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忻
什么是拳擊?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育項目?在我國不少人的心目中,拳擊往往和兇殘、野蠻等暴力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只要我們粗通人類自身的發(fā)展歷史,粗通現(xiàn)代拳擊運動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及嚴格的競技規(guī)則,就會對它有正確的理解,甚至會喜愛上它。
伴隨人類的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不是甲骨文,不是巖畫,也不是石器和火種,而是為維持自身不被滅絕淘汰的搏擊。所以,搏擊作為人類文化中最特殊的部分,被世代相傳,并成為人們在娛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拳擊是搏擊的一個重要種類,有資料表明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角斗。被俘虜來的奴隸或手持刀槍,或赤手空拳,與人與獸進行野蠻的殘殺格斗,全無規(guī)則和安全可言。到18世紀初,英格蘭設(shè)立的有獎比賽中開始出現(xiàn)有規(guī)則的拳擊較量,以后逐步發(fā)展成一種科學的、有安全保證的體育運動。自1904年第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它就被列為歷屆奧運會的主要比賽項目,并在世界各國中迅速推廣普及。值得一提的是,當今拳擊運動分為職業(yè)和業(yè)余的兩種比賽,是兩種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比賽。所謂職業(yè)拳擊是指運動員上身赤裸,手上戴小而薄手套的拳擊比賽;而業(yè)余拳擊則是上身穿背心,頭上帶保護頭盔,手上戴大而厚的手套的拳擊比賽。它們在比賽制度和規(guī)則上有很大區(qū)別,業(yè)余拳擊比賽每回合三分鐘,共進行三個回合,而職業(yè)拳擊比賽每場要進行十到十二個回合,回合間休息都是一分鐘。業(yè)余拳擊賽的規(guī)則保證安全而嚴格(奧運會、亞運會的拳擊都屬于這類業(yè)余賽),而職業(yè)拳擊比賽,運動員為了追求高額酬金,不顧個人安危,常不擇手段擊敗對方,往往造成嚴重的傷亡事故。因此,通過正確的科學訓練,旨在增強、磨練人們頑強毅力的業(yè)余拳擊運動是應(yīng)該得到提倡和開展的。
在我國,拳擊早先叫西洋拳,究竟是什么時候傳到我國的,目前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但在清末民初,我國部分沿海城市就有了拳擊運動,并曾有過中國拳擊手多次擊敗外國拳擊手的歷史,如上海的鄭吉常先生、蔣維廉先生和周士彬教授。
那是1929年初春,蘇州河岸已經(jīng)冒出點點嫩綠,前世界中量級冠軍日本拳擊教練山本帶幾個年輕的拳擊手來上海進行比賽交流。有一次比賽,在英國斜橋總會(即現(xiàn)在上海電視臺的地方)進行,由上海精武體育會拳擊班學員鄭吉常與日本青年拳手對陣。誰料開賽后,雙方交手不到五秒鐘,鄭吉常就以凌厲迅猛的左直拳連連擊中對方,頓時使在旁觀戰(zhàn)的山本教練大驚失色,立即命令中止比賽,并連聲說:“厲害!厲害!‘毒蛇!真是‘毒蛇?!薄岸旧摺笔切稳萜涑鋈衩貦C警迅速兇猛,象昂著頭的眼睛蛇,突然發(fā)動襲擊,使對方無從防御。這對一個拳擊手來說是一個很高的贊譽。1930年,年僅19歲的“毒蛇”鄭吉常在南京路繁華地區(qū)西僑青年會(現(xiàn)上海市體委所在地)與英國皇家海軍輕量級冠軍阿爾費艾進行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拳擊比賽。在第三個回合快結(jié)束前,鄭吉常奮起神威,以他那“毒蛇”般的直拳向阿爾費艾發(fā)起兇猛進攻,用一記漂亮的右勾拳狠狠擊中對方,不容喘息之機,又以連珠炮似的直拳猛擊,取得最后勝利??墒怯械耐鈬浾呔箲岩蛇@樣強悍的小伙子可能是日本人或是菲律賓人,鄭吉常操著廣東口音的上海話,自豪地大聲宣布:“我是中國拳擊手!”
