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遵諤
一、東北的小“龍骨山”
金牛山位于遼寧省營口縣(大石橋)城西南八公里永安鄉(xiāng)西田屯的村西小路旁。山不很高,海拔為69.3米,周長才1240米,整個面積還不到半平方公里。1974年,營口市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來到了這里,開山工人交給他們一塊鹿角化石。1974-1976年和1978年先后進行了四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用火遺跡——燒骨、燒土和炭屑以及少數(shù)打制石器。1976年金牛山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年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此,金牛山受到人民政府的妥善保護。
我第一次到金牛山是1980年9月6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洞穴堆積的性質、動物化石及他們所代表的時代等都很象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就是規(guī)模小一些,可以叫做“小龍骨山”。通過這次參觀,我認為金牛山是個好地方,在未來的發(fā)掘中很有希望。
經與有關單位聯(lián)系,并取得文化部文物局批發(fā)的發(fā)掘證書,1984年9月14日拉開了金牛山發(fā)掘序幕。
二、發(fā)現(xiàn)猿人化石
以前的工作已從堆積表面下挖到約12米深的第六層。發(fā)掘工作首先是清理過去發(fā)掘扔棄在洞外的“土帽”和多年來從山頂落到洞內的土石。接著是清理東壁殘留的堆積。到9月25日已清理出一個約56平方米的平面。按自然方位將56平方米的平面劃分成一、二、三、四四個探方,每方由一名研究生負責,并配給兩位民工。發(fā)掘工作嚴格地按照考古學分層揭露的方法進行,不許見物就取,而要繪圖、照像,重要的化石還要量其座標(測量原來的位置)。挖出的土石,都按方號放在洞外規(guī)定的地點經過篩選,以防止細小化石的遺漏。
9月27日下午兩點四十分,第一方發(fā)現(xiàn)了猿人的髕骨(俗稱膝蓋骨)化石,接著又清理出手、足骨化石。盡管我們沒有聲張,但不知誰將消息傳出,一霎時,工地沸騰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若不采取措施,會給工作帶來損失。我改變了發(fā)掘方案,將二、四方的工人撤到洞外,第一方只留下一位技術較熟練的民工協(xié)助工作。整個下午,大家工作都極其小心,將挖過的土翻了又翻,眼睛緊盯著每一件骨頭,唯恐珍貴的科研資料在自己手下漏掉。這天收工前又發(fā)現(xiàn)一塊猿人左足的跟骨和一件骰骨,但膠結在很硬的角礫巖上,一時很難取下。隊員們爭著守夜,以防猿人化石遭到破壞。以后幾天陸續(xù)有猿人化石出土。
三、完整的猿人頭骨出土
化石越來越多,不得不租用山下的民房做標本貯存室。10月2日開工后不久,我就去標本室安排整理工作。也可能是職業(yè)的敏感,我覺得工地上將有重大發(fā)現(xiàn),不能在標本室久呆,即向工地奔去。剛走到院中,負責第一方的研究生來找我,他說:“發(fā)現(xiàn)了一塊骨片,上面有縫,不知是什么東西。”我急步趕到工地,就在出肢骨化石西南不到一米處,在一塊大石頭下面,壓著一塊化石。我用小鐵扁將周圍的土石仔細地清開,看清了枕骨縫,心中不禁一動。因為這樣的骨縫我太熟悉了,除了人以外沒有這樣的骨縫。繼續(xù)向額部清理,冠狀縫又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這不是人的頭骨化石是什么,是猿人的頭骨!我?guī)缀醪桓蚁嘈胚@是事實,擺在我面前的竟會是猿人的頭骨。直到研究生問我這是什么化石時我才驚覺過來。我看了一下表,時間是9點50分。為了穩(wěn)定情緒,我點了一支煙,輕聲地告訴他這是猿人的頂骨,雖然破碎了,但還能拼到一起,很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猿人頭骨。讓他慢慢地細心清理,不能弄丟一小塊骨渣。盡管我說話的聲音很低,但還是被旁邊的人聽到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發(fā)現(xiàn)猿人頭骨了?!宾畷r間,隊員和民工都圍攏來,連在洞外工作的民工也跑進洞內,工地又一次沸騰起來,一頂頂安全帽拋向了天空。這種群情激奮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對發(fā)掘工作卻是不利的。我好不容易地將大家的激情穩(wěn)定下來,再次說明發(fā)現(xiàn)的重要性,對人力做了調整,對工作做了新的部署,這樣工地才安定下來,工作又恢復了正常秩序。
