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津通
氣候不僅能改變人的生活環(huán)境,影響人們的生產活動;而且還可隨時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改變機體對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從而成為引起或加劇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祖國醫(yī)學也認為:人與天地相應。并把風寒暑濕燥火稱之為“六淫”,認為是致病的“外因”;因“六淫”為病多帶有季節(jié)性,故又稱“時令病”?,F代醫(yī)學與氣象學的研究表明,氣象因素(包括氣溫、氣壓和氣濕等)同眾多疾病的發(fā)生均有一定關系,其中又以氣溫異常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最大。
夏季,熱浪困擾,氣溫超過34℃。人們便普遍感到酷熱難當,并可引起某些癥狀或疾病。
1水鹽代謝紊亂:可因大量出汗致機體喪失大量水分和鹽分,使正常水鹽代謝平衡遭到破壞。
2中樞神經系統(tǒng)機能紊亂:可使人興奮性增強,出現煩躁不安、頭昏失眠或使人精神萎靡、神經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
3心血管機能紊亂:因過多出汗,血液濃縮,可使血壓下降、心跳加速。
4消化機能紊亂:因皮膚血管擴張,內臟相對缺血,可使消化腺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胃酸下降,消化功能減退。
5腎機能紊亂:由于出汗多,經腎臟排出的水分則減少,可致尿液濃縮,腎功能減退,尿液中出現蛋白、管型及紅細胞等。
6精神病:據觀察,當暖空氣過境時,病人的緊張不安情緒增加;精神分裂癥患者尤其敏感,妄想等癥狀加重。
7腸道傳染病、細菌性食物中毒:夏、秋季氣溫高,使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條件,又蒼蠅孳生,極易污染食物,可使痢疾、傷害等腸道傳染病及細菌性食物中毒發(fā)病率增高。
8中暑:炎夏酷熱天氣里,最嚴重的是引起中暑。中暑有各種類型,如在烈日下曝曬,可因紅外線損傷腦部引起“日射病”;因大量出汗丟失水、鹽,引起肌肉痙攣稱“熱痙攣”;因皮膚血管擴張及出汗過多,血液濃縮,心臟負擔加重,引起循環(huán)衰竭則稱“熱衰竭”。
值得提出的是,據最近在美國召開的“氣候與健康”會議上的說法,由于全球氣溫變暖和大氣臭氧層的破壞,會引起紫外線輻射增強和病菌細菌基因突變的增加,從而破壞了人的抵抗力,可誘發(fā)多種傳染病的廣泛流行。
冬季,寒流滾滾,氣溫降至~4℃時,人們將感到寒冷。在寒流襲擊時,除精神病人多表現抑郁外,尚可引起或加重多種疾病。在此,不再一一敘述。
此外,氣壓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亦是明顯的,氣壓過低可使血壓下降,使原來血座低的人更感不適,尤其影響人的前緒。當氣壓突然下降形成沉悶天氣時,可使人出現抑郁、沮喪、頭腦發(fā)脹、心煩意亂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兒童則常吵鬧,愛哭或叫喊;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寒流襲擊的高壓天氣里,常出現木僵狀態(tài)。
氣濕更影響人的情緒。潮濕的雨天常使人心情憂郁,情緒低落;夏季的干熱風使空氣干燥,可使人的反應遲鈍,辦事猶豫不決。
由上可見,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深入研究氣象因素與人類疾病的關系及其規(guī)律,不斷探索克服不利氣候的防范措施,是人類防病保健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