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熠 魯 深
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于右任詩詞集》,收入作品近七百首。近日,又見到揚中州、馬天祥選注,陜西人民出版社版《于右任詩詞選注》(以下簡稱《選注》),所收作品不到前一本之半,粗粗一翻,覺其謬誤甚多,盡管隨書已附一“勘誤表”,但所“勘”出者仍不到十分之一,茲略舉如下:
一、原文錯、漏。于右任詩詞自最早的《半哭半笑樓詩草》后,所收作品由少至多,曾有過多種印本,解放前最主要的有王陸一箋本《右任詩存箋》(一九三○年初版);后來作品大致收全的有劉延濤編的臺灣本《右任詩文集》(一九七三年第二版);此外,還有《變風集》《右任先生詩文選粹》,等等。從《選注》本的《后記》看,這些本子編注者都是見到過的。遺憾的是編注者未能改正各本的魯魚之誤,且又添了一些自誤。甚至臺灣本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刪去的《搗練子》(338頁)的詞題“衡山(沈鈞儒先生字——筆者注)兄愛石成性,所至選石攜歸陳列室中以為旅行紀念,求題齋額‘與石居,因綴以詞”,《選注》本也照刪。試舉舛誤數(shù)例如下(凡字下加有黑點的是《選注》本中的錯字,括號內(nèi)是改正字——筆者):
(一)燕去堂空甲第荒,最傷心事(是)大功坊。獨(猶)傳立馬鐘山日,開國威儀動萬方(《過南京詩》)。此詩作于一九一三年,時辛亥革命的果實已為袁世凱所攫去,第二句的“大功坊”即言其是最令人觸目傷心之地也,故“是”字不能錯為“事”;第二句的“獨傳”就更不通了。
(二)轉(zhuǎn)眼滄桑又一年,憐余死后益(后死亦)凄然。九泉莫(休)道人情薄,老友吞聲送紙錢(《彰儀門外視同學茹懷西之柩》)?!昂笏馈笔巧邔λ勒叨?,作者還在寫吊友詩,怎么就已經(jīng)是“死后”了呢?“莫”字是仄聲,各本均作“休”,亦不應錯。
(三)佳節(jié)凄涼愁里過,雜花婀娜雨中鮮。棲棲老友頭已(今頭)白,手撫蒼龍(遺松)一泫然(《五月五日游,三貝子花園吊宋漁父》)。按:第三句將“今頭”錯成“頭已”使平仄不諧,第四句的句末作者原有自注云:“宋所植樹”四字,編注者不僅將其刪去,且將“遺松”錯為“蒼龍”了。
(四)破碎精忠柏,參天氣不靈(零)。在人為武穆,于樹配冬青。有節(jié)皆如石,無香亦自馨。還悲同殉國,移莫接英靈(《西湖岳墳》)。第二句的“靈”應為“零”,“靈”字不僅無法解釋,且與末韻犯復。還有,此詩通篇寫精忠柏,為什么題作《西湖岳墳》?一查,原題系《程白葭兄移精忠柏斷節(jié)于西湖岳墳屬為賦之》,又是編注者將前后的字都刪去了。
(五)兵革又兇荒,三年鬢已蒼。野猶橫白骨,天復降玄霜。戰(zhàn)士祈年稔,鄉(xiāng)民祭國殤。秦人爾何故(罪),殺戮作耕桑(《聞鄉(xiāng)人語》)。尾聯(lián)起句之末字王陸一箋本作“
(六)生時左右難成派,死后孫黃尚并稱。廢紙堆中見真性,危微之際至競競(兢兢)(《題黃克強遺札》)。按:“兢兢”者,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競競”怎么解釋得通呢?
