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塵 丁 聰
中國現(xiàn)代戲劇運動的拓荒者,在南方為歐陽、田、洪三老,在北方則為熊佛老。他們在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的功績應(yīng)該說是各有千秋,他們都是劇作家和戲劇運動的領(lǐng)導者。歐陽老功在草創(chuàng),并盡瘁于戲劇教育;田老披荊斬棘,樹立南國“在野”旗幟,終于將戲劇引進革命洪流;洪老先則為奠定中國舞臺藝術(shù)“摩頂放踵”,后則為抗戰(zhàn)戲劇“茹苦含辛”。熊佛老從美國留學歸來后首先擔任北京藝專戲劇系主任,以后任北平大學藝術(shù)學院戲劇系主任,抗戰(zhàn)初期任四川戲劇學校校長,勝利后和解放后歷任上海劇校、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上海戲劇學院校長、院長直至逝世,四十年間始終為中國戲劇教育事業(yè)辛勤耕耘,培養(yǎng)戲劇骨干何止千人?確是桃李滿天下了!而他在“平教會”名義下從事的農(nóng)民戲劇運動,為中國戲劇大眾化建立了實踐場所,演出《過渡》等劇,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并世無第二人!當時有“南田北熊”之稱,以熊老劇作之豐碩和實驗之深廣,確是的評!但這一評語卻又表現(xiàn)出南北的分野。
我于歐陽、田、洪三老前均執(zhí)弟子禮,獨于熊佛老未立門墻,是一大憾事。他的學生左明、章泯、賀孟斧等等,都是我的好友,則我或可以準門生自居了。但我在一九三八年才與熊佛老相識于四川成都。那時他初建四川省立劇校,我則偕上海業(yè)余劇人協(xié)會赴成都與先前入川的上海劇人劇團合作。他曾約我去省劇校講話,只覺他熱情而忠厚,絕無前輩的架子。比及一九四○年暑假應(yīng)熊佛老之聘去四川郫縣省劇校教書,才真正認識熊佛老之為人。他以“自由主義者”自命,但他信任進步教師、左袒革命學生;他說不問政治,但他拒絕、限制國民黨特務(wù)分子丁伯騮的胡作非為;他不談革命,但國民黨害怕群眾他卻偏與農(nóng)民為伍,演戲必請農(nóng)民觀看而且為農(nóng)民辦業(yè)余學校;終于這所由國民黨四川省教育廳主辦的學校,在一九四一年反共高潮時由國民黨加以解散。此后,熊佛老一度受聘為中央青年劇社社長,但僅僅三個月,便在上下夾攻之下,不辭而別!熊佛老從此浪跡江湖了!
中國現(xiàn)代戲劇運動,從清末開始,不管什么政治派別或標榜什么主義,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大目標,即反帝、反封建。中國一切愛國的戲劇家不論他走的什么道路,總沒有離開過這一大目標?!拔逅摹币郧叭绱?,“五四”以后實質(zhì)上也如此。因此,在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號召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東西,一切戲劇工作者都集中到延安和大后方來。在大后方的無論是轉(zhuǎn)戰(zhàn)在各戰(zhàn)區(qū)的演劇隊或在重慶、桂林、成都、昆明等城市的戲劇家,到了一九四一年,都逐漸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法西斯統(tǒng)治的嘴臉。這才造成了抗戰(zhàn)后期的戲劇大繁榮,成為現(xiàn)代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這時期熊佛老遠在桂林,我則奔波于蓉渝兩地,但他的思想日漸變化,是可以測知的。后來到一九四六年他擔任上海劇專校長時,特別是一九四七年國民黨頒發(fā)所謂“戡亂令”以后,上海的劇運被國民黨扼殺殆盡了,但只有他所主持這學校還保留一塊干凈土。在這里,盡管國民黨市教育局策劃“倒熊”運動,劇校學生卻在此時演出諷刺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活報劇《天下為此公》。一九四八年冬,熊佛老更挺身而出參加地下黨指示成立的上海戲劇電影工作者協(xié)會核心小組并擔任負責人,一直到上海解放。
熊佛老一生所走的道路,是每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道路。
解放以后第三年我調(diào)去北京,與熊佛老相見時少了。當陳毅同志主持上海工作時,他的心情很愉快。到一九六二年春在“廣州會議”上再見到他,隱隱感覺到他情緒并不太好,想來是那位“好學生”的“德政”。接著是“華東會演”,再后來是“裴多斐”之名響徹全國,文藝界掀起一場風暴。于是有的被黜,有的升遷。熊老在上海的情況如何,不得而知。我于一九六四年底去曲阜和孔老二的后代打交道,接著又在一九六五年初冬又奉命說要貶去江蘇。正在此時,佛老逝世的噩耗傳來,享年才六十五,應(yīng)說是早逝了。但我那時似乎太無情,沒有哭,也沒有寫過一個字悼念他。一年以后,更為他慶幸:他是死得其時了!可是到了十八年后的今天,才又感到這一損失太重大,這一教訓也太沉痛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撥亂反正,肅清“左”的流毒,熊佛老在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和功績,才逐步為世人所理解。這本《現(xiàn)代戲劇家熊佛西》便是它的成果,是值得慶幸和告慰熊佛老于地下的。但它的編者要我作序,卻為難了。作序,應(yīng)是劇壇前輩的事。但編者以為歐陽、田、洪三老都先后作古,健在諸公又或老或忙,未敢強求,云云。瀏覽本書之后,覺得對熊老各個方面的豐功偉績都有所論述,也無須我再曉舌了。因思“有事弟子服其勞”,我便以準門生之故,拉雜書此,聊代十八年前之一哭云爾!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于南京
(《現(xiàn)代戲劇家熊佛西》由上海戲劇學院編,本文文前頭像為熊佛西,丁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