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秋
有一次,我和同事們到十三陵游玩。突然,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的都城,它附近有明皇陵、清皇陵,為什么唯獨沒有元皇陵呢?”我記得曾在什么書中見到過,但一時又想不起來,結(jié)果無言以對?;丶液?,才在一本雜志上翻到:元定都后一直沿襲蒙古族的習慣舉行葬禮,就地深埋,不建陵墓。這時,我感到學過的知識,如果不進行積累,就會成為過眼的煙云,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慢慢消失。以后,我便把閱讀中遇到的有意義的段落句子用一個本子記下來,平時經(jīng)常翻看。
知識的積累過程,就象海浪沖刷礁石一樣,陶冶了我的情操,豐富了我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了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我從知識中汲取了做人的哲理和奮進的力量,并且逐漸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知識積累又鞭策著我不斷地到書海中去探索。
漸漸地,我覺得自己的積累比較盲目,缺乏系統(tǒng)性,不利于檢索。于是,我買回來好幾本簿子,把它們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將知識有選擇、按類別地匯集入簿,編錄為集。我的“自然科學類”主要收集了與專業(yè)有關(guān)的知識,有“無線電集”“專業(yè)知識集”等。而“社會科學類”則廣采博收,有“人生集”“學習·生活·知識集”“道德·修養(yǎng)·倫理集”“愛情·友誼·美集”“文·史集”“詩歌集”“名人箴言集”等。這樣一來,我的學習更加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了。許多同伴都羨慕地說我是一個“知識的小富翁”。
我的積累是有目的的。我喜歡讀小說,也喜歡寫點東西。每當我提筆構(gòu)思時,這些集子總是給予我很大的幫助。今年初,公司舉辦了一次征文比賽,我的一篇小說獲了獎。這對我堅持學習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也堅定了我把集子編下去的決心。經(jīng)過幾年的積累,我漸漸悟出了這樣一條道理:知識水平低——需要積累——水平提高——更需要積累?,F(xiàn)在,我又準備了一本簿子,打算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暫且取名為“實踐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