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軒 謝飛
謝飛同志:
看了您參加編劇并導(dǎo)演的影片《我們的田野》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的田野——多么親切的稱呼!是的,北大荒就是我們的田野。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汗水,我們的鮮血,都灑在這片土地上。
影片中,那靜靜的白樺林,那轟鳴的拖拉機,那天邊的晨曦,那沉沉的落日,那泥濘的草灘,那湖邊的茅屋,這一切是多么熟悉,多么親切!男女主人公們的單純、熱情,他們不同的遭遇,相互之間的友誼,間或幼稚的表現(xiàn),這一切又多么象當年的我們!銀幕上青年們勞動生活的情景,除了癱瘓和火焚之外,我樣樣都經(jīng)歷過。也許正因為如此,這部影片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是啊,當年的我們,正象影片所描述的那樣,滿懷熱情,滿懷理想,為開墾這片遼闊肥沃的土地,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我懷念北大荒。在那里,我們經(jīng)受了艱苦的考驗,創(chuàng)造了社會財富,遭遇了各種挫折,接受了不少教訓(xùn)。于是,我們成熟起來,對社會有了感性認識,對自己有了正確估價。在北大荒的實際生活中,我們遭遇的挫折和得到的教訓(xùn),遠比影片所表現(xiàn)的要多得多,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然而,這絲毫減少不了我對北大荒的懷念與熱愛之情。我曾經(jīng)盼望有機會再回北大荒,去看看我們的田野,看看我們的村莊,看看我們的老連長……感謝你們的影片,它使我仿佛又回到了北大荒,回到了青年時代,又走在了我們的田野上。
我覺得,這部影片的突出特點是具有較強的真實性。我不懂電影藝術(shù),但愛看電影,愛看那些讓人覺得是“真的”的影片,而不愿看那些被人們冠以“瞎掰”、“胡勒”之類詞句的影片。你們的這部影片,使我十分動情,因為影片中的人們,確實就在我們之中。我愿多看幾次。
當然,我并不是說這部影片十全十美?;蛟S由于它只是從一個開荒點的角度來展現(xiàn)生活的吧,它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顯得不那么全面。我們多么希望有一部作品,能夠更為真實、更為全面地刻畫出我們當時的內(nèi)心世界呀!
回首往事,思緒萬千。我真希望,我們的父兄一輩,能通過你們的影片,更多地理解我們。同時,我更希望現(xiàn)在的青年,能從我們的教訓(xùn)和挫折中汲取營養(yǎng)。
八十年代的青年人,自有他們的理想、抱負和思索問題的方法。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夠理解我們?理解我們動蕩的青年時代?理解我們當年的理想和熱情?
而今,我們欣喜地看到,又有很多有志青年,滿懷理想和熱情奔赴邊疆,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去澆灌“我們的田野”。我相信,在黨的陽光照耀下,他們一定會在廣闊田野上更加茁壯地成長。
最后,我要再一次感謝你和攝制組的全體同志,不僅因為你們的影片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我們的青年時代,更重要的是,它也激勵著我們在今天煥發(fā)青春,向命運挑戰(zhàn)。
呂斌軒
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
斌軒同志:
十分高興地讀了您熱情洋溢的來信,感謝您在信中講的許多贊譽的話。
《我們的田野》是我參加編導(dǎo)的第三部影片,還不夠成熟,有許多缺點,但它卻是我自己最喜愛、最迷戀的作品。因為,和你一樣,我也是在十年動亂中度過了自己的青年時代,也屬于六七十年代的青年。
六六年初,當我剛從電影學(xué)院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就遇到了那場浩劫。經(jīng)歷了狂熱的“造反”“革命”、漫長的干校鍛煉、“九·一三事件”的震驚、“天安門事件”的激奮、粉碎“四人幫”的狂喜之后,我心里卻感到了一陣陣沉重的失落與迷惘。七九年,我曾到人民大會堂參加過一次紀念“五四”運動的演出大會。由數(shù)百名參加過“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老同志組成的“老學(xué)生合唱團”,演唱了《畢業(yè)歌》《跌倒算什么》《五月的鮮花》等歌曲。聽著那些白發(fā)蒼蒼的老青年充滿激情和幸?;貞浀母杪?,我心里十分激動,感慨萬千。我們的父輩、兄長們,有著多么艱難曲折,但又多么值得自豪、值得回憶的青春年華呵!他們經(jīng)歷了槍林彈雨、流血犧牲,歷史證明,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是正確的,并且獲得了勝利。