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一 梁從偼
我在美國的學術訪問進行了將近十個月。臨返國前,一位有影響的華裔學者為我餞行。席間,他指著一位看起來精明強干的美國年輕人對我說:“中國一再聲言,今后將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那么,中國的青年一代,就要和他這樣的人打交道了。中國有一批能跟他較量一下的青年人嗎?”
他指的這位美國青年,不久前曾受到美國總統(tǒng)的接見,因為他雖然只有29歲,卻已是一位遠近馳名的經(jīng)營企業(yè)有方的“百萬富翁”了。據(jù)說,他代表了美國青年一代企業(yè)家,有豐富的經(jīng)營企業(yè)和經(jīng)濟知識,長于應付各種有利與不利的環(huán)境和各式各樣的對手。
一時間,賓主都沉默不語,估量著我如何回答。
我的目光轉向一位中國姑娘。“我想有,小嵐就是其中的一個!”我指著那位姑娘說。
小嵐,是一位普通的中國自費留美學生。
(一)
我不想諱言,結識小嵐之前,我對于所謂自費留學生,有著一種籠統(tǒng)的偏見,對于他們出國的動機和今后的志向,有點說不清楚的懷疑。
人們也常常認為,留學國外,特別是到美國這樣的國家,是“享洋福”去了。但事實上,大多數(shù)自費生來到美國后,等待著他們的,并不是可以坐享其成的現(xiàn)代化物質享受,而是一連串毫不客氣的考驗。
在美國,生活上能不能自立,是一個外來者能否站住腳的首要考驗。在這里,雖是至親好友,多數(shù)并不會輕易解囊;何況,人們也不尊重只知依賴別人過日子的人。親戚朋友幫你來到這里,安頓下來,就算盡到了人情,剩下的,就看你的“自由競爭”了。
我這次見小嵐的時候,她正在一家旅館做掃客房的臨時工。這已是她來美國后的第五個工作。資助她出國的親戚,從機場把她接回家的第三天,就安排她在他開的餐館里洗碗盤了。這位親戚對她說,目前只能對她提供伙食,再暫借她一干美元,作為補習英語的學費,看在親戚份上,免付利息。幾個月洗碗盤的生活,使她多少嘗到了一點雇傭勞動的滋味。小嵐飲食不習慣,腸胃不好,老板娘卻陰沉著臉質問:“干活的時候為什么老往廁所跑?”她端碗盤時被人撞倒,那位長輩老板卻冷冷地遞來一張照價賠償?shù)膸巍P归_始明白,支配著這個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是金錢。于是,當她對環(huán)境稍為熟悉之后,便作出來美國后的第一個勇敢的抉擇——擺脫這位長輩的“照顧”,到另一家餐館去自食其力了。
她靠出賣勞動力換取在這個社會中生活和讀書的權利。為了多掙一點錢,她常常不得不同時在兩個地方干。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她學會了同精明的老板娘算細帳,也學會了和不懷好意的領工周旋。
在美國,怯懦者沒有地位。有一次我去看她,正好遇到她受了旅館領工的刁難。她在我面前默默地揩著眼淚。我沒有體驗過她生活中的種種艱辛,又怎能用幾句空話來安慰她呢?我只能說:“我懂得你的難處,只是千萬不能在那種人面前流露出你的軟弱。”她回到了自己的臥室,不久便從里面?zhèn)鞒隽怂母杪?。后來,她有點難為情地對我說:“你不要笑我。我想通了,眼淚最不值錢,沒人要看。在這個社會,你越軟弱,有人就越要欺侮你!”
