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12月:使英大臣郭嵩燾自上海出洋
由于英國駐華使館翻譯官馬嘉理在云南被殺引起外交交涉,清政府任命郭嵩燾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郭嵩燾1876年12月自上海赴英,次年1月21日抵達倫敦,同年4月3日被任命駐英公使,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使館外交官員。郭嵩燾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他19歲中舉,29歲成進士。1853年隨曾國藩辦團練,后任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等職。出國前在總理衙門供職。著有《條議海防事宜》,提出“與洋人交涉,當先究知其國政軍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師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積漸之功”。在英任職近兩年時間里,郭嵩燾除完成正常外交事務外,將全部精力都用于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社會現(xiàn)狀、教育設施和經(jīng)濟理論,多方面探求英國強盛的原因。通過參觀、訪問、調(diào)查,他深感清政府的保守和落后,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由此遭到清政府頑固派的攻擊。一直與郭不和的副使劉錫鴻更羅列郭“詆毀時政”、同倫敦商人“握手”、學習英語等“十大罪狀”向總理衙門告發(fā)。1879年1月31日,郭嵩燾奉調(diào)回國,結(jié)束了駐英公使生涯。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東瀛投海自殺
1905年12月8日,著名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宣傳家陳天華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guī)則”,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懷恨投海自殺。陳天華字星臺,又字過庭,別號恩黃,湖南新化縣人。1903年初,他懷著滿腔熱情東渡日本留學。同年4月,留日學生掀起聲勢浩大的拒俄運動,陳天華積極參加,并與黃興等被舉為歸國革命運動員。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他作為發(fā)起人之一,被推為會章起草員?!睹駡蟆穭?chuàng)刊后,任撰述員。在此期間,陳天華為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喚醒全國人民進行反清革命,還寫了《猛回頭》、《警世鐘》和一些政論文章?!毒犁姟贰ⅰ睹突仡^》通俗易懂,傳誦一時,為辛亥革命的思想動員起了巨大作用。陳天華投海前,遺有一篇“絕命辭”,沉痛地說他的死是為著喚醒國人的覺醒。并留給留日學生總會一封信,要他們堅持斗爭。1906年,陳天華烈士的靈柩運回湖南,長沙學生及其它各界萬余人手執(zhí)白旗,高唱挽歌,送葬于岳麓山。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銳不可擋。但在組織臨時政府的問題上獨立各省意見分歧,相持不下。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由于孫中山對中國革命事業(yè)的卓越貢獻,在革命黨人和全國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歸來受到廣泛熱烈的歡迎。29日,各省代表會議以絕對多數(shù)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次年1月1日,孫中山由上海乘專車赴南京就任。晚10時,就職典禮開始,孫中山發(fā)表就職宣言,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次日,通告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采用公歷紀元,定五色旗為國旗。隨后,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的任命名單。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和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終結(jié),標志著中國歷史上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誕生。
1915年12月25日:蔡鍔等舉兵討袁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公然下令自1916年元旦起廢除中華民國紀年,改稱洪憲元年,正式稱帝。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的蔡鍔,曾被袁世凱羈留北京。蔡鍔在袁世凱醞釀復辟帝制時就曾與梁啟超等密商潛返云南起兵討袁。為麻痹袁世凱,蔡鍔一面邀集孫武、唐在禮等軍界要人在自己家里舉行贊成帝制的簽名活動,故意與京中名妓筱鳳仙打得火熱,鬧得滿城風雨;一面密電云南督軍唐繼堯、貴州護軍使劉顯世等速作反袁準備。11月中旬的一個深夜,蔡鍔巧妙躲過袁世凱密探的監(jiān)視,登上開往日本的山東丸號運煤船,取道日本,經(jīng)香港、河內(nèi),于12月19日到達昆明。25日與唐繼堯、李烈鈞等通電全國,宣告云南獨立,揭起討袁旗幟。隨即將云南陸軍改編為護國軍,蔡鍔、李烈鈞分任第一、二軍總司令,統(tǒng)兵出征討袁。袁世凱聞訊,下令延期“登極”,調(diào)兵征伐。蔡鍔率軍在川南與北洋軍曹錕、張敬堯部浴血激戰(zhàn),重創(chuàng)張主力第7師,攻占江安、南溪等地。護國軍在滇南、廣西邊境也取得重大勝利。貴州、廣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見大勢已去,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繼續(xù)作大總統(tǒng)。但護國軍堅持袁必須退位,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憂懼而死。護國戰(zhàn)爭最終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美夢。
1918年12月22日:《每周評論》創(chuàng)刊
1918年12月22日,陳獨秀、李大釗等在北京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以“主張公理、反對強權(quán)”為宗旨,辟有社論、國內(nèi)外大事述評、隨感錄、文藝、新刊批評等欄目。適值“五四”運動前夕,該刊登載了《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了許多介紹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文章,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理論上為“五四”運動作了準備,對運動的發(fā)展起了重要指導作用。第26期起,胡適接替陳獨秀任主編,刊物的方向和性質(zhì)有所改變。李大釗曾就“問題與主義”在刊物上與胡適展開論戰(zhàn),回擊了資產(chǎn)階級右翼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污蔑。該刊共出37期,1919年8月30日被北洋軍閥政府查封。