(七)在作者的重要作品《紅場歌》一詩中,錯漏更多。第十句的“諸烈”應為“同志”,第二十句的“愧”應為“悔”,第二十九句的“方無誤”應為“先無誤”,第三十三句的“夫孰荷”下漏“此”字,第四十句之下漏掉“中山之事與君攜手而并進兮”一整句,尤其令人驚愕的是將“時不久兮全設(shè)”一句中的“設(shè)”字誤為“沒”,使詩意完全反了。
(八)詩中的人名程搏九從目錄到正文及注釋中凡六處均錯為程搏九。程搏九,可知其取字是出于《莊子·逍遙游》“鵬之徒于南冥也……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程即名運鵬,王陸一箋本中已注。
(九)此外,還有不少錯字諸如“禮罷沙場(國殤)吊慧卿”(第79頁)、“問聲岳色天警(驚)句”(第74頁)、“憫亂天賞(償)雨一犁”(第91頁)、“釣臺明月白(自)閑閑”(第152頁)、“麥苗風動忙(芒)爭長”(第261頁)、“辜負江山看劍芒(
二、錯改題、注。除前已述的刪去《搗練子》的詞題及妄改詠精忠柏的詩題之外,《選注》本刪改作者原題、副題(或小序、題注)及作者自注之處也很多。例如:《興平詠古》一題只選四首,盡可在原題下注明“(選四首)”,但編注者卻將原詩各首的末注改作詩題,在〔箋〕中又將原題錯為《興平懷古》;將《與曾孟鳴謁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墓》改為《恭謁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墓》;將《初訪得廣武將軍碑者為雷君召卿,余作歌贈李君春堂,因其最先持以贈余也。十一年春,春堂殉國,十三年春,召卿由澄縣來函海上述始末,因為詩贈之》這一長題改為《贈雷召卿》,又將原題改為副題;將《題李西屏藏黃克強先生遺札》改為《題黃克強遺札》;將《王新民師長囑題馮煥章先生訓詞手冊》改為《題馮煥章訓詞手冊》;將《與卓亭、景秋、建侯游西湖……》中的“景秋、建侯”刪去改為“等”,等等。還有在題中刪去極重要的字以致產(chǎn)生歧義的。如將散曲《追憶陜西靖國軍及圍城之役諸事凄然成詠十首》中的“之役”二字刪掉,好象是靖國軍曾經(jīng)圍城似的,而不知作者此處所言的“圍城之役”是指當年(一九二六)與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后率國民革命聯(lián)軍解西安之圍,圍城者是直軍,“之役”是解圍之戰(zhàn)。又如將散曲《聞日本乞降作付<中華樂府>十首》中刪去“付”字,使《中華樂府》成了篇名;而不知它是抗戰(zhàn)時作者在重慶所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一個刊物、“付”者、交付其發(fā)表,二者是大相徑庭的。
刪去或改動作者自注處就更多了。于右任作品中多有題注(小序)、夾注、篇末注(小跋)等,是便于讀者了解詩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人的箋注所不能替代的。但《選注》本既一面自加〔箋〕〔注〕,而又將詩中作者的許多原注或刪或改了?!缎虑f雜詩》的題下原有作者自注曰:“余生新莊,不知在某氏園中。莊鄰何氏園,園主何二,年七十余矣?!眲h掉后便使讀者在讀詩時費解。尤其如《斗口村掃墓雜詩》、《敦煌紀事詩八首》等詩的作者自注,前者是注明每首詩特定的寫作對象,刪去后便不詳所寫為誰,后者本身就是紀事詩,刪去注文便不知所紀何事。還有的是特定名稱的解釋,如《河西道中》的“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里軟兒香。”在“軟兒”之下作者原有注曰:“軟兒:梨名,冬日食之最甘?!睂⒆h去,讀者便不知“軟兒”是指何物,或疑其系指葡萄干在冬天吃起來又軟又香哩!又如《雞鳴曲》,作者原有末注云:“首二句為民歌,末句為清人成句”,也被刪去。又如《太白山紀游歌》中,將作者自注的一些重要人名如張博泉、邵力子、楊虎臣等都刪去,但同一詩中保留的注(有的也被刪改過)都未說明是作者原注,只在篇末一條才冠有“原注”二字,仿佛前面的那些注文都是編者所注,只有這一條才是“原注”了。編注者刪作者自注甚多,有時卻又錯將他人的箋注當成作者的自注。如《孝陵》題下的“入長江第一首詩”、《舟入馬關(guān)》題下的“此《民呼報》走日本時作也”等等。
