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稚鴻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這首詩是備受讀者贊譽的。但其贊揚之詞多止于工穩(wěn),而對這首詩的意蘊卻缺少深入的掘發(fā)。
“峨眉山月半輪秋”起首就交待了地點、時間。秋空如洗,山月夜高。年輕的詩人將要趁這天明之前尚高懸空際的半輪下弦明月(大約二十三日左右)離開故鄉(xiāng),孤身赴遠了。他望望這“半輪”缺月,一種游子戀鄉(xiāng)的感情鍵盤,難道不被隱隱觸動嗎?詩人起筆含情,看似寫山月,實是達鄉(xiāng)情,巧妙之極。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便緊承首句而來,寫詩人獨伴明月,揚帆遠征的情景。一個“人”字用得空靈活脫,不露痕跡。月映江心,碧波流注,不止江水之“流”,而且是山月之流。舟發(fā)似箭,江月隨人,動靜相生,色彩絢麗。生活實感告訴我們,站在行駛的船上看水中明月,這明月總是與船俱進的。這種自然現(xiàn)象,在多情詩人的藝術(shù)筆觸下,也帶有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其境界是格外動人的。明月本無情,反來送行人。詩人把他對故鄉(xiāng)的愛熔鑄到了與明月相依的關(guān)系中了。
第三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寫舟行的路線。晚上詩人由犍為縣境內(nèi)的“清溪”出發(fā),沿小三峽向渝州進發(fā)(“小三峽”指黎頭、背峨、平羌,志書,稱小三峽)。這里風光旖旎,綠水迢遙,青山萬迭,山光水影,楚楚動人?!耙簧萌朊接巍钡睦畎祝鎸@如畫風光,怎會不留連鐘情呢?
第四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既是揭示題旨的關(guān)鍵句,又是引起詩人詩情爆發(fā)的燃燒點?!八季奔此寄疃朊忌皆隆槭裁础八济髟虏灰姟蹦?這是因為,詩人趁“下弦月”從峨眉附近篷舟“下渝州”,至少需要七八天。詩人到達渝州已是月底,他碰上了一個“月黑頭”。再從詩題《峨眉山月歌》看,說“君”是指“峨眉山月”,似乎更符合詩人的本意(當然也不排斥“君指友人”的說法)
全詩緊扣“月”字運筆,首句出一“月”字,寫抬頭望山月;次句著一“影”字,寫低頭看江月;三句補一“夜”字,寫行舟趁明月;結(jié)句以一“君”字,點明不見明月時的悵然情思。可以說全詩句句寫月,處處扣月,但含而不露,十分耐人尋味。熟悉李白詩歌的人都知道:“峨眉山月”在李白心目中是非同一般的。李白愛月,尤愛故鄉(xiāng)之月?!盀橄鐖F扇,長吟到五更?!?《雨后望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詩人把故鄉(xiāng)的明月比作美人手中的“團扇”,比作“白玉盤”、“瑤臺鏡”那樣高潔珍貴?!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詩人看見床前的明光和天空的明月,就想到了久別的故鄉(xiāng),想到了故鄉(xiāng)的親友和壯麗山川。可見“峨眉山月”在詩人的心目中已成了故鄉(xiāng)的化身。因而題吟“峨眉山月”就是游子思鄉(xiāng)的真情流露,它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了李白對故鄉(xiāng)的執(zhí)著眷戀之情。
(摘自《語文園地》198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