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現(xiàn)在人們大多認為,80年代存在“信仰危機”,隨著信仰危機而來的是“教育危機”,隨著教育危機而來的是“大學生形象危機”。在一些人看來,文革前的大學生受過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信仰、有道德、有正義感、有上進心,其形象自然也很令人滿意;而80年代的大學生絕緣傳統(tǒng)教育,沒有信仰,導致形象也大成問題。這種看法很有意思,但結(jié)論未必公允、正確。老大學生,他們的青年時代是在幾億人讀同一本書、唱同一支歌的特殊年代里渡過的。嚴峻的政治空氣,客觀上使不少人得到磨煉,但也因此導致他們?nèi)烁衽で南忍觳蛔恪?/p>
就兩代人的比較而言,老一代大學生中確實不乏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作為群體來考察,他們有明顯的弱點。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與盲目信仰的陰影,使他們慣于忍辱負重,一味克己。人們常津津樂道中國知識分子“經(jīng)久耐用、物美價廉”,這主要指的是老的幾代大學生。其實,這美德是有另外一面的。知識分子本應(yīng)是一個社會中沖破舊觀念、倡導新觀念的先驅(qū)者。遺憾的是,老大學生們身上的“美德”像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幾乎無力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了。
新一代大學生,盡管未出茅廬或乍露頭角,離成熟尚存較大距離。然而,他們思想極少束縛,頭腦敏銳,談吐直率,圖實惠,講效益。就整個群體而言,可以說,他們是最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一代人。80年代大學生的先天優(yōu)勢,得來不易,這是以老一代人的慘痛經(jīng)歷為代價的。十年浩劫,換來了千百萬人的幡然醒悟,才有了民主與科學精神發(fā)揚光大的今天。
舊理想主義的破滅,必然會造成一段時間的空白與混亂。同時,也必然會引起一代人的沉思和探索。表面的混亂、無序、出軌,恰恰是社會進化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是社會進步的先兆。誠然,80年代的大學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弱點。但是有理由相信,他們自己能看清自己的“毛病”,他們也就能改變這些“毛病”,并有責任用自己奮斗的足跡去開創(chuàng)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