的學識為祖國服務時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和強化。
在進行《氣象預報專家系統(tǒng)》和《紅山Ⅱ號》的研制時,李紅平騎著自行車奔波于國防大學、國家氣象局和智能所之間,他和同事們整理了170萬個數(shù)據(jù),編寫了20萬條命令,建立了三個軍事專家系統(tǒng)和兩個大型數(shù)據(jù)庫。每一次投入工作,李紅平都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一次母親很晚了還未見李紅平回家吃晚飯,便到機房去找他,一進門,見兒子正全神貫注地伏在計算機前,而桌子上還一動未動地放著她中午給他送來當午飯吃的點心。在研制《紅山Ⅱ號》進行機器聯(lián)調時,他竟三天三夜沒有離開機房。而與這種艱苦勞動相對應的,是一種幾乎無償?shù)姆瞰I,他所能得到的,只不過是每天幾角錢的“科研補助費”。在一次宴請可以一擲千金,唱一支歌可以有上千元的收入,“回扣”“好處費”“獎金”等已成日常用語的今天,李紅平卻淡泊名利,從未失去一生為祖國服務的信念。
李紅平無超人的天賦,只有兢兢業(yè)業(yè)的努力。李紅平也無閃光的豪言壯語,卻踏踏實實地走著他早已認定的人生之路。
三
生命之樹常綠。這是哲人的語言,是詩人的意境。李紅平剛剛走完29個歲月,生命之樹卻停止了歡快的搖曳。長歌當哭,卻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普普通通的名字。
1990年11月21日,李紅平出現(xiàn)了突然的昏迷,病魔對他開始了猛烈的襲擊。李紅平卻處之泰然,他仍堅持給研究生上課,參加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評獎,為“八五”課題做緊張的準備。
看著一天天瘦弱下去的兒子,13年前經受了失去丈夫的沉重打擊的母親,心中有一種無法接受的預感。
在母親的催促和陪同下,李紅平到醫(yī)院去進行了檢查,當醫(yī)生問他腦電圖是做30元還是100元標準的檢查時,李紅平說:“我沒什么大問題,做30元的就行了。”母親看著一貫簡樸的兒子,心里發(fā)酸:“紅平,你就別想別的了,媽媽帶你來了,就聽媽媽的吧!”
每一次去醫(yī)院,對于母親來說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長時間的等候,難看的臉色,為了尋找病歷,她在掛號處、病歷室、門診室樓上樓下地奔波了近一個上午。為了兒子,她忍著焦急與憤怒,一次次懇求盡快給李紅平診治。李紅平要做CT檢查,但醫(yī)生說預約后要等一個月時間。一個月,在別人只是一個短短的時間概念,但對李紅平來說,這就是他未來全部生命的一半啊。任憑母親懇求,可規(guī)定卻不能改變。
李紅平,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1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可當他走出狹小的機房時,生活中卻沒有屬于他的一點點“特權”。李紅平,中國的高級知識分子……
李紅平卻不會抱怨,他關心的只有工作。12月6日,李紅平來到機房時,同事見他臉色非常難看,便勸他回去休息,李紅平笑笑說:“我沒事,今天是研究生考試,我得參加?!笨纱藭r他雙目已出現(xiàn)嚴重重影,眼前的一切一陣陣變得模糊不清。
1991年1月11日,CT結果終于出來了:原發(fā)于肺部的癌細胞已轉移到顱內,并已出現(xiàn)水腫,生命危在旦夕!校領導得知消息后,立即研究治療措施,安排搶救??纱藭r,李紅平距生命的終點只有13天了……
1月24日下午5時,李紅平靜靜地躺在床上,他最后看了看守護在身邊的慈祥的母親,輕輕地說:“我累了,想睡一會兒?!闭f完便閉上了眼睛……
母親痛不欲生……
噩耗傳到了學校,同事們不約而同地來到機房,他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淚水掛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機房里靜靜的,每個人好像都相信房門會再一次被推開,李紅平微笑著說:“我來了……”幾天前,李紅平還與同事們談笑自如地議論海灣戰(zhàn)爭,在家中接待過找他答疑的研究生,昨天晚上,他還與內蒙氣象臺的同志討論工作,紅平還活著啊。
可他真的走了,走得匆匆,也走得踏踏實實。對以往的生活他沒有遺憾,在29年的人生中,他傾其所有報答了生養(yǎng)他的祖國。他奮斗的成就,遠遠超出了他29年人生的容量,這使他短暫的生命無比輝煌。但這生命的輝煌并不使人目眩,你無須仰視,因為他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平凡得無須多少語言敘述,他是在實實在在、絕無虛浮的工作中創(chuàng)造了這一輝煌,讓人感奮,在今天更讓人深思。
1月24日,同是這一天,一份嵌著共和國莊嚴國徽的“為祖國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的證書,成為祖國為她剛剛失去的一個優(yōu)秀兒女寫下的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