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茜
孫思邈,人稱“藥王”,是唐朝杰出的大醫(yī)學家。他畢生的醫(yī)療經驗及一整套養(yǎng)生,養(yǎng)性方法載于他九十三歲時撰寫的巨著《千金方》中。今就孫氏的飲食思想,作一粗淺介紹。
關于飲食與健康的關系,“藥王”認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什么才為食宜呢?他認為“廚膳勿使脯肉豐盈,常令儉約為佳,每學淡食?!暗场卑ㄇ宓爻郊暗望}飲食兩個方面。他的觀點是;“咸多促(短)人壽?!边@和現(xiàn)代醫(yī)學家認識是一致的。食鹽量過大易引起高血壓、冠心病,而高血壓所致的腦溢血和心臟病已是人類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這里的“淡”,還含有多進素食的意思。
孫氏著作中所列素食有六十種左右,除我們市場常見的家常蔬菜外,還有大量被為野菜、中藥的菜蔬,如薺菜、芥菜、芫菜(香菜),紫菜、莼菜等。他對金針菜、茼蒿、薺、芥、莧、芹、苦菜、竹筍,薤白、韭菜,楊杷葉、蒿苣,蘿摩葉(天漿殼)的評價尤高。據現(xiàn)代醫(yī)學分析,素食的好處有以下幾個方面:(1)能提供大量的礦物質(鈣,磷、鐵%,這對維持機體酸堿平衡和血管健康有著重要作用。(2)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葉綠素,有一定的防癌效果。(3)蔬菜含有大量纖維索,有助于糖,脂肪、蛋白質的吸收,并可減少機體對胰島索的需要,糖尿病古稱“消渴”,患者食之甚宜。
纖維索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利大便的排出。目前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地的長壽人,一般都較少進葷的。
孫氏推崇吃豆類食品,(包括豆豉、豆卷等等)并把它們與稻、麥臺餐作為主食。今人把大豆奉為“營養(yǎng)之花”,因它含有蛋白質36.3%,脂肪18.4%;其每市兩即含蛋白質20克左右,這相當于2兩多瘦肉,或3兩雞蛋或一斤2兩牛乳中的蛋白質含量。所以久食它能“益氣多力”。
他主張多吃面食,他認為麥子“令人多氣”,而大麥能“消渴除熱”,夏天尤宜;小麥能養(yǎng)心安神,心病失眠者頗合。
孫氏將葡萄、藕、大棗、覆盆子、芡實、胡桃視為果中佳品,“久食輕身耐老”。
孫氏并不反對葷食。因為葷食功能“添髓強筋,補中填骨”。但應吃得適當:“勿使脯肉豐盈”“每食不用重肉”,重者,大量之意。的確,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動物性食物的供過于求,是肥胖病,高血壓、直腸癌等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可貴的是,孫氏對妊娠逐月養(yǎng)胎提出的飲食要求,是為了“要使所生子女盡普盡美,健康聰惠”,顯然,那是一份珍貴的古代“優(yōu)生食譜”。
孫氏還提出“仍節(jié)飲食,是以養(yǎng)性者”的理論。具體說來,就是:“早飯清淡一碗粥,夜飯少吃莫教足。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數而多,多則難消化,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莫強食、莫強飲”。事實上,每餐吃七、八成足矣!暴食、暴飲容易得急性胃擴張、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不可不慎。為了減輕胃的負擔,他要求:“美食須熱嚼,生食不粗吞?!边@里的生食指水果,其它是不宜吃生的,故指出“勿食生菜、生米、生小豆、陳臭物,莫食無鱗魚”。從現(xiàn)在的觀點看,生的多有蟲卵,而“陳臭物,無鱗魚”(指死魚)是引起食物中毒、胃腸炎的原因、尤其在“夏至以后至秋分”期間,人的胃腸功能低下,食物容易變質,更應注意飲食衛(wèi)生。
胃腸的消化功能是靠大腦皮層管理、支配、調節(jié)的,因而食時心平氣和,精神愉快,才能有利消化,有益健康。否則可誘發(fā)潰瘍病。正如孫氏所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上不得語,語而食者,?;夹乇惩础!?/p>
孫氏認為:“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薄笆筹栃邪俨?,常以手摩腹數百遍,扣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這些養(yǎng)生保健原則,今日仍應為大家所遵循。日本科學家近來的研究也說,“食后摩腹,扣齒吞津”。確有強身延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