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慧輝
通常,一位作家的知名度與其作品的被閱讀量成正比。然而事實又不盡然。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蚓褪且粋€例外。在我國,斯泰因可說是一位但聞其名、難見其作的作家。究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斯泰因的名氣來自她那“作家的作家”身份。她早年旅居法國,接觸從先鋒畫派到現(xiàn)代派作家的各色文藝界人士,潛心揣摩人物心理及語言特點,研究語言與現(xiàn)實的關系,希圖將語言從傳統(tǒng)思維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因此,她的作品大都充滿實驗性的表達方式和新奇的思想,較難為一般人所理解。其次,斯泰因是一位主觀色彩很濃的作家,她的創(chuàng)作活動又是理論先于實踐的,即通過創(chuàng)作去表現(xiàn)和證明自己的理論。由于斯泰因的創(chuàng)作強調主觀思維,她的寫作風格又艱澀獨特,結果是其作品很難翻譯成其它語言而仍保留原文風貌。
其實,斯泰因在自己的祖國也同樣知音寥寥。按照美國一本新版斯泰因文選的前言所說,她一向受到“廣泛的欽羨”,被譽為“文壇泰斗”、“偉大天才”,卻只有“少數(shù)人真正閱讀”她的作品,因為她的作品確實難度很大,難免“曲高和寡”,不過人們又欲罷不能:這位斯泰因女士憑什么可以成為海明威和安德森等數(shù)位文學大師的啟蒙者,在自家寓所接受龐德和艾略特的登門拜訪,自稱與現(xiàn)代派繪畫大師畢加索和數(shù)理邏輯大師懷特海在并肩“創(chuàng)造二十世紀”,其魅力與影響究竟何在,這是非弄清楚不可的。為此,幾十年來,斯泰因在歐美學術界倍受重視,成為持續(xù)研究的對象,文人學者的必讀。關于她的傳記、文集和論著亦不斷問世,以滿足求知者的需要。
這位女先師究竟是何許人?格特魯?shù)隆に固┮?Gertrude Ste-in),一八七四年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猶太商人家庭。一九四六年病逝于法國。兒時的她家境富裕,作為家中小妹,自幼隨父母去歐洲讀書、旅行,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fā)。在她十四歲時,母親去世。三年后,父親又過世。好在斯泰因素同小哥哥利奧關系密切,又得到長兄邁克爾的悉心照護。她中學畢業(yè)時,利奧離家去上哈佛大學,使她失去親密的伙伴,頗有些寂寞無奈。一八九三年,斯泰因索性也考入哈佛的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就讀心理學系。當時在該系任教的有哈佛心理學系泰斗、美國哲學大師威廉·詹姆斯教授。斯泰因聰穎異常,頗得大師青睞。在詹姆斯指導下,小姑娘學習興致日高,在實驗室里匆匆渡過四年時光。大學畢業(yè),她在詹姆斯教授鼓勵下,轉入當時美國最好的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專攻人腦解剖學與認識心理學(后有人嘲笑斯泰因的語言實驗為模仿癡人話語的科學實驗報告,系指她這段學醫(yī)經(jīng)歷)。不料斯泰因對解剖學深感厭倦,成績一蹶不振。她又自小任性倔犟,寧可不及格也不向老師服軟。最后只好輟學。一九零二年,斯泰因離開美國前往歐洲,從此掀開了生命中新的一章。
在斯泰因旅居法國的生活中,有兩個重要人物。一位是她的小哥哥利奧,另一位是她的女秘書艾麗斯·B·托克拉斯。利奧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因未婚而與妹妹同住一寓。兩人錢雖不多,卻足以安逸地生活,并有余力出入巴黎的先鋒派畫廊,購買已成名的畫家(如塞尚、馬蒂斯)和未成名畫家(如畢加索、布拉克等人)的作品。漸漸地,他倆當上巴黎窮困畫家的贊助恩人,幫助不少瀕臨絕望的青年藝術家,并成為其中一些人的終生摯友。像畢加索給斯泰因作的著名畫像、格里斯給斯泰因塑的半胸像,均為藝術巨匠與其提攜者的友誼結晶。斯泰因兄妹與藝術家們的友誼經(jīng)數(shù)年發(fā)展,形成了每周六在花園街二十七號斯氏寓所舉行的文藝沙龍。座上??陀挟吋铀鞣驄D和馬蒂斯夫婦。其他先鋒派藝術家每到巴黎,亦設法登門拜訪,如同朝圣。斯泰因的文學創(chuàng)作因此與現(xiàn)代派藝術密不可分。她試圖把繪畫藝術引入文學實驗,先后寫過《畢加索》等數(shù)篇文人藝術家的文字素描。文章在紐約刊出后,引起強烈反響。