在鄭吉常先生的學生中,最有名氣的就是曾被譽為“上海拳王”的周士彬(現(xiàn)任上海體院教授)。1946年秋,在上海舉行的中、美、意、葡等七國拳擊賽中,周士彬過關(guān)斬將所向披靡,最后與號稱“大力士”的蘇聯(lián)選手巴利柯夫爭奪冠軍。巴利柯夫在當時的歐美拳壇堪稱一霸,有與多國拳手交鋒而未輸一場的赫赫紀錄。這次與中國人對壘,他根本未把對手放在眼里,可兩個回合下來,他便被對手打得頭暈眼花,狼狽不堪。第三回合,是決定勝負的時刻,他拼命想挽回敗局,但周土彬靈活兇猛的重炮拳擊逼得他退到場角,毫無回擊之力。最后周士彬一記漂亮有力的右勾拳,“啪”的一聲,使驕狂一時的“大力士”癱倒在繩圈里。24歲的周士彬榮登冠軍寶座,為中國人爭了氣,一時成為人們傳誦的英雄。
建國初期,拳擊運動也曾得到相當?shù)拈_展,并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我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學習拳擊的。本來我是搞體操的,為什么會轉(zhuǎn)而學習拳擊呢?這又回到文章開頭的那段話,不了解它時感到這項運動很危險,一旦親身接觸它,嘗到它的妙趣,就會喜愛上它、迷戀上它。想想吧,當對方一記記兇猛的重拳打得你眼花繚亂、奇痛徹骨,快要支持不住的時候,你能咬緊牙關(guān)挺住,最后將對方擊倒,或者你巧妙地躲開對方一次次攻擊,用自己刻苦訓練得來的精熟拳術(shù),破了對方的著法而打敗對手,那么此刻你該會是怎樣一種欣慰和快樂呢?那是一種愉快滿足的體驗;是一種自身性格、精神乃至軀體的美的完善;是一種堅強無畏的崇高感。我想這就是體育運動之所以能激勵自己,也能激勵別人的那種競爭精神和美感。
我在自己不長的拳擊生涯里(1953年開始,1954年被取消,1956年至1958年恢復(fù)了三年后又被取消,至今27年),曾四次奪得全國輕量級冠軍。記得1953年第一次試著參加全國拳擊比賽,那時不分重量級別,可我硬是把一些比我高一級,甚至高兩級的拳手擊敗,奪得冠軍。1957年是我拳擊狀態(tài)最佳的一年,技術(shù)成型,體力旺盛,在同一級別中國內(nèi)沒有對手,別人跟我打上兩個回合就不錯了。拳擊的輸贏往往會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輸了,你會加倍激勵自己刻苦訓練磨砥,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技藝,強壯自己的體魄,再去與對手一決高低;贏了,也會使你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要加重加嚴錘煉自己,超過自己。上拳臺之前,無論你是什么拳王、擂主,只要最后不能把對手擊倒,最后裁判不舉起你的手,就不能認為你是勝者、強者而放松下來。你必須時刻保持最佳的體力、最佳的激情、最佳的信心和最佳的技術(shù),也就是時刻保持著自己是個最強壯、最完善、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在這小小的拳壇上站住腳。這就是拳擊,就是激烈的毫不留情的貼身搏擊顯示的魅力。
雖然在1958年以后,國家又取消了這一運動,但拳擊留給我的東西,使我一生受用不盡。我的信念就是不怕打擊,多大的打擊我也不怕,因為一個拳手最基本的素質(zhì)就是能忍受常人忍受不了的打擊刺激,對此視若平常,視為理所應(yīng)當,而且打擊愈烈,反擊愈烈;刺激愈強,意志愈堅。
拳擊運動留給人的享受和啟迪遠不止這些。你體壯塊足,但一通胡捶亂打也不行,還要斗智斗勇,智勇雙全才行。一場精彩的拳擊比賽象下一盤棋,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拳擊中那些攻防轉(zhuǎn)換,閃展騰挪無不透著一股深邃的哲學道理,你不去領(lǐng)悟它,不進入那玄妙的境界,你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拳擊手。
目前國際上拳擊運動現(xiàn)狀如何?我們與世界水平有多大差距?美國素有“拳擊王國”之稱,多年來不斷涌現(xiàn)出世界一流的職業(yè)拳擊手,稱霸世界拳壇,如著名的阿里、路易斯、霍姆斯、斯賓克斯,他們代表了當代世界拳擊最高水平。即使在業(yè)余拳擊賽中,美國在歷屆奧運會中也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其他國家如蘇聯(lián)、古巴、意大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波蘭都是具有世界水平實力的國家。拳擊技術(shù)發(fā)展至今已形成一種新的風格,即突出拼打的精神,要在大強度、大密度和具備較強的抗打能力基礎(chǔ)上發(fā)揮技術(shù)風格。還需要較高的身體素質(zhì),較高的承受打擊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打不爛、摧不垮的高水平身體素質(zhì)基礎(chǔ),即使具有再好的拳擊技術(shù),也沒有資格擠入國際競賽的拳擊臺。而我們的運動員與世界最大差距就在這里。有一種說法:在比賽中隔著一道網(wǎng)子,中國人的能力水平就充分發(fā)揮出來了,誰也不怕了,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而撤了網(wǎng)子,身貼身地競爭,中國人就不行了,如足球、籃球、摔交等。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或許正是自身抗打擊、抗沖撞的素質(zhì)太差了。第十屆亞運會上,南朝鮮選手一舉奪得拳擊12枚金牌,并不是他們技術(shù)有了什么重大突破,而確確實實是他們拼打精神的頑強和抗打能力大大提高了。
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上,我國將第一次參加拳擊比賽。因此,從現(xiàn)在起培養(yǎng)和訓練能貼身拼打爭搏的身體素質(zhì)和精神素質(zhì),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當務(wù)之急。這個過程肯定是異常艱苦的,但當你擊敗對手,奪得冠軍時,你的苦樂將使其他任何苦樂都變得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