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中學教師。聶攀同學提出的問題,我是這么想的:老師有時依照成績對學生進行某種劃分,這常常是為了按程度教學,以使各程度的同學都能較快地學到知識。但如果把學習較差的同學看成是“無希望者”,丟下不管,只顧少數尖子,那就不對了。既然這種劃分本身就欠妥,聶攀同學,你又何必為它去苦惱呢?
其實,我上中學時學習成績也很差,考試常常不及格,又愛打架,一時成了學校的“壞”典型。好幾個老師都對我說:“田杰,你算徹底完了?!薄澳闶遣粫谐鱿⒘??!辈尻牶笪也砰_始自學。雖然我的基礎很差,但經過努力,終于考入了北京師范學院。我喜歡教學工作,畢業(yè)后當了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得到了一些老師和學校領導的好評,今年初,我還在《青春》上發(fā)表了習作。前些天,在上班路上,我碰到我中學時的班主任老師,她見面就說:“田杰,真沒想到你還能有出息!”當時我心里挺激動。
一個人是否有“出息”,關鍵不在別人怎么評價,而決定于自身的努力。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也曾被人說成“無希望者”。貝多芬小時候被說成“毫無音樂天賦的孩子”;捷克中跑名將亞·克拉托赫維洛小時被認為在體育方面沒有才能,18歲時還有許多人認為她要達到世界水平根本不可能,可她今年32歲了,還連破女子400米、800米兩項世界紀錄。
不過,也應該承認,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人可能真的在某一方面無法獲得很深的造詣。西貝柳斯年輕時渴望成為優(yōu)秀的小提琴家,未能如愿;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談到過他的一個學生,作文很差,老師反復輔導,還是不能及格。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是“無希望者”。西貝柳斯終于成為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那個學生經過努力,也成了一名優(yōu)秀的電工。
聶攀同學,你聽了這些事例有何感想呢?我期待著有這樣的一天,你的老師見到你能這樣說:“聶攀,真沒想到你還能有這么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