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聲
如果說一部世界史不過是偉人的傳記,那么,一部學術史也往往是大學者的傳記。英國歷史學家古奇所著《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正是一部有關十九世紀西方著名歷史學家的學術傳記。
十九世紀在西方號稱為歷史學的世紀,自然也是史才輩出的世紀。當時德國的史學尤為發(fā)達,有關德國歷史學的論述占該書約四分之一的篇幅。尼布爾、蘭克、蒙森皆為一時之彥,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最強調(diào)“客觀公正”的蘭克學派和最提倡“主觀實用”的普魯士學派都出現(xiàn)于同一國度。前者對西方史學界影響之巨如同法國年鑒學派之于當代,后者也曾在德國學術界獨步一時,占盡風騷。
懲惡揚善,鑒往知來,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自古以來就被史學家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信條,也幾乎成了史學家自我標榜的廣告用語。一八二四年德國一位年輕的中學教師蘭克,卻在他的處女作《拉丁和條頓民族史》的序言中不冷不熱地寫道:“歷史學的任務是:評判過去,教育當前,嘉惠方來??墒潜緯⒉桓疑萃瓿扇绱顺绺叩娜蝿眨哪康牟贿^是如實直書而已?!贝搜悦菜浦t遜,其實極為自負,大有撥亂反正舍我其誰的氣概。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史學恢復了古典史學的傳統(tǒng),歷史研究日趨昌盛,其缺欠也日益暴露。翻檢前史,蘭克發(fā)現(xiàn)一些史學大師往往徒有虛名,他們的名著有的是抄襲古人,有的為現(xiàn)實的合理性提供歷史的注腳,有的為未來的時代尋找歷史教訓,有的把歷史作為攻擊異己的武器、自我辯護的盾牌??傊麄兇蛑b往知來的旗號,卻在兜售充滿偏見的私貨,這些史著往往名噪一時,但其宣傳價值遠遠大于科學價值。針對這種學風,蘭克提出“如實直書”的原則,他強調(diào)要盡最大可能把研究過去與研究者本人的感情區(qū)別開來,論述歷史事件必須嚴格依據(jù)同時代的資料詳加考訂,力求還事物以本來面目。“如實直書”的原則并非蘭克首創(chuàng),但他以自己的史學實踐極力倡導了這個原則。蘭克一生著作等身,全集計有五十四卷,這尚未包括他的《世界通史》在內(nèi)。無論是無籍籍之名之時,還是功成名就之后,力求客觀的態(tài)度則貫穿始終,有時甚至達到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例如,身為普魯士的史官,蘭克卻對普魯士與奧地利的領土爭端袖手旁觀,非但不肯動用他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國家利益論證一番,反而冷言冷語地說:“幸而,這不是歷史學家的任務。”以至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讀了他的《普魯士史》后,也憤憤地表示,如果自己是普魯士人或德意志人的話,必向蘭克大聲抗議??梢?,過于不偏不倚,結果往往左右不討好,熱心的民族主義者感嘆他世界主義的平靜態(tài)度,道德家非議他在倫理方面的中立傾向。蒙森在蘭克九十華誕之際,似褒似貶地稱他為“我們中間最寬大的一個”。老前輩格維納則直截了當?shù)爻靶λ跋胂丛瓒聺裆怼?。蘭克對批評的答復倒也頗具雅量:“最好大家不要從同一途徑來攀登歷史科學”。他依然我行我素,并在柏林大學首創(chuàng)學術研討班,廣招弟子,培養(yǎng)了不少史學名家,影響遍及歐美,被推崇為近代歷史科學的一代宗師。蘭克第一部著作的出版日期一八二四年也被視為史學批判時代的開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蘭克學派聲譽鵲起之時,在德國卻出現(xiàn)一個與蘭克治學宗旨形同冰炭的普魯士學派。此派學者根本不承認蘭克的偉大,對蘭克標榜的那套理論嗤之以鼻,認為書齋里的歷史學家是平庸的,只有參與并影響實際政治生活的史學家才是非凡的。他們大都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公然鼓吹史學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其中尤以德羅伊曾、聚貝爾、特賴齊克三劍客最為典型。
德羅伊曾的代表作《普魯士政策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歷史來證明,只有霍亨索倫王室才能承擔起復興德意志帝國的重任。他堅信:“歷史本身不是光明與真理,而是對它們的搜尋,是關于它們的說教,是對它們的供獻”,而“政治家就是實踐中的歷史學家”。