三、詩體錯亂。《潼關(guān)道中》與《二華道中》各二首七絕,《選注》本只在兩首之間空一行而未標明“一”“二”,而其它凡屬一題多首的又都標明首次且在同一首詩中也有每節(jié)之間又空一行的,不知編注者是將上述兩題各當成一首還是二首?又如將《五月五日游三貝子花園吊宋漁父》的兩首絕句錯當成一首律詩,將《喜見居延漢簡出版》三首近體七絕當一首古體詩。在古風《太白山紀游歌》中,又如新詩一樣每節(jié)都空一行,但在“毅然選定入山口”及“異草宜人手掌參”與“乃是西北之精靈”、“豈有仙人去不還”等句之下應分節(jié)處都沒有空行,而“夜深重讀《雪木記》”之下不應分節(jié)處空了一行。尤令人瞠目的是《選注》本將作者那首著名的《望大陸》(又名《無題》)詩的第二、三節(jié)次序顛倒,并在〔箋〕中說“全詩是按于先生的手跡編排的”??即嗽娮钤缡莿⒀訚龔淖髡摺度沼洝分袖洺鰜淼模瑒⒈救嗽谒摹睹駠谟胰蜗壬曜V》(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就是將“國有殤”作結(jié)句,其后臺灣本《詩文集》如此,《人民日報》發(fā)表時亦如此,從詩意及其結(jié)構(gòu)、句式來看也應如此。從“手跡”的照片來看,很顯然,這首詩作者原來只寫了兩節(jié)(即現(xiàn)在各本的第一、三節(jié),《選注》本的第一、二節(jié)),故在結(jié)句“國有殤”之后便已注明“(天明作此歌)”說明已經(jīng)完篇;寫罷,大約作者覺得內(nèi)心的劇痛在詩中表達得還不夠充分,便在第一節(jié)之后又加添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這一節(jié),但只能書寫在完篇之后的空白處而無法在已成的兩節(jié)詩中楔入,手跡的照片上這一節(jié)之下也分明有一個“2”字在標明次序。
四、〔箋〕、〔注〕謬誤。據(jù)編注者在《后記》中所說,這本書“箋的部份”是“說明年月,提供時代背景”云云。有的〔箋〕也確只有“作于××年前后”這樣一句話,可見〔箋〕主要是系年了。本來,于右任的作品從王陸一到劉延濤的箋注本都基本上是按年代排的,《選注》本只不過是仍沿其舊(不同處是將民國改為公元),可惜自生了許多謬誤。最典型的如《社稷壇“五七”國恥紀念大會》一詩,在同一〔箋〕中,第一句沿王、劉本稱寫作年代為一九一四年,接下來又按《辭?!の寰艊鴲u》條之說“一九一五年……北方各省也以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最后通牒日期五月七日為國恥紀念日”。既然是一九一五年才發(fā)生的事,怎么可能在一九一四年作者就寫了詩呢?其他系年錯誤或?qū)⑸舷聲r限弄成無限或干脆不系年者有數(shù)十首之多,雖在“勘誤表”中改正了幾處,但仍遺漏了很多。
此外,還有許多箋注及標點錯誤,篇幅關(guān)系,不一一指出了。
(楊熠)
陜西人民出版社《于右任詩詞選注》第34頁《省親出關(guān)》箋云:“作于一九○七年?!卑矗合狄痪拧鸢四曛`。又注:“髯翁”云:“作者長須美髯,自稱髯翁?!卑矗阂痪拧鸢四暧谙壬畾q,尚未留須。他是一九一二年三十四歲時才開始留須的,在一九○八年似不能稱長須美髯。
第94頁《與張伯英出游唐園》箋云:“張伯英……河南澠池人。”按:張系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zhèn)人。
