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愛明 臧瑾
石羊腸,是距成都市區(qū)20里以外的一個很不顯眼的小鎮(zhèn),小鎮(zhèn)附近有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在篁竹掩映,黃鸝幽鳴的小山梁上,坐落著名聞中外的四川尼眾佛學院。
仲夏時節(jié)的一天,我們特意走訪了這所全國、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培養(yǎng)女僧的高等學府。
風吟、鐘鳴、蟬噪,在蜿蜒的紅墻和矗立的鐵像寺牌樓周圍飄飄蕩蕩。走近山門了,也全無朗朗讀書聲猛然,那重重飛檐、層層琉璃、金光燦爛的景致撞入眼簾,好大一座寺院。
入得山門,庭院豁然開朗。但仍不見僧尼蹤影。
我們依次走過左廂房。有些人間煙火味了,因為在這寺院中竟有一個資料室。緊挨的是教務室和沙彌堂。沙彌堂就是女學員寢室。對峙的右?guī)坑薪淌?、接待室和眾尼進餐的五觀堂??粗咧?,我們的興趣更濃了。不覺抬頭看,大雄寶殿面對山門,威嚴、靜寂,心中頓起敬仰之情。身披大紅袈裟的釋加牟尼鐵像盤膝垂目,四周幡幃林立,香煙繚繞。出殿許久,衣袖還有余香。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村民在此地掘出用生鐵鑄就的釋加年尼像。于是建寺供佛。鐵像寺因此而得名。1941年,寺院住持海能法師將寺院傳給隆蓮和定靜二位女僧,那些修行養(yǎng)性的女尼們使紛紛來此戒行貞潔,鉆研佛紅。佛事之余,出山門,寺前寺后遍植銀杏、古柏、蒼竹。
這寺院在“文革”中的遭遇不用說了。進入八十年代,為適應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國第一所培養(yǎng)佛學人才的高等學府便誕生在這里。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任名譽院長。隆蓮法師任院長。1984年,學院通過統(tǒng)一命題考試,從全國各地錄取了40名學員。最小的18歲,最大的30歲。她們?nèi)雽W前都已削發(fā)為尼。她們立志獻身佛教事業(yè),在這里修行4載,畢業(yè)后將獲得國家頒發(fā)的大學??莆膽{。
我們來到教室窗外,看見女學員們正在上課。年逾古稀的隆蓮法師站在講臺上。學員們經(jīng)卷在案,旁邊是佛珠。女學僧聽課的神態(tài)專注。定靜法師告訴我們,每天授課6小時,除佛學、戒學、定學專業(yè)課外,還有現(xiàn)代漢語、中國通史、英語等。老師從各大城市聘請,女師為多,男師必須年滿60。原因不言而喻。專業(yè)課均由隆蓮法師執(zhí)教。
隆蓮是我國著名長老尼師,現(xiàn)年80高齡。她依然耳聰目明。她精通古漢語、書法、醫(yī)學等。近幾年來,佛教交流增多,她學習日、英等外語。雖說身兼多職,公務繁忙,但仍為女學僧傳經(jīng)講學。
下課“鈴”響了。其實是鐘聲。鐘聲在山中繚繞。在這肅靜的氣氛里,女僧們魚貫而出。她們眉清目秀,滿面祥慈。見到師長,合掌俯首;見到生人,垂目避讓。定靜法師說:“目不斜視,足不亂行,行須緩步,話語低聲,此乃佛門的規(guī)矩?!?/p>
一日三餐,佛門稱為早粥、午齋、晚餐。午齋的開梆聲咚咚震耳。女學僧們手持殊砂食缽,列隊進入五觀堂。飯前,捫心自問五件事,那五件?“食存五觀經(jīng)”云:計功多少,量此來處;忖己德性,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戰(zhàn)道業(yè),應受此食。我們聽后似懂非懂,不及細想,定睛看去,眾尼早已悄然無聲地垂首坐在桌前。再看管堂司,引罄彈鈴,眾尼合念供養(yǎng)經(jīng)。此時,巡堂司給眾尼添飯盛菜。一切井然有序。念經(jīng)畢,開始進齋。這里全沒有平常人進食的景象,40人吃飯簡直聽不見聲音,靜極了。庭內(nèi)的蟬聲仿佛增大好幾倍,遠山的鳥鳴也飄進來。
碗頭司說:“國家發(fā)給每個學員每月費用35元,其中5元零用,20元伙食費,余下的自然是學雜費了?!?/p>
每日伙食費不足7角,夠嗎?她說:“佛門弟子不嗜煙酒,一日三餐,全為素食,足矣。每頓兩菜一湯,飯管夠。浪費不允許?!蔽琮S約一刻鐘,管堂司再次引罄誦經(jīng)。碗頭司提壺送水到桌前。眾僧用自備小棕刷洗缽,蓋以潔白方巾,依次而出。當然,食量大者,繼續(xù)進齋,保證大家吃飽。
出家人異常清苦。眾人皆知這一點。這些學僧生逢盛世,衣食不愁,何以出家?何以愿受清規(guī)戒律之約束?午齋后,我們想請一位名叫照心的學僧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身穿黃色土布僧服的照心斂顏垂首,避而不答。我們靈機一動,去看教室后墻《學習園地》中她的一篇心得。我們從中得到一些解答。她寫道,十年內(nèi)亂,寺院被焚,她師傅被下放到紡織廠,廠長勸她師傅還俗,她佛心似鐵,那里肯依。工作之余,她便打坐誦經(jīng)。她布衣素食,卻樂善好施。一女工家中失火,她取出全部存款相助。照心認為,這種對眾生慈悲為懷的博大心襟,正是吾輩應竭力效仿的。我們看后會心一笑,懂了。
定靜法師在旁淡然一笑。她介紹說,這些學員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個別的還當過小學教師。出家前,許多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父母或社會上的佛教影響。為探尋佛學真諦,她們削去秀發(fā),到這里潛心苦讀。
我們問起女僧們的起居生活。隆蓮法師說了一句佛門口頭禪:“披起袈裟事更多?!睂W習緊張自不必細說,每天要上兩次殿。早晨一次,晚飯后一次。眾尼僧到那時衣著袈裟,在香煙彌漫的大雄寶殿頂禮三拜金佛。隨后在佛像兩旁依次入座。誦經(jīng)一小時,直到日落西山,暮鐘入夜。
學員們走出殿堂,去處有二?;驕亓暪φn,或到資料室閱覽書報。書架上有《人民日報》、《中國婦女》、《中國青年》等幾十種國內(nèi)外報刊。還可收看電視。不過,電視、電影要有選擇。出現(xiàn)男女情愛的纏綿的鏡頭,學員們就會視為“非禮”而關掉。但象《新星》、《命運》等節(jié)目就允許她們看。
我們最后問:學員畢業(yè)后能否結婚?
定靜法師寬容一笑,說:“這些學員都是自愿終生從事佛學事業(yè)的獨身者。不過,要結婚也不強留,必須脫去袈裟,離開佛門?!?/p>
學期4年,學成后,分配由成績而定。或統(tǒng)一分配,或回歸當?shù)厮略骸?/p>
我們參觀中,定靜法師多次稱贊黨的宗教政策。說,學院將陸續(xù)培養(yǎng)佛教人才;并說,這已在國際佛教界產(chǎn)生震動。還說近幾年不少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代表團慕名而來,外賓們對這所世上罕見的女子佛學院驚嘆不己。
出山門,夕陽正吻著山的脊梁。走不多遠再回首望去,只見霞光下的綠竹紅墻格外耀目。寺院的鐘聲又悠揚地敲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