用現(xiàn)代女權主義的批評眼光來看,斯泰因的創(chuàng)作無疑得益于她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本世紀初,婦女難得有“自己的一間屋”以外的活動天地。她們作為丈夫的附屬品,一切開銷仰仗丈夫的慷慨,而丈夫們通常只好武裝妻子的外表而非頭腦。為妻的自然很難去探求個人的精神解放,或依自己的愛好自由社交。那些先于斯泰因的女作家,如喬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艾米麗·狄更生等人,或是擔著“壞女人”的名聲,或是一生孤寂,身后才得以揚名。斯泰因無疑是幸運的。她在經(jīng)濟上有父母的遺產(chǎn)和大哥的慷慨關照,加之利奧在藝術上的引導,方有條件成為重要的先鋒派作家與理論先驅。
然而,斯泰因由此又“染上”現(xiàn)代人的另一種“病癥”:她是一名同性戀者。她的伴侶就是女秘書艾麗斯。這位來自加州的女子做事精細,為斯泰因整理文稿,安排日常行止,十分稱職。她的到來又恰逢利奧的戀愛與出走,遂起到填補感情空白的作用。從自身條件看,斯泰因自幼相貌可人,卻一直過于豐滿。據(jù)一傳記追述,斯泰因在哈佛女子學院讀書時,與眾女生晚間出游,途中大家商量萬一遇上歹徒該如何行事,斯泰因自告奮勇說,她可以爬上樹去,然后從樹上跳下來砸到歹徒身上,定能將他壓個半死??梢娝幌蜃哉J缺乏女子的嬌柔。她的裝束、發(fā)式亦可證明,她寧愿他人忽略自己的性別。她的生理特點是否成為她倒向同性戀的因素之一,無人論及。不過當時巴黎的自由氣氛無疑對她起了縱容作用。另一原因是上文提到過的,即斯泰因的經(jīng)濟能力——她養(yǎng)得起一個伴侶。而這,即使是當代女性怕也沒有幾人能夠做到。
就這樣,斯泰因,一個經(jīng)濟獨立的女性,藝術家,猶太人,同性戀者,在現(xiàn)代主義各個流派得以滋生發(fā)展的自由巴黎,開始了她的先鋒派創(chuàng)作實踐。
斯泰因的創(chuàng)作學徒階段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此后她步步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她不僅是現(xiàn)代派藝術家的贊助者和文藝沙龍的女主人,還是一位才思過人的女作家。此前她已寫出不少作品,包括處女作《情況就是這樣》(一九○三年作,一九五○年出版)、長篇小說《美國人的成長,又名一個家庭的發(fā)展史》(一九二五),以及帶給她文學家聲譽的幾篇人物素描和小說集《三個女人的一生》(一九○九)?!度齻€女人的一生》內含三個較長的短篇小說:《善良的安娜》、《溫柔的莉娜》和《梅蘭薩》。這些短篇確有資格充當斯泰因文學生涯的奠基石。它們顯露了斯泰因文風的諸多特點,如用詞樸素,句型簡單,節(jié)奏感強,對話逼真和重復較多等。要知道,它們是作家翻譯福樓拜的《三故事》作為文學訓練之后,面對新購得的現(xiàn)代派畫家塞尚的近作而寫出的。著名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追憶此書給他的影響時曾說:“有生以來我只用一半聽力(half hearing),可是斯泰因小姐筆下的那些掙扎的詞語使我周圍人的語言變得生動起來?!备腥さ氖?,賴特把《梅蘭薩》讀給半文盲的碼頭工人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熱烈反響:“他們拍腿,大叫大笑,還跺起腳來,并且不時地插話對人物發(fā)表議論?!边@證明斯泰因具有相當敏銳的生活觀察力和語言捕捉力,她的創(chuàng)作也并未完全脫離生活。
