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平
林非的《讀書心態(tài)錄》不是記錄歷史掌故的讀書札記,更算不上嚴格意義的理論著作,顯然,作者意圖其實在于用散文筆法敘述自己讀書生涯中的心靈之旅,以冷靜的思考梳理自己精神歷險中的思絮情感。
原來,他讀書,亦讀人生。如同向知己傾訴多年的讀書故事,他娓娓而談,真實坦誠,生動有趣,他講他在書的海洋里遨游。他讀《二十四史》,讀孔子、孟子;讀伏爾泰和狄德羅、孟德斯鳩和富蘭克林;讀康德和黑格爾、尼采和泰納,愈讀愈感到眼界開闊,愈感到心里十分充實。書中的世界是那樣契合他的心中的世界,切近他的深在靈魂。他不能忘卻那些奇異而深刻的讀書印象。象盧梭《懺悔錄》呼喚人們遠離假、惡、丑,奔向真、善、美,象羅曼·羅蘭《貝多芬傳》構筑的那個崇高而神圣的世界,象《孟子》那種鋒芒畢露、氣勢充沛的邏輯力量,象《史記》那副飽蘸滿腹情感的筆墨,等等等等。
他所讀的書,尤其是那些好書,幫助了他選擇生活,確定目標,探詢思想,尋求生命意義與人生價值之實現。由《三國演義》的啟迪,他自小養(yǎng)成了喜愛讀書的興趣,由少年時代接觸魯迅的《吶喊》,他開始了人生的思考,大學時萌生的研究魯迅的愿望,使他終而寫成《魯迅前期思想發(fā)展史略》等五、六部關于魯迅的論著。至于瀏覽《二十四史》,廣泛閱讀中外人文書籍,對他拓展研究視界與疆域,從事文化批評等研究活動的影響,自然更是毋庸置疑。書,幫助了他,成就了他,書中展呈的文化景觀、人間世象涵育、歷練了他的靈魂和思維觸角。
讀書,是他的思想的伴侶,因而,將這本書視作他的一份豐潤、生動的思想自傳也無不可。畢竟,這是書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是讀書的故事,也是人生的故事。他的兩次發(fā)蒙,就是由讀書開始的,而他的民族心理的最初覺醒,則與明史的熏陶,與《正氣歌》的記誦不無關系。在嚴禁“毒草”的“文革”時期,他變著法子去讀,晚上回家讀“毒草”,白天在辦公室讀“香花”。在這樣的無書可讀、有書難讀的日子里,作者即便身居牛棚也背詩,哪怕讀《英漢詞典》,也有滋有昧。讀書,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成了生存中的第一需要;而思想,則成了他所能感到的全部存在。四十年代他在上海讀中學,曾聞有人因閱讀《馬氏文通》被特務誤為鉆研馬克思著作而遭逮捕,由此他禁不住感嘆:“殘暴往往與愚昧無知扭結在一起,而當統治者愈是愚昧無知時,就必定會變得愈益殘暴?!币蚨?,即便在最不正常的年月里,作者也沒有停止讀書,更沒有停止思想與探索。在寂寞的人生長途,縱有多少坎坷,有如何曲折,仍有書伴著他。撰寫這本《讀書心態(tài)錄》時,那銷礫性靈、銼斧人性的日子還在眼前,那追求、探詢的思緒還在心頭,因而他要記下他讀書的癡迷與執(zhí)著,宣示人生的思想的真淳、悲壯、深邃、震顫。
它動人于不知不覺。它于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有趣也復有益。畢竟,在這里,并非一般地記述讀書人的讀書生涯,而是真實地描敘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記錄了一個讀得多看得多想得也多的學者,于轉型期的中國,于變動不居的大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當然,還有他的心靈的顫動與情思的發(fā)散。
(《讀書心態(tài)錄》,林非著,中外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2.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