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平
常言道:智者千慮,或有一失。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雖然一生“謹慎”,但對身體與事業(yè)的關系卻處理得不很好。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寫;司馬懿詢問孔明寢食之事煩簡若何的話;“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寢,罰二十以上皆親覽也,所啖之食,日不過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笔拐呋氐轿逭稍瓕υ捀嬷T葛亮,“孔明嘆曰:‘彼深知我也?!褦酪?,壽五十四歲”。
諸葛亮的短壽與自己有關。從衛(wèi)生學角度看。一個成年男子每天都要消耗2400~4200千卡的熱量,必需要70~105克的蛋白質以及其它一些營養(yǎng)物質。因為人體細胞隨時都在發(fā)生、生長、衰老、死亡;血液中的紅細胞只有120天的壽命,血漿中的蛋白質每10天就要更新一半……。這些物質:都要從食物中獲得。“所啖之食,日不過升”,就會入不敷出,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就要受到阻礙,抗御疾病的能力也就必然下降。何況諸葛亮起得早、睡得晚,“罰二十以上皆親覽也”,事無巨細一把抓,消耗的能量比一般人多,身體就更不能支持了。等到病重,諸葛亮這才令人點起許多燈,不準閑雜人闖入,獨自一人向天“乞壽”。其實這很可能是被后人神秘化了的氣功療法(也可能是諸葛亮故弄玄虛)。氣功在三國時代已流傳很廣,推測博學如諸葛亮者不可能對氣功一無所知。只是練得太晚了,而且在練的過程中,又受了驚嚇(魏延闖入),以致終于留下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巨大遺憾。
今天,諸葛亮式的人物在我們身邊時常可見,他們勤奮而聰慧。但對自己的身體卻考慮很少:早餐,隨便吃上一點,甚至免了,緊張忙碌了一天,晚飯又不能按時定量,扒幾口也是心不在焉;食欲不振既不查原因,也不積極去解決。他們信奉的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似乎做學問、干工作,不憔悴,不瘦得脫形,學問就不能成功,工作就不算努力。真的覺得體力不支了,這才和諸葛亮一樣,去搞突擊式的鍛煉……
“食少事煩,豈能久乎”?諸葛亮聽到這八個字的估價時雖然信服,但已經遲了??晌覀?,難道不應從諸葛亮的教訓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