另一部作品《軟紐扣》問世于一九一四年。對這部受立體主義繪畫影響的先鋒作品,美國文壇泰斗E·威爾遜曾概括為“靜物寫生”,即一塊由“無法確定的碎片所組成的立體畫派的畫布”?!盾浖~扣》試圖賦予被描寫物一種立體感,一種有生命的、獨立于其它物體的特殊性。試引一段文字為例:“無飾的小山,小山不白不紅不綠,無飾的小山不見陽光,顯得山上無人干擾。因此有形有色有輪廓也有蹩腳的中心,很可能沒有中心,小山就是小山小山并不等于穿粉衣的溫柔的下山者?!边@像不像一幅畫,抑或是記憶中的一個場面?你是否看到朦朧的山色布滿一張畫面,蠻印象派的,或許是點彩派——山上只有一點粉色,該不是正在下山的艾麗斯吧。有時候,為了讀懂斯泰因,讀者只好費心去翻翻有關她的評論或傳記。據(jù)說她曾為發(fā)掘藝術靈感而去山中寫作,并命艾麗斯從旁來回地驅趕牛群,為的是聽那牛群的哞叫,以恰當?shù)乇憩F(xiàn)聲與色的世界。
當了作家的斯泰因,在沙龍里會見的朋友也有所不同。一來是當初的畫家朋友由于種種原因已散居四方,來往不那么便當了;二來是到巴黎朝圣的藝術家中增加了不少作家。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那些年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常來常往。海明威還熱心地為她聯(lián)系出版社、送文稿,以求得女大師的藝術指導。龐德和艾略特也曾慕名登門索稿。安德森和懷爾德也前來拜訪,與之討論文學的未來前景。斯泰因儼然是現(xiàn)代文壇的中心人物。
一九三三年出版的《艾麗斯·B·托克拉斯自傳》,寫得出奇地順利,從動筆到完成不過六周。發(fā)行后又十分暢銷,成為關于斯泰因其人最受歡迎的作品?!蹲詡鳌返某晒κ顾固┮虼笫芄奈瑁酉嘈抛约旱膭?chuàng)作能力。書中涉及她與巴黎文化名人的交往,且文字順暢、幽默,可讀性強。此書不過十萬余字,小小的袖珍本剛及一個巴掌厚。正文從艾麗斯初到巴黎講起,直至成書的一九三三年,涵蓋了作者在一次大戰(zhàn)前后三十年旅居巴黎的生活。
這一段大約是斯泰因的創(chuàng)作高峰。次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她的朋友、美國作曲家湯姆森將她的劇本《三幕劇中四圣人》搬上歌劇舞臺,大獲成功,為斯泰因的創(chuàng)作生涯添上了有聲有色的一筆。斯泰因不僅博覽群書,且勤于筆耕,文學實驗遍及多個領域,除小說外還寫過詩歌、劇本、兒童文學和論文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她的劇本多是短劇,《三幕劇中四圣人》是唯一的正劇,也是斯泰因的代表作之一。劇本幾乎沒有情節(jié),背景是西班牙的田園風光。斯泰因曾在畢加索的極力慫恿下去西班牙旅行,立即愛上了那里的獨特景色,幾處宗教圣地尤其令她傾心。《三幕劇中四圣人》即以該國歷史上著名的女圣人特里薩為主人公。女圣人的死失去了殉道者的痛苦色彩,升華為對美好事物的渴求。這種美學觀恰好與洛可可時代對特里薩之死的描寫相吻合,甚至更多些溫柔的情調。不知斯泰因是否從西班牙的特里薩雕像中汲取過創(chuàng)作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湯姆森的作曲頗富空靈之韻,演員又一律選用黑人。黑人歌唱家悠揚的唱腔與言詞多有重復的劇本不僅形似而且神似,配上飄逸的服裝和絢麗的舞臺布景、燈光,使這出實驗性歌劇在美國上演之際引起轟動。
至此,斯泰因功成名就。一九三四年,在離開祖國三十年之后,斯泰因應邀回國訪問,在東部各州舉行學術講座。在此之前,斯泰因曾在英國牛津與劍橋為大學生演講,頗得崇尚現(xiàn)代藝術的青年學生激賞。她還在二、三十年代出版了《作為解釋的作文》(一九二六)和《怎樣寫》(一九三一)等書,闡釋其創(chuàng)作理論及語言觀念。美國之行給斯泰因帶來了更大的成就感。抵達紐約后,她與艾麗斯去時代廣場散步,觀賞夜景,竟在巨型的電動廣告牌上看到有關她抵美的報道,真是既驚且喜。她在各地的訪問也受到熱情的接待,演講的學術成果見諸同年出版的文集《在美國的講座》。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斯泰因困居法國鄉(xiāng)間,生活艱難。詳情可見其作《我所見到的戰(zhàn)爭》(一九四五)。這段生活無疑損害了她的健康。一九四六年,她在明顯消瘦、長期不適之后入院檢查,立即被診為癌癥。后因無法手術,不治而亡。
