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涌
話要想著說不要搶著說
俗話說,三思而后行(語出《論語·公冶長》),有處世經(jīng)驗的人很注意“三思而后言”。人長腦袋就是為思考問題的,“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人講話,是受思想支配的。講話前,先想一想,想前因,想后果,講出的話就容易少出錯誤。
話要想著說,不要搶著說。因為誰想得最清楚,誰就講得最清楚。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過:“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里轉(zhuǎn)十個圈”。
“想”的功夫,要在平時作。平時不多想,用時就“急不擇言”了。急不擇言的病源,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
玩笑過分要闖禍
同志間相處,總免不了開開玩笑。開玩笑,既是玩,又能引人發(fā)笑,可以活躍氣氛,融洽關(guān)系,解除疲勞。好的玩笑,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風趣的語言巧妙地說出來,還能使人長見識,受啟發(fā)。但是,開玩笑要有分寸,開過了頭就是惡作劇,甚至要闖禍。
戲劇《十五貫》里的尤葫蘆和養(yǎng)女蘇戍娟開玩笑,尤葫蘆說了句“將蘇戍娟賣掉”的玩笑話,結(jié)果“戲言成巧禍”,弄得家破人亡吃官司。開玩笑要講分寸,要看場合、對象,對性格開朗和性格沉郁的人要有別,對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要有別,對同性和異性也要有別。開玩笑時不能損傷他人自尊心,不能揭別人的“瘡疤”。
言為心聲
表達思想,溝通感情,待人處世,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有些青年常感嘆自己“不會說話”。這個“不會說話”不是說象啞巴那樣不會發(fā)音,而是講在待人處世中不善于運用語言這個交際工具。
善于不善于運用這個工具,不僅僅是表達技巧問題。古人說“言為心聲”(見《法言·問神》:“言,心聲也”),這話千真萬確。一個衣冠楚楚卻滿嘴惡言穢語的人;一個開口講吃、閉口講穿,除此無它追求的人;一個把魯迅說成“姓魯名迅”的人,能是心靈美、有教養(yǎng)的人嗎;言語是思想的衣裳,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個窗戶,可以洞察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養(yǎng)和待人處世的修養(yǎng)。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北京飯店的老理發(fā)師朱師傅給周總理理發(fā)二十幾年。有一次刮臉時因周總理咳嗽了一聲,劃了一道小口。朱師傅深感不安,周總理寬慰他說:“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沒和您打招呼,還幸虧您刀子躲得快?!闭媸恰傲佳砸痪淙薄?/p>
我們常說的“語言美”,恐怕包括說話和氣、文雅、謙虛。要做到這一條,首先要學會尊重人,體諒人,平等待人。
“惡語傷人六月寒”,傷人的話好似刀劍刺心。被刀劍戳破的肉體可長好,被舌頭傷了的感情不易平復(fù)。講挖苦話、傳播別人隱私、拿他人生理缺陷開玩笑、辱罵、誹謗、造謠,都屬“惡語傷人”。
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說岳全傳》中有這樣一段:牛皋和岳飛向老者問路。牛皋在馬上吼道:“呔!老頭兒,爺問你,小校場往哪走?”老者生氣地說:“胃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不理他。岳飛則不同,先離蹬下馬,后上前施禮:“不敢動問老丈:方才可曾見一坐黑馬的,往哪條路上去的?望乞指示!”岳飛的問話,贏得老者的稱贊和熱情指點。
待人接物要講禮貌?!岸Y多人不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好言好語事事通”,這些古諺是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岸Y”,是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愛。有禮的人才能是“會說話”的人。
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波斯詩人薩迪在《薔薇園》中有兩段話講得好:“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敢,決不等于用拳頭制止別人發(fā)言?!?/p>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為了辨別真?zhèn)?,分清是非,互相爭論幾句是難免的。但是,爭論應(yīng)當心平氣和,要充分聽取對方意見,要有“讓人講話”的度量。氣勢洶洶,臉紅脖子粗,自覺“在理”,其實不然,有理不在氣勢逼人。
閑談莫論人非
勞動之余,茶余飯后,或親朋好友,或鄉(xiāng)親鄰里,總要聊聊天。聊天的內(nèi)容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是電影、球賽,也可以是裁衣做飯,唯有一條:“閑談莫論人非”為好。
談?wù)撍巳秉c,隱私,東家長、西家短,最不利于團結(jié)。有的人談?wù)摗叭朔恰迸d趣極濃,他們耳朵特別長,多遠的“消息”也能打聽到;他們腦瓜特別靈,專門會給別人“藝術(shù)加工”,把芝麻說成西瓜;他們嘴巴特別快,傳播別人缺點的速度快。以講別人缺點為樂事,是一種低級趣味。對他人的缺點應(yīng)當放到桌面上當著人家面講。閑談?wù)撊朔?,易生流言飛語,要不得!
聰明人用眼說話
這里“用眼說語”不是講用眼神傳遞感情、思想,而是說講話要看對象,看場合,要有針對性。古代學者韓非在《說難》中講:“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也是講說的困難在于了解聽者的心理。
有些人講話喋喋不休,或逢人就訴苦,或表現(xiàn)出無事不曉的樣子,只管一味地說,卻一點不看聽者的反應(yīng),白費了口舌,成了無用之談。
聰明人用眼說話。說話者要了解聽者的心理,要對聽者的表情、舉止、眼神“察顏觀色”,要琢磨聽者是喜歡還是厭煩?是贊同還是反對?是感興趣還是漠不關(guān)心?只有掌握了聽者的真實思想,才能有的放矢,達到說者的目的。
節(jié)食則無疾慎言則無禍
古人關(guān)于講話要慎重的教訓(xùn)是很多的。《太平御覽》引(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也是以節(jié)制飲食不生病,比喻慎于言語不招禍。
青年人直率,敢想敢說,是可貴的品格。但是,“敢說”不是魯莽;只憑主觀臆斷和“熱情”,不計后果的信口開河是要惹禍的。
慎言,指講話慎重,嚴謹,負責任,有根有據(jù),實事求是。慎言,不是謹小慎微、膽小怕事、作繭自縛。
什么時候最不易“慎言”?頭腦發(fā)熱的時候,自以為是的時候。
言必信,行必是果
“言必信,行必果”(語出《論語·子路》),告誡人們講話一定要嚴守信用,不食言;行動一定要堅毅果斷、善始善終。
恪守諾言,守信用,是為人的美德。與人交往,對自己說的話要承擔責任和義務(wù)。許諾是一種不容反悔的行為,對根本做不到的事,決不要輕易許諾;就是有把握的事也不要大包大攬、口出“大言”,而應(yīng)留有余地,實事求是。俗話說:烈火中煉金,諾言上看人。亂許諾,不守信用,就會失去你在人群中的信譽。
許了諾,就要千方百計去兌現(xiàn)。記住,信守諾言要付出代價,不守諾言要付出更高代價。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會說話的人要讓聽者與你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撥動對方的心弦,在心靈上發(fā)生交流,讓聽者“信服”你,就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p>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講話者有誠摯的感情,對真、善、美愛得實在;對假、丑、惡恨得強烈,才能把情感傳達給聽者。麻木不仁,沒有喜、怒、哀、樂情感者,是不會講話者?!皶灾岳怼保皇恰凹俅罂铡钡牡览?,不是人云亦云、盡人皆知的“老道理”。而是能幫助人分清是非、解決問題、讓人信服、講究實效的中肯之言。當然這需要有較高的知識修養(yǎng)、思想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