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呢?“革命”、“造反”、上當、受騙;“拿起筆、做刀槍”,數(shù)不清的造反歌、語錄歌,提起來就令人感到可悲。我們的青年時代,竟連一首值得記憶、留戀的歌曲都找不出來!但這一代青年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沉淪或垮掉,他們從傷痕走向思考,從迷惘走向奮起?;谶@樣的感情和認識,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們的田野》的創(chuàng)作,期望在這部影片中真實地描繪六七十年代的中華青年的獨特的生活命運,正確地展示他們坎坷的精神歷程。
影片塑造了陳希南、韓七月等五個知識青年的形象。我們不把他們簡單化地寫成兇神惡煞般的造反派和打手,也不寫成具有先知先覺的反“四人幫”勇士,而是力求生動、豐富地再現(xiàn)當年紅衛(wèi)兵和青年們的真實面貌。這是一群極其普通的青年,遠在北疆不為人知的墾荒點上。他們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造反“業(yè)績”,也沒有奇特曲折、充滿戲劇性的受迫害史。但是,他們從狂熱到消沉,從盲目迷信到精神崩潰,又從苦悶、彷徨中起來尋求真理的思想歷程,卻具有這一代青年的典型特征。描寫浩劫,不是為了哀嘆昨日的傷痕,而是為了思考眼前的生活,確立明天的追求。我們運用回憶與現(xiàn)實對比、呼應(yīng)的交錯結(jié)構(gòu),就是力圖讓人物站在今天時代的高度上,以深沉、嚴肅的目光去剖析自身,告別動蕩、坎坷的青年時代,去思考人生,追求未來。我們還用大量筆墨描寫祖國的田野與大自然的壯麗和富饒,用《我們的田野》這首兒童歌曲抒發(fā)青年們從兒童時代就植根在心中的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誠,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我們力圖用“一場大火之后,不論留下多么厚的灰燼,在大地母親哺育下,從黑色的焦土中滋生出來的新芽,只會更加青翠、更加茁壯”的比喻,來表現(xiàn)這一代人在磨難中成長的生活歷程。
可喜的是,我們的這些創(chuàng)作意圖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這其中有你這樣的同代人,也包括不少老一代和小一輩的觀眾們。
在影片試映后的一些座談會及觀眾來信中,我聽到了這樣的話語——
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藝術(shù)家說:“我自己幾十年來在生活的坎坷中追求理想的體會,與青年們完全是一致的,所以,影片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p>
另一位老同志說:“影片使我更加理解了‘老三屆的青年,我感到應(yīng)該關(guān)懷和幫助他們。”
一位正上高中的學(xué)生說:“我沒有經(jīng)歷過動蕩的十年,對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不了解,只覺得他們是垮了的一代??戳擞捌院?,我覺得他們與五十年代的青年一樣,有熱情,有理想?!?/p>
一個剛剛進入大學(xué)的同學(xué)來信說:“如果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當時的缺點是缺乏思考,那么我們八十年代一些青年的不足則是缺乏信仰和熱情。韓七月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今天看來不值得提倡,但那種追求理想的精神和熱情,不僅不應(yīng)該否定,還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觀眾的肯定與認可,是創(chuàng)作者最大的幸福,而同志們的批評和指正,更令我慚愧和難忘。正如你信中所指出的,影片“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顯得不那么全面”。不少觀眾也提出,影片還“欠缺深度與份量”,看了“不夠過癮”。確實,在主題開掘和人物塑造上,影片還有很多缺陷;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內(nèi)心描寫欠細致、深刻;特別是希南今天思考生活、重返北大荒的思想過程,揭示得過于平板。
我是學(xué)院的教師,主要任務(wù)是教學(xué)。但是,我愿在今后有限的拍攝機會中,繼續(xù)探索當代青年的心靈和命運。也愿在銀幕上下,與你和廣大的青年朋友們進一步交流、探討。
此致
敬禮
謝飛
一九八四年
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