蓋棺而定論。對于斯泰因,人們該如何評說呢?首先,她是一個熱衷于文學實驗的作家,講求藝術的變化及其對世界變化的追趕。其次,她要證明語言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應回到它原有的“自在狀態(tài)”。她的創(chuàng)作實踐確實顯示了她的先見之明:現(xiàn)代語言學帶給文學藝術乃至哲學等領域的沖擊不正是她早早預見的嗎。
斯泰因去世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墒撬鳛椤白骷业淖骷摇?,仍在為文學家們開拓著創(chuàng)作的思維領域。大凡了解當代西方思潮的人都知道,現(xiàn)代人文學科的革命皆始于對傳統(tǒng)哲學觀念的批判質疑。而這種懷疑的前提是:傳統(tǒng)是憑借不穩(wěn)定的語言系統(tǒng)建立起來的靠不住的“觀念物”。正如西方學者指出“不是上帝造出了詞,而是詞造出了上帝”那樣,并非只是生活創(chuàng)造語言,語言對生活也具有巨大的無形的塑造力。斯泰因有一句名言,常為后人引用,連拒絕承認自己與前人有任何師承關系的海明威也拿它開過玩笑。這句話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它強調,玫瑰花本是一個獨立存在物,它有形、有味、有色,即使不附加任何形容詞在它前頭,它同樣可以給人如此眾多的所指聯(lián)想。然而在文字中,它又只是一個簡單之至的特定能指。這種矛盾關系暗示出作為表意符號的語言與豐富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或者說,它作為“觀念物”(idea-thing)與聲覺聯(lián)想(sound-sense),作為抽象與具象的對應,其間有一種不等轉換過程,用斯泰因的話說,語言即是那種導致“肉靈互變”的東西(butfleshwhichbecame spirit)。從這個意義上說,斯泰因的語言實驗與其說是語言文學的,不如說是語言哲學的更恰當。她的創(chuàng)作活動實際上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語言對傳統(tǒng)語言的反叛。從表面上看,斯泰因的文學創(chuàng)作確有不復客觀反映現(xiàn)實之嫌。然而從更深的層次上看,它又帶有對資產(chǎn)階級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出根本性質疑的姿態(tài)。正是這種哲學意義賦予斯泰因的思想以持久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
時至本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激蕩在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F(xiàn)代語言學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開路機器,仍是各科學者研究的基礎。不過,盡管風云多變,“作家的作家”斯泰因依然地位穩(wěn)固,繼續(xù)為現(xiàn)代文人提供磨礪思想的“武器”,她的觀點至今仍具“先鋒意識”,其原因就在于,她指出了語言以及西方人對語言的觀念將要發(fā)生巨大深刻的變革,也因為她在實驗性文學創(chuàng)作中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成型提供了生動具體的啟示。
在本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文學批評權威E·威爾遜就贊賞斯泰因具有“一個文人突出的獨創(chuàng)性與個性”,認為“她就在當代文學的幕后”。七十年代末,耶魯大學的學者感嘆“她的創(chuàng)造性姿態(tài)不僅使她先于她的時代,也在某些方面先于我們的時代”,必須對她予以“認真的關注”。(W·斯坦納語)進入九十年代后,美國學者愈發(fā)“為斯泰因對世界思想所作的貢獻而肅然起敬”。(J·格蘭恩語)看來,這位女先師的魅力與影響還將在相當重要的層次上繼續(xù)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