聚貝爾是蘭克的及門弟子,他卻公然與老師唱反調(diào)。他坦然承認:“我這個人七分之四是政治活動家,七分之三是教授”,“我在任何地方都不掩飾我作為普魯士人和民族自由黨人的見解”。他一生揮舞著普魯士的旗幟,歷史則成了為他提供進攻和防御武器的大型兵工廠。
普魯士學派的殿軍,年輕的特賴齊克對蘭克更是不屑一顧,他聲稱:“那種不表明自己站在哪一方的殘酷無情的客觀態(tài)度,正是同真正的歷史感背道而馳的?!薄爸挥行娜玷F石,同祖國悲歡與共的人才能寫出信史。”他說,自己身上愛國者的成分比教授的成分要大千倍。正是他喊出了“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鐵的時代,如果強者征服弱者,那便是生活的法則?!币虼斯牌嬷赋?,他的每一篇論文都執(zhí)行了它的政治任務,他是“最雄辯的宣教師,最熱情的信徒,最激烈的黨棍,最完備地體現(xiàn)了歷史學與政治的融合,那也就是普魯士學派所要達到的目標”,并將他謚為“講壇上的俾斯麥”。
政壇上的俾斯麥一向瞧不起高談闊論的教授學者,但普魯士學派的業(yè)績使他不得不刮目相看,昔日不足掛齒的學者成了鐵血宰相的座上客。他感謝聚貝爾“在祖國共同事業(yè)中的長期協(xié)作”,并向特賴齊克許以柏林大學教授的誘餌。普魯士學派的歷史學家也確實沒有辜負俾斯麥的一片深情厚意。在他們筆下,法國人瘋狂,俄國人貪婪,英國人狡詐,奧地利人鼠目寸光,猶太人自私自利,唯有德意志人是理想主義者,普魯士人更是出類拔萃的民族,俾斯麥也被打扮成一個正人君子。如果說政治是骯臟的,那么熱衷于攀龍附鳳的學者也難免不干不凈,刻意為政治服務的歷史學也就談不上什么科學的尊嚴了。
值得一提的是,普魯士學派史學家并非一班不學無術的淺薄之徒?!镀蒸斒空呤贰纺说铝_伊曾三十年辛勤筆耕的成果,聚貝爾的史著也以史料充實見長,特賴齊克更是為《德意志史》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們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憨勁。當然,強烈的偏見使其科學性大打折扣,但人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用史書“來喚起同胞努力奮斗,而這種奮斗精神終于造就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實用的手段奏效了,實用的目的達到了。看來,作為政治附庸的歷史學確有其存在的理由。古奇的結論也頗耐人尋味,他認為,如果說歷史學的主要目的是鼓勵一個民族采取行動,那么普魯士學派三劍客都有資格躋身于偉大的歷史學家之列,如果說歷史學的基本目的是揭示真實情況和解釋人類的活動,那么也就沒有什么理由把他們算作第一流的歷史學家。當然,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如果讓俾斯麥來評判,德羅伊曾之流堪稱一代史學精英。
與俾斯麥相比,拿破侖更是技高一籌。據(jù)說拿破侖向來重視知識分子政策,在戎馬倥傯之際,也不忘對文人學士優(yōu)禮有加。古奇的書則從歷史學方面又提供了一個佐證。拿破侖稱帝以后,于一八○六年提出,應在大學增設各種歷史講座,他尤其重視當代史,認為當代史有五十年的空白是不正常的,“人們常說歷史只有在事件發(fā)生后很久才能編寫,我不以為然。人們寫一年前的事情能夠同寫百年前的事情一樣,也許更容易寫得確切,因為讀者可以按照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作判斷?!薄拔也恍枰軐W,也不需要宗教史,而是需要事實的歷史。”何等冠冕堂皇,今天的歷史家聽了也難免受寵若驚。然而不久皇帝就露出他的廬山真面目了。一八○八年,有人請求皇帝批準續(xù)編維利的史著,內(nèi)務大臣回答說,政府要資助更重要的事情?;实勐勏ご耸拢堫伈粣?,口授備忘錄如下:
“我不同意內(nèi)務大臣的原則,繼續(xù)維利和埃諾著作的編寫工作是非常有用的。最重要的是確定續(xù)編這部著作的精神。我已命令警務大臣監(jiān)督米洛著作的續(xù)編工作,我希望兩位大臣為續(xù)編維利和埃諾著作的工作作好安排。這項工作不僅必須委托給有真才實學的作家,而且必須委托給能夠按照真實情況敘述事實,把讀者引導到一八○八年,以提供正確教導的可以信賴的人。字字句句都必須表明羅馬教廷的影響以及華洛瓦王朝和波旁王朝的軟弱無能,必須以描繪宗教裁判所和‘十六區(qū)大屠殺那樣的筆法來描繪九月大屠殺和革命的恐怖。必須說明過去不斷出現(xiàn)的財政紊亂的情況,最高法院的僭越行為和行政工作之失去常規(guī),使讀者在讀到當代時,感到如釋重負。當這部以適當?shù)膬A向性巧妙地編成的著作出現(xiàn)后,不會有人再有重做這個工作的愿望和耐心,特別是當他從警務部方面得到的遠不是鼓勵而是阻撓的時候?!?/p>
