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
你說你很喜歡芭蕾舞《天鵝之死》,很想了解它的作者和音樂本身的含義。說實在的,我很高興向你介紹這首樂曲,因為我也十分喜愛它。
這首樂曲,是—首很著名的大提琴曲,曲名叫《天鵝》。它的作者,是法國杰出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圣·桑。圣.桑生于1835年,逝于1921年,一生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短禊Z》,是他1886年完成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一段。
《動物狂歡節(jié)》全曲由14段音樂組成,每一段的標題都很有趣。它們是:(1)獅王進行曲;(2)公雞和母雞;(3)野驢;(4)烏龜;(5)大象;(6)袋鼠;(7)水族館;(8)長耳人;(9)林中杜鵑;(10)大鳥籠;(11)鋼琴家;(12)化石;(13)天鵝;(14)終曲。圣·桑以擬人的手法,用音樂描繪出動物們參加狂歡節(jié)這—熱鬧非凡的場面。這組樂曲充滿生氣,音樂形象十分生動。不過,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天鵝》。
當鋼琴前奏(曲譜見原版面)……這一分解和弦緩緩奏出時,聽眾立即可以聯(lián)想到那幽靜的湖,淡藍色的霧,湖水明凈清澈,只有微微的漣漪。一只白天鵝孤獨地浮在水面上,既不引頸高歌,也不掀起水花。它戴著金黃的冠,低著高貴的頭。這時,大提琴奏出了它的心聲:(曲譜見原版面)大約,它沒有去參加狂歡節(jié)吧,在它那高貴文靜的外表下,掩藏著一顆浸透了淚水的心。這是樂曲的第一部分。
在樂曲的第二部分,你仿佛可以感到,夜色越來越濃了,而天鵝的心潮越發(fā)澎湃得不能自己:(曲譜見原版面)……旋律所表現(xiàn)的感情憂郁而不頹廢,激動而不外露。用大提琴的音色來表現(xiàn)天鵝那深沉而高雅的內(nèi)心,真是再適當沒有了。
樂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xiàn):(曲譜見原版面)……天鵝依舊孤獨地在水面上徘徊,夜霧漸漸吞沒了它的身影……
這首樂曲,形象地刻畫出—只孤獨的天鵝的外表和內(nèi)心,使人聽后久久不能忘懷。近百年來,大提琴曲《天鵝》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后來的作曲家們,又將其改編為小提琴曲和其他樂器的獨奏曲。
小弟,你所喜愛的芭蕾舞《天鵝之死》,就是俄羅斯芭蕾舞大師米哈依爾·米哈依羅維奇·福金根據(jù)這首樂曲創(chuàng)作的。那是在1907年,著名芭蕾舞演員安娜·巴芙洛娃臨時要表演—個節(jié)目,于是來找福金。福金當時正在練習用曼陀林演奏《天鵝》,便把這首樂曲推薦給安娜·巴芙洛娃。他們僅僅用了幾分鐘,便把這個舞蹈排了出來。先是福金在前面跳,巴芙洛娃跟在后面學。然后是巴芙洛娃自己跳,福金在旁邊糾正她的舞姿和手的動作。沒想到,這—即興創(chuàng)作,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圣·桑原作本不是寫天鵝之死的,然而福金在抑郁悲傷的音樂中,卻仿佛聽到了天鵝在生命最后—刻心臟顫動的聲音。但是,福金所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天鵝臨死前肉體的痛苦與掙扎,或精神上的乞憐和哀傷。他所要表現(xiàn)的,是天鵝熱愛生活,在死神面前為生存斗爭到最后一口氣。福金自己把這個舞蹈稱為“萬物求生”,他的本意是在歌頌不為死神所征服的精神力量。福金曾一再告誡演員,要通過表演天鵝來表現(xiàn)人類崇高的思想感情,通過“死亡”來歌頌生命。也許,這正是《天鵝之死》永遠也不會“死”的原因吧。
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