經過仔細地清剔,眉骨清出來了,眼眶和面骨出現(xiàn)了,一部分上頜的牙齒也露了出來,兩側的顳骨和后面的枕骨也相繼清理完畢,真是一個完整的頭骨!我們化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將猿人的頭骨無損地清理完畢。接著在緊貼頭骨的西邊發(fā)現(xiàn)了兩個脊椎,在頭骨東面10厘米處發(fā)現(xiàn)了一根完整的肋骨、一根尺骨和一些髖骨殘塊。
繪圖、照像、記錄工作都已做完,又清查了各種應取的科學資料也沒有遺漏,就該取頭骨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形狀完整的猿人頭骨,但因為壓在大石頭下面已破碎成數(shù)十片,而且化石很酥松,一動就會“散架”。另外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它和石灰?guī)r緊緊地粘在一起,要完整地把它取下來,還真是困難。事情也是很湊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修復古器物的專家王同志因公來沈陽,正好接到我們的電報,4日下午,他和他的助手李鴻偉同志及省文化廳副廳長郭大順同志來到工地。王同志的到來,加強了取頭骨的技術力量。當即在猿人頭骨旁召開了剔取頭骨的現(xiàn)場會議,最后選用了先將頭骨加固,然后整個剔取的方案。
5日上午做好加固頭骨的準備工作,下午開始加固,直到六時半才將頭骨加固完畢。6日上午做好剔除頭骨底部膠結物的準備工作,即著手清剔其周圍的巖石。工作人員爬在地上用小錘、鋼鑿一點點地鑿,用酒精溶松碳酸鈣膠結物,工作進行的很慢,大家都擔心頭骨受震動而使底部破碎。直到十一時零一分,一個完整的頭骨翻轉在王同志和其助手的手中。清楚地看到牙齒和顱底部分保存很完整。這時大家才深深地喘了一口氣,一塊石頭落了地。照像機在閃光燈耀眼的一瞬間,記錄下在地下沉睡了二十余萬年的我們遠古祖先的頭骨重見天日的動人情景。
四、金牛山猿人化石的學術價值
這次在金牛山發(fā)掘的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猿人化石材料有:頭骨一個(缺下頜骨),脊椎骨5個,肋骨兩根,左側尺骨1件,腕骨9件(左側4件,右側5件),左側第3掌骨和右側第2掌骨各1件,指骨7件,左側髖骨、髕骨各1件、跗骨11件(左側5件,右側6件),左側第1、2蹠骨各1件,趾骨13件。這些重要標本,除頭骨和曾在東非發(fā)現(xiàn)過的一件髖骨以外,其他材料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首次發(fā)現(xiàn)。
金牛山猿人化石除材料豐富以外,其最大特點是保存較完整,雖有少數(shù)幾件殘破,但都可以復原,這就保證了研究的準確性。
金牛山猿人全部材料屬于一個成年男性個體,這樣在研究上不會產生性別的差異和個體數(shù)目統(tǒng)計的混亂。猿人的面骨保存完整,據(jù)此可以真實地復原猿人的面貌。了解猿人的直立姿勢,頭骨上枕骨大孔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過去發(fā)現(xiàn)的化石缺乏這個部位的準確材料,所以只能推測。金牛山猿人頭骨保存有枕骨大孔,可以得知他們直立的姿勢。頭骨是完整的,可以計算腦量和研究腦的發(fā)育程度。
金牛山猿人頭骨保存有完好的齒列,可以研究牙齒磨耗和食物的關系以及對年齡準確地判斷和個體的數(shù)目的統(tǒng)計。
發(fā)現(xiàn)的肋骨和脊椎骨是完整的,據(jù)此可以得知金牛山猿人胸廓的形狀和了解當時人類脊柱彎曲的程度。
對尺骨和腕骨的研究,可以了解猿人前臂伸展的能力和腕部活動的情況。
手、足骨的材料較多,通過研究可以得知猿人手的抓握能力和它對制造及使用工具的關系,以及足的結構和行走步態(tài)等重要問題。
在人類學上,猿人怎樣向智人過渡,由于過去發(fā)現(xiàn)的材料太少,知道的很不清楚。金牛山猿人也可能處于這個轉變時期,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顯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總之,金牛山猿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不僅對研究猿人的體質特征是極為珍貴的資料,通過對它的研究,還可以了解當時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對研究早期人類的歷史有重大的意義。
(摘自《文史知識》1985年4期)
(題圖:劉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