從這絕妙的自白中可以看出,拿破侖不像那班頭腦冬烘的大臣,認為歷史編纂無足輕重,而主動將有真才實學的史學家網(wǎng)羅到皇帝的麾下,也就是說需要幫忙,不要幫閑,讓他們按照皇帝的旨意撰寫歷史,通過否定過去,來肯定現(xiàn)在?;实凵钪獌A向性過于明顯,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指示要以適當?shù)膬A向性巧妙地編寫,使他人因“眼前有景道不得”,而為之斂手。倘若還有人不自量力膽敢一試,皇帝就亮出最后的殺手锏——警務大臣。可見拿破侖不光是深諳韜略的軍事天才,也是文化專制的行家里手。他重用史學家,但“凡是天真地接受委任的學者,必然會發(fā)現(xiàn)自己像關在鍍金的鳥籠里一樣”。其后果恰如法國史學家西斯蒙迪所言:“沒有一部近代史能避免那些‘必要的謊言,那些‘令人欽佩的沉默。”皇帝重視歷史,則歷史科學亡,正如美婦為衙內(nèi)看中,其命運就可想而知了。胡適曾將歷史比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似乎誰都可以隨意擺弄,殊不知她若被權勢者占為己有,又豈容他人染指。女為悅己者容,充當高級化妝師的史學家自然代不乏人,須知鍍金鳥籠里的生活畢竟與陋室寒窗不可同日而語。何況他們還為后世的同行提供了就業(yè)機會,讓他們有翻案文章好做。解鈴還須系鈴人,史學家所纂改的,必由史學家來糾正。歷史規(guī)律難以捉摸,歷史學的這條定律倒是不難理解的。
英雄不入彀,入彀非英雄。拿破侖可以委任史官,卻無法造就偉大的歷史學家。十九世紀英國史壇巨擘阿克頓就堅信史學家應不為世俗權勢所左右,而是一個主持正義公道,為人伸冤昭雪的法官。阿克頓也推崇蘭克無證不信的治學方法,但他反對過于冷漠超脫的態(tài)度,強調(diào)歷史與道德的一致性,在他看來,史學家不僅是事件的記錄者,而且是道德的捍衛(wèi)者。他對歷史的評判自有一番相當偏激的理論。他認為:“在判斷人物與事件時,道德應走在教條政治和民族前面?!彼谠u論莫爾斯、斯蒂芬斯時寫道:“我們對于人物與黨派的判斷乃是從他們所達到的最低點來開始的。作為此事最低點的兇殺,對于我們衡量的基礎具有極大價值。如果我們沒有科學的零點作為開始,所有對腐敗、虛偽或叛逆的譴責都將沒有意義,而道德與歷史也必將分道揚鑣。”他呼吁永遠不要讓道德的通貨貶值,歷史的審判寧可失之過嚴,也不可失之過寬。“不容任何人、任何事逃脫那永久的處罰,這便是,歷史有權對作惡行為所施加的處罰?!比欢?,當人們祈求歷史的公正之時,現(xiàn)實已無公正可言,只有生不逢時、投訴無門的冤鬼才會向歷史法庭上訴。說來令人泄氣,歷史的審判畢竟是遲到的審判,它縱然可以慰亡靈于九泉之下,卻難以對惡勢力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史筆曾被譽為“懲罰暴君的鞭子”,可羅馬的君王卻一個比一個殘暴;孟子曾言,“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然而,君不見,后世的亂臣賊子日見其多,孔孟后學的膽子倒是日見其小了。對于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的君王來講,歷史的審判云云,簡直可笑之至。歷史已多次證明,歷史的威懾力是極其有限的。無怪乎,阿克頓在彌留之際勸其兒子不要像他那樣對人過于苛刻,而要“盡量寬恕人們的弱點”,不知是教兒媚俗,還是傷心悟道之言。
有能耐的人被人作傳,沒能耐的人為人作傳,為人作傳者又被人作傳,或許是一個有心而無力治國平天下的學者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吧。古奇在此書的序言中寫道:“任何一個為自己的種族、自己的國家、自己的黨派或教會大聲辯護的人,是無緣進入歷史女神之廟的?!贝藦R的門檻實在太高,在古奇看來,蘭克或許有資格進廟受供,但后人早已指出,蘭克也是有傾向性的。古奇此書對十九世紀的同行有褒有貶,立論似乎也力求客觀,然誠如譚英華先生中譯本序言所說,此書也有不少偏見。這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史學家必有時代、階級的局限,即使能擺脫這些局限,作為人,他也無法擺脫人的局限,事實上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局限出發(fā),來評判他人的局限,又有什么“絕對的”客觀公正可言呢?這樣看來,史學家的相互攻訐,有時恰如五十步笑百步。然而,這里畢竟還有五十步之差,笑笑又何妨,世上百步笑五十步的事情不也很多嗎?錢鐘書先生說過,為人作傳,正是為己作傳。從這個意義上看,史家秉筆作史,倒是在為自己作傳,其著作正是他們自作的墓志銘,這是任何史學史都取代不了的。
(《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英]古奇著,耿淡如譯,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九年十月第一版,12.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