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那片好草坪,可惜了,太可惜了!”作家李陀不住向我感嘆。
“真可惜了,本來是多么難得的natural1y的好地方??!”另一回,美國漢學家林培瑞又向我感嘆,中文句子里夾著一個“自然而然”的英文單詞。
北京西郊有幾片在國內(nèi)園林中難得一見也鮮為人知的好草坪。郁蔥的柳樹桃林掩映下“冷不防”閃出幾片連綿平展的茵茵綠草,襯著遠山煙樹,天藍如澄,令我們這些在都市紅塵間蠅營狗茍的俗客,驀覺一下子貼近了土地,貼近了自然。那天,李陀領著我們幾個逃會的頑童,避開那些熱熱鬧鬧的假山假景,一腳踏進草坪,在我們的歡呼聲中,他卻忽然呆愕住了。我們眼前赫然出現(xiàn)了一座白水泥做的“大雁(天鵝?水鴨?)騰飛”的雕塑,造型拙劣,工藝粗糙,還圍以一圈莫名其妙的雕花鐵欄。好端端的一片茵茵草坪實在被它玷污了。我們只好掉頭而去。不料走到下一片草坪,又“跳”出來一座更為碩大刺目的小鹿群雕。每一只鹿的造型都似乎完完全全是從公式化的動物圖譜上照描下來的,自然又是拙劣的材料,拙劣的工藝以及那道拙劣得毫無道理的粗大雕花鐵柵欄。視線所及,綠樹青山、柳絲嫩草所組合成的自然空間的和諧寧靜,完全被一堆慘白的“水泥構件”破壞殆盡。后來,陪林培瑞教授一家到這里作周末野餐,大家流連這片好草坪,卻“不忍卒看”那雕塑,只好背身而坐,但求眼前一隅清靜?!傲η竺阑糜吸c卻刻意丑化了自然,不但在中國,所有企求‘旅游商業(yè)化的國家往往都在干著同樣的蠢事?!绷纸淌谶@樣說,似乎是為了安慰我。我卻記著了這個“naturally”的話題,一直想發(fā)點議論。
我知道,為城市雕塑爭一席之地,是中國雕塑工作者幾代人為之奮斗而今日方見端倪的盛事,本來是不好輕言臧否的。但雕塑與繪畫不同:繪畫或者可以藏諸密室,作一唱三嘆式的私己欣賞,雕塑卻生來就是一種紀念性的、公共性的藝術(這里的雕塑,當然是指古希臘以來以戶外雕塑為主體的傳統(tǒng)雕塑形式)。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雕塑則除了必須具備視覺的美感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種環(huán)境藝術,“涉及到雕塑的諸因素與所處環(huán)境的整體化,以及這些要素與周圍空間的關系?!保ò⒓{森《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紀念性”訴諸“時間——歷史”,“公共性”訴諸“空間——環(huán)境”。對歷史負責和對環(huán)境負責,也就成了每一個雕塑家應有的嚴肅態(tài)度和每個公民可以對此評頭品足的權利。在美國求學時,我曾親聞紐約、波士頓某幾件費重金建起來的戶外雕塑,因為遭到所在社區(qū)居民的強烈反感,最后經(jīng)法庭裁決被強行炸毀拆除。城市雕塑不應只是雕塑家或者訂貨人“剃頭挑子一邊熱”的事情。如果一般城市建筑目前尚難以像發(fā)達國家一樣充分照顧到環(huán)境與社區(qū)需要的話(哈佛校區(qū)消防隊因為建筑設計樣式與環(huán)境不諧和,被強令修改圖紙,拆了重建),作為藝術品的城市雕塑,卻應該具備“雕塑家——環(huán)境——公眾”三者認可的因素。但是,除了個別大型的、城徽性的城市雕塑以外,今天林林總總出現(xiàn)在園林、街區(qū)中的那些所謂“雕塑作品”,有哪些公開征求過公眾或專家的意見呢?
我認為,所謂“美化自然”的說法很有商榷的余地。自然是不需要美化的,除非自然已被扭曲、鯨吞或閹割。把任何雕塑置放到草原、雪山、森林都會令人啞然失笑。而現(xiàn)在我們的街心花園、園林曲徑卻似乎在翹盼著它的點綴,這無非是我們的雕塑家們的一廂情愿而已。刻意“美”化自然”,實即“扭曲自然”,這正是眾多旅游點今天在干的蠢事。把“美化自然”作為城市園林雕塑的出發(fā)點(類似提法屢見于近年各種報章言論),恐怕正是許多城市風景點把藝術雕塑的“畫龍點睛”變成了“畫蛇添足”,令“錦上添花”淪為“錦上添糞”——在審美觀念上的原因。結果只是流于鄙陋媚俗,糟蹋了自然。
當然,那些“非自然”景觀,例如大廈、廣場、紀念地等,是需要用雕塑加以美化的,但這一定要遵循藝術規(guī)律,natural1y——“自然地”“自然而然地”,也就是說,嚴格按照作品與環(huán)境的自然諧和的鐵律。而這正是我們今天那些為人詬病的城市雕塑的致命弊病。同時,雕塑自身在形式表現(xiàn)上也要有“naturally”的真性情、真感受,具備形式感上的統(tǒng)一和諧??墒强匆豢次覀冎車牡袼?,大多要么是“羅丹的腦袋”(多情、善感)、“馬約爾的身軀”(肥厚、豐?。?、“菜布魯克的雙腿”(瘦削、碩長)的拙劣拼接,要么把畢加索、馬蒂斯、拉歇斯一直到亨利·摩爾的各種“主義”一鍋煮。假如僅僅是亦步亦趨的幼稚模仿倒也罷了,令人無以忍受的倒是種種媚俗的、矯情的、夾生的夸飾炫耀,唯獨缺了naturally的真情。
至于那些更拙劣的動物、仕女、清潔工、花卉一般的“雕塑”,我們這里就只好不說了。對這樣的“雕塑”來說,我希望寧肯保留幾塊空地,因為,空地至少是自然的。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也離不開文化消費。雕塑、書籍、電影電視、音樂……這都是最普遍的大眾文化消費對象。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比較忽略對大眾文化及其消費的研究。本刊從這期起,特辟“大眾文化批評”專欄,邀請青年學者蘇煒主持,旨在帶個頭提倡一下。讀者們有什么關心的課題,歡迎來信。來信請寄《中國青年》雜志三編室華銘?!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