在她進入大學一學期后,由于“打工”的收入不夠交付學費和償清債務,她決定綴學一學期以專門工作。愛國僑胞中有人決定贈給她一筆錢,然而,小嵐卻婉言謝絕了。她說:“我立志學會憑自己的雙手,在這里闖出一條路來,這是對我意志和精神的考驗?!?/p>
(二)
出國的目的,不是謀生,而是求學。在國內,有些青年把升人大學看作是通過競爭得來的一種特權,考進了大學之門,就算拿到了“鐵飯碗”的合格證。而在美國,上大學卻是一種昂貴的投資。在這里,特別是對于半工半讀的學生來說,選一門課,得幾個學分,都要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作為代價。
小嵐出國前是“工農兵學員”,專業(yè)底子和英語基礎都比較差,所以,她進入美國大學讀書是十分吃力的。在這里,沒有什么捷徑可循,她只有加倍勤奮。美國學生用一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yè),她往往要用兩三個小時來應付。時間不夠,她只能擠睡眠。因而,每天緊張的勞動、學習之后,她常常只有三四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了。就是經(jīng)過這樣艱苦的努力,她到美國后門門功課的考分都是“優(yōu)秀”。
小嵐學校的一位美國教授,在訪華時得知她父親是在中國教育界富有聲望的人,便動員小嵐做他的研究生。最初,這位教授細心幫助她,為她在校內安排了一個報酬優(yōu)厚的教學輔助工作,還答應在今后給她獎學金,解脫她過分的勞動。這些曾使小嵐頗為感激。但后來,小嵐逐漸了解到這位教授人品惡劣,得知他企圖以和中國教育界的交往來提高自己的身份。于是她又作出了來到美國后的第二個勇敢的抉擇——擺脫這位對她“關懷備至”的教授,轉入了另一所大學。
小嵐的大學本科即將結束了,要不要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這對已年近三十、國內的男朋友一再請求她早日回來結婚的小嵐來說,是更為尖銳的考驗。她當然渴望愛情,渴望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眷念親人的感情并沒有改變她出國時就下定的決心,她在給男朋友的信中寫道:“我的心你是理解的。我請求你,支持我繼續(xù)念下去。我相信,我學習上更大的收獲,是可以彌補我們被耽誤了的幸福生活的……”
(三)
初次踏入美國這樣一個陌生的社會,怎樣處理人際關系,是小嵐和所有留學生面臨的又一個新的課題。過去,她只聽說美國的人情淡如水,這一點,她初到這里時已經(jīng)領教過了。然而,在美國的一年多中,她也看到了美國普通人民的熱情和友愛,從而看到了“另一個美國”。由于專業(yè)關系,她所接觸的,常常是低收入的美國勞動者,包括許多獻身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中、小學教師。這些人同那些老板、領工迥然不同,他們熱情、豪爽、見義勇為,待她如姐妹。透過這些人,小嵐更深刻地看到了充斥于美國社會的種種矛盾現(xiàn)象,也看到了蘊于其中的良知和希望。
然而,她也并沒有放松警惕。在美國那些犯罪率極高的城市里,象她這樣的單身女青年所面臨的危險是很多的:從餐館中“嬉皮士”們的無禮戲弄,到深夜街頭歹徒的襲擊,從處心積慮的脅迫,到萍水相逢的誘惑。但是,在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已開始把自己鍛煉成一個能適應環(huán)境、嚴謹樸實,同時又落落大方的女性了,并贏得了周圍人們的敬重。
(四)
我曾問過小嵐:“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你在這里奮斗呢?”她想了半天,最后沉思地說:“歸根到底,是對祖國、對我逝去的母親和年邁的父親的懷念,也是想為中國人爭口氣?!?/p>
象小嵐一樣,有許多留學生,他們在國內時常常為官僚主義、不正之風而憤慨,也常常為祖國的經(jīng)濟落后而感嘆,但是一到異國,他們卻都變成了“狂熱的愛國主義者”。因為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你是一個中國人,你永遠也改變不了你的黃皮膚,那么只有你自己的祖國強大了,你在異國才可能被人瞧得起,你的祖國才可能有她應有的地位。只有到了國外,他們才深深地理解了“尊嚴”和“祖國”這兩個詞的含義。中國的唯一希望在于自強、奮斗。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不管是小嵐那樣的留學生,還是國內的有為青年,新中國培養(yǎng)的這一代人,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擔,開始為迎接世界性的挑戰(zhàn)而艱苦奮斗了。如果說,十年浩劫使這一代人失去了許多,那么在這挑戰(zhàn)中,他們將奉獻的更多!(題圖、插圖,崔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