第126頁《題曹印侯小照》箋云:“曹印侯,字寓侯,陜西臨潼人。辛亥陜西首義,曾率當?shù)貓F勇隨張伯英在東路作戰(zhàn)。后甘軍圍攻鳳翔,曹率敢死隊馳援。終因勞累成疾至西湖療養(yǎng),病死杭州?!卑矗翰苡『?,名樹勛。從箋看,其卒似因陜西辛亥首義征戰(zhàn)勞累所致。實乃印侯之死,與二次革命有關(guān)。一九一三年曹養(yǎng)疴漢口,二次革命事起,黃興、李烈鈞等函邀曹共同舉義,印侯擬回陜響應,因病未果。事泄,被捕入獄。后得釋,因炎暑舊疾增劇,于一九一三年十一月病歿于杭州韜光寺。年方三十二歲。
第128頁《題井勿幕小照》注①“剜心祭”云:“井勿幕在興平被人暗害,其弟井岳秀曾捉住兇手”云云。按:其弟乃其兄之誤。
第221頁《歸省楊府村房氏外家》箋云:“作于一九二八——一九三三年間?!卑矗捍嗽娂s作于一九二九——一九三○年間。本詩第五首首句:“愁里殘陽更亂蟬”系金代詩人元好問句,編注者不察,竟當作于氏作品。該首次句:“遺山南寺⑥感當年”是作者指元好問當年也曾在外家讀書,與作者青少年境遇有相似處。而編注者在注⑥中將“遺山”誤作“遺年”,并注釋為:“遺年:暮年?!庇肿ⅲ骸澳纤拢寒敒樽髡呒亦l(xiāng)附近廟宇名?!鼻鸀榻忉?,實屬驚人!
第261頁《與子逸、卓亭、伯純同游李氏園,出浮屠關(guān)野望,于逸有作余亦繼詠》箋云:“此詩作于一九三八年。是作者回三原省親時寫的一首野望詩?!庇肿ⅰ阿倮顖@:即三原東里花園。原為唐代李靖別墅?!卑矗捍嗽娛怯浿貞c郊游詩,李園自非三原東里花園。浮屠關(guān),一名浮圖關(guān),在重慶城郊??箲?zhàn)時,國民黨中央訓練團設(shè)此,曾改名復興關(guān)。
第305頁《延濤敘我創(chuàng)辦神州報諸事,酬之以詩》箋云:“延濤,即劉延濤。河南人,為于先生的入門弟子,現(xiàn)任臺灣國民黨立法委員?!卑矗簞⒀訚柲近S。河南鞏縣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F(xiàn)任臺灣國民黨監(jiān)察委員,而非立法委員。劉為臺灣著名書畫家,曾編輯《草書月刊》、《中華樂府》等。著有《中國草書史》、《草書通論》等書。
第306頁《喜見居延漢簡出版》箋云:“于氏于一九五七年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印之《居延漢簡甲乙編》后寫此詩。按:箋云實誤,于氏所見者為一九五六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所出版之《居延漢簡》,于詩乃對此而發(fā),怎能將北京和臺灣的出版物混為一談?況且一九五七年也沒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一名稱,社科院是一九七七年方成立的。此詩寫于一九五六年,系七絕二首,編注者不加詮次,籠而統(tǒng)之,竟成了一首。
第340頁《齊天樂——勉青年軍人》箋云:“作于一九四四年。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勝利。解放區(qū)軍民開始對日寇局部反攻?!卑矗哼@首詞是指國民黨政府于一九四四秋發(fā)動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各地成立青年從軍征集委員會,于先生的詞乃指此事而言,箋中所云與本詞原意并無關(guān)系。
編注者在《后記》里說:“于先生是陜西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是具有廣泛影響的國民黨元老,”惟其如此,出版他的詩詞箋注本,就更應審慎從事,否則,將愧對九泉之下的于先生和廣大讀者的。
(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