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君
望著幸子的游艇“LESPOIR”在海面上破浪穿行,大島茂無限感慨:“希望,是啊,人只要有了希望,無論將他置于怎樣悲慘惡劣的環(huán)境里,也能頑強地生存下去?!?/p>
——摘自《血疑》
希望,一個奇幻的字眼!給人以無窮的誘惑的,是希望;給人以難言的折磨的,也是希望。有時,它給你平添千鈞膂力,使你仿佛覺得無論多么遠大的目標都可一蹴而就;有時,它又把你拋進無底深潭,使你垂頭喪氣,心如死灰。出于歷史的原因,這古怪的精靈給予當代青年的折磨又比以往更多些。它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破滅的形式出現(xiàn)在年輕人面前,那就是失望。希望與失望,既象一枚硬幣的正反面那樣不能分割,又象一對仇敵般永遠地搏斗著。當失望一次次將自己的孿生兄弟擊倒在地,揚起奇丑的嘴臉向著年輕人怪笑時,一些朋友厭倦了,一些朋友頹唐了,一些朋友退縮了。一個冷冷的聲音從他們心底升起:“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希望的越多,失望的越多;沒有希望,也就無所謂失望?!?/p>
哦不,朋友!希望只是偶或隱去了面容,你為什么要這樣輕率地懷疑它的存在呢?從有人類那一天起,希望就著著實實地存在著。千百年來,哪里有生活著的人,哪里就滋生著希望。農(nóng)夫播下種子時播撒著希望;母親產(chǎn)下嬰兒時產(chǎn)生著希望;工程師繪制藍圖時描繪著希望;鐵匠錘打火紅的鋼坯時鍛造著希望;青年給心愛的人寄出第一封信時寄托著希望……希望,豈止是存在,它簡直就是在不可遏止地奔涌!
希望追隨著充滿活力的人群,而一個向上的社會,也一刻離不開希望,因為希望是把人類歷史推向前進的一種精神動力。社會的每一點進步,科學的每一個發(fā)現(xiàn),技術(shù)的每一個創(chuàng)造,在其變成現(xiàn)實之前,都是一個美好的,甚至是放肆的希望。哥白尼公布他的日心說的時候,愛因斯坦宣稱光線可以彎曲的時候,馬克思宣告私有制的末日、公有制即將誕生的時候,曾經(jīng)招來多么駭人、多么污穢的攻擊和毀謗啊!但大師們的預(yù)言就象一束光,點燃了后繼者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希望的鼓舞下,十六世紀甘受焚身之苦的是一個布魯諾;到了二十世紀則是數(shù)以萬計的巨大群體。這中間有過失望沒有?有過,而且是令人心碎的失望。野蠻的羅馬宗教裁判所的刑火燃著了,多少向往真理的心頭之火卻熄滅了。北伐戰(zhàn)爭失敗了,廣州起義失敗了,五次反“圍剿”失敗了,多少雙腳徘徊不前,多少雙腳落荒而去。但是,古往今來,還沒有哪個人,哪種力量能完全撲滅希望之火??茖W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不就是證明嗎?哥德巴赫在提出“大于5的任何整數(shù),是三個素數(shù)之和”的猜想時,本以為這個假說的證明不是太困難的事,然而他沒能證出這個猜想,他那一代人沒能證出,一連幾代人都沒能證出。失望就象無情的拳頭打擊著數(shù)學家們。但是,希望不僅沒有同哥德巴赫一起被埋葬,而且更熾烈地燃燒起來,接踵而至的打擊反而勾起越來越多的數(shù)學家的欲望。這項事業(yè)仍在艱難而浩繁的計算中推進著,勝利屬于執(zhí)著的、滿懷熱望的攀登者。
失望,就象一次預(yù)先沒打招呼的考試,嚴厲地檢驗著每個人的意志。高考落榜,病魔纏身,情人絕交,領(lǐng)導壓制,就業(yè)無門,生計無著,不幸的遭遇猶如迎頭襲來的刀劍。此時,你有勇氣承受這心理的創(chuàng)傷嗎?你還敢再去希望嗎?是就此罷手、“認倒霉”,還是蔑視厄運的挑戰(zhàn)、苦斗不息?在這一串問號面前,即使是久經(jīng)風霜的成年人,也難免胸中砰砰作響!
“沒有希望,也就沒有失望”,也許這是駁不倒的邏輯。然而,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生氣有欲求的人,怎么可以沒有希望地活著?更何況一個青年!說穿了,這種邏輯是教人逃避現(xiàn)實,做知足常樂的子虛國中人。其實,這種想法本身也包含著一種希望,不過,這是一種十足的癡心妄想,是一種注定要通向絕望的“希望”,是一條不合邏輯的“邏輯”。朋友,你欣賞過跳高比賽嗎?這類比賽有個異常獨特的結(jié)局——即使是優(yōu)勝者,也難逃一個失敗的形式,不到三次試跳失敗,比賽便不會結(jié)束。不論選手有多高水平,成績有多么輝煌,無一例外是這么個結(jié)局。要說失望,這夠令人失望的了。但是,賽場上熱情的觀眾不拒絕這失望,矯健的角逐者不拒絕這失望,嚴格的教練員也不拒絕這失望,正象他們不拒絕跳高運動本身一樣。事實怎么樣呢?迎著失望的考驗,橫桿一小格一小格地升高,選手身體里的潛力被一厘米一厘米地擠出來了?,F(xiàn)在,人們對優(yōu)秀選手所抱的希望,再不是兩米,不是兩米二0,而是兩米四0!