1927年12月1日:蔣宋聯(lián)姻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婚禮。蔡元培、余日章任證婚人。但真正的撮合人是孔祥熙夫婦。是日,蔣介石發(fā)表《我們的今日》稱:“我今天和最敬愛的宋女士結(jié)婚,是有生以來最光榮、最愉快的事。”“我們的結(jié)婚,可以給中國舊社會以影響,同時又給新社會以貢獻?!钡珜嶋H上,正像人們所指出的,這種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聯(lián)姻,不過是“中(蔣中正)美(宋美齡)合作”,即中國軍事獨裁者與受美國支持的宋氏買辦財團的結(jié)合。
1928年12月:東北易幟
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xiàn)其獨霸我東三省的罪惡目的,于1928年6月3日在沈陽附近的皇姑屯炸死自京回奉的張作霖后,又用各種手段脅迫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獨立。張學良集國恥家仇于一身,決然不為所動。他一面申明自己是中國人,要以中國人的意愿為意愿,一面通電南京國民政府,停止軍事行動,希望實現(xiàn)統(tǒng)一。南京國民政府在占領京津后,為避免在關外與日本發(fā)生沖突,也決定和平解決東北問題。8月3日,蔣介石派方本仁參加張作霖葬禮,借機與張學良談判東北易幟。張學良再次表示了希望統(tǒng)一的愿望。當時,圍繞東三省易幟,美日等國斗爭十分激烈,美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支持蔣介石“統(tǒng)一”東三省。日本政府為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處境,最后被迫表示東三省易幟“是中國內(nèi)政問題”。12月29日,張學良正式通電全國,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即將原來青黑五色旗改換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國民政府隨即將東三省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任命張學良為司令長官。至此,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了中國,日本分離東三省的陰謀未能得逞。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fā)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國主義把侵略的魔爪從東北伸向華北,制造事端,企圖推行“華北自治”,建立第二個“滿洲國”。一味妥協(xié)退讓的國民黨政府,竟決定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在中共中央團結(jié)抗日宣言的感召下,12月9日,北平各校大中學生6000余人在新華門前集會并舉行大規(guī)模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等口號,向國民黨北平軍分區(qū)負責人何應欽提出反對“防共自治運動”、停止一切內(nèi)戰(zhàn)等六條要求,不料遭大批警察鎮(zhèn)壓,百余學生受傷,30多人被捕。翌日,北平全體學生罷課。16日,城內(nèi)外44所大中學校的學生集會天橋和正陽門前,通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不承認冀察政務委員會”、“收復東北失地”等文件。當晚,30多學生被捕,400余人受傷。但在廣大學生和市民的英勇斗爭下,“冀察政務委員會”被迫延期成立。學生們還組織南下宣傳團,使杭州、廣州、武漢、上海等30余大城市學生相繼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各地愛國人士紛紛成立救國會,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一二九”運動打破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下沉寂的政治局面,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在日軍大舉進攻、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嚴重關頭,蔣介石卻依然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反動政策,并于1936年10月22日飛抵西安,督促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進攻紅軍。受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感召,張、楊認識到“剿共”沒有前途,團結(jié)抗日才是正確的出路,主張與紅軍實現(xiàn)?;穑啻蜗蚴Y苦口勸諫,均遭蔣申斥。12月12日晨,張、楊兩將軍被迫捉蔣“兵諫”。事發(fā)后,中國共產(chǎn)黨從民族利益出發(fā),確立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爭取實行全面抗戰(zhàn)的方針,派周恩來、秦邦憲(博古)、葉劍英等到西安參加談判,促蔣抗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及團結(jié)抗日,中國實現(xiàn)了從國內(nèi)戰(zhàn)爭向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轉(zhuǎn)變。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后,在華北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血腥屠殺一直持續(xù)到次年1月上旬據(j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調(diào)查報告:中國軍民被集體槍殺和活埋的有19萬多人,零散被殺的居民僅收埋的尸體就有15萬多具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史上最野蠻最可恥的暴行紀錄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松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以絞刑,谷壽夫被引渡到中國處死,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本期作者: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