是的,失望在壓迫著我們,同時也在教育著我們,在孕育著新的希望。處在失望之中而保持著清醒,往往能使我們學得比平時更多的東西。記得《基度山伯爵》中男主人公年輕時所遭受的迫害嗎?鄧梯斯從一位躊躇滿志的候補船長、一個春風得意的新郎官,突然被關(guān)進孤島上的黑牢之中,沒有人來探望,沒有人來審問,甚至沒有人可以對話,他所體驗到的,何止是失望,那是徹底的絕望。年輕的水手確實痛不欲生,他在不吃不喝地靜候死神的來臨。這時,法利亞長老,一個智慧的化身出現(xiàn)了,他先幫助失去了理智的年輕人分析案情,引導他把絕望轉(zhuǎn)化為仇恨,又教他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培養(yǎng)了堅韌不拔的意志,最后施展妙計逃出了監(jiān)牢。在復仇過程中,基度山伯爵碰到不少難以逾越的障礙,而一想到黑牢里的日日夜夜,他便咬緊牙執(zhí)行著自己的計劃,最后終于大功告成。這個曲折的故事當然出于大仲馬的杜撰,但他筆下的人物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卻反映了生活的真實??纯次覀兊闹車?,那種沒有經(jīng)過大大小小幾百次失望的磨難而成熟、老練起來的人,有誰見過呢?
許多朋友在有了一番閱歷之后,確實變得深沉了。他們冷靜地發(fā)問:“希望的越多,失望的可能性越大,這總合乎規(guī)律吧?”生活的復雜性恰在這里。我們鼓勵朋友們不害怕失望,敢于去擁抱那貌似高不可攀的希望,卻并不鼓吹冒險,更不是慫恿人們胡思亂想。希望的實現(xiàn),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我們眼前的事實究竟如何呢?一些青年確實有自己美好的渴望,并為那渴望而奮力拼搏過。但這拼搏卻不甚得法,或魯莽滅裂,或求之過急,或勢單力孤,或淺嘗輒止,于是渴望化作泡影。此時,這些朋友的結(jié)論是:“憑著這么惡劣的條件,本來就不該抱有那樣的奢望?!边@當中,有一心想當電影演員的俊俏姑娘;有渴望成為“第二個魯迅”的農(nóng)場職工;有發(fā)誓拿下七門外語的炊事員;有熱衷于飛船設(shè)計的小戰(zhàn)士。是奢望,是妄想嗎?請看,身高僅有一米六六的上海姑娘叢學娣能進入國家籃球隊而且打主力;僅有中專文化程度的湖北青年程抱全能建立新學科并到英國布賴頓宣讀論文……倘若這些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倘若他們沒有獲得成功,這樣的希望只怕早被指斥為“想入非非”、“不切實際”了??磥?,不找到實現(xiàn)希望的科學途徑,只把“希望”當作自己不幸命運的廉價精神安慰,就只能永遠在希望與失望這兩個字眼上兜圈子。
當然,認真地審視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依照這些條件來調(diào)整所希望的目標,這是科學的態(tài)度,是實現(xiàn)希望的必需。奢望,除了乞求僥幸,沒有任何依托。而希望,則以實力作后盾,實力又是不懈耕耘的總和。否定超越自己實力所能獲得的希望,就是要縮小實力與希望的距離。海上遇難,流落孤島,遠離人煙,希望是夠渺茫的了。但同是這種處境,女戰(zhàn)士馬柳特加和中尉郭魯奧特羅(見《第四十一》)只能指望茍延殘喘地混日子;而赫伯特一行人(見《神秘島》)卻因為有了工程師賽勒斯·史密斯,便施展了當代文明的魔力,著實在島上干了一番事業(yè)。實力對希望有著怎樣的意義,這真是絕妙的注釋。
最使人痛苦的是,有時確實連一線希望也看不到,奮斗究竟有什么意義!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引語上去吧。幸子的希望是戰(zhàn)勝疾病,學醫(yī)成才,她經(jīng)歷了種種折磨,在精神上鍛煉成了健康的強者。盡管血癌尚屬不治之癥,但她決心樂觀、頑強地活下去,多活一天,就多一線找出治療方法而獲救的希望。假如她一次次地被無情的失望所壓倒,她就不會考上醫(yī)學院,也不會在無限幸福之中離開人間。希望,往往不是在人們奮斗之前就擺在那里的,而是在奮斗過程中尋找,擴大,從朦朧到清晰的。熒光屏上,海天之間,長眠的幸子,堅毅的光夫,負載著他們的,是漂亮的“LESPOIR”?!@組畫面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呼喊著——
年輕的奮斗者,希望吧!希望與生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