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文
李景漢教授畢生致力于社會調查,著作等身,他是我國社會調查運動的先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便寫出了關于《北平郊外之鄉(xiāng)村家庭》的調查報告。盡管如作者自己所說,由于當時還缺乏階級分析的知識,因而未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質,對農(nóng)村窮困的根源也未能正確地分析。但是,作者抱著客觀的態(tài)度,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當?shù)貏诳噢r(nóng)民的貧困生活,離鄉(xiāng)背井的悲慘情景,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
時隔三十年后的一九五六年,李景漢教授又接受《人民日報》的一位同志的建議,重訪北京郊外的農(nóng)家,寫出了調查報告,其中一部分以《北京郊區(qū)鄉(xiāng)村家庭生活的今昔》為題,在《人民日報》連載三天,外文版的《北京周報》也予以刊登,引起了國內外廣大讀者的強烈興趣。此后,作者又再次作調查訪問,補充了內容,整理成《北京郊區(qū)鄉(xiāng)村家庭生活札記》一書,于他八十七歲高齡的一九八一年出版。
本書以翔實而生動的材料,記錄了北京郊區(qū)解放前后農(nóng)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作為一面歷史的鏡子,對于了解我國五十年代中期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農(nóng)村生活情況極有參考價值。作者觀察之精細,分析之剔透,材料之豐富,對比之強烈,內容之廣泛,探索之深刻,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在收入、生產(chǎn)同生活水平關系的今昔對比中,作者先從實際收入的增加這一層入手,對一般的普通家庭的全年實際收入作了今昔對比。指出,如果同昔日家庭的全年收入三百二十元對比,則今日超過昔日約二百六十元,約增加百分之八十一。如果同稍好一些的家庭全年收入三百四十元對比,則超過二百四十元,約增加百分之七十一。如果同更好一些的家庭全年收入三百七十元對比,則超過二百一十元,約增加百分之五十七(見本書第26頁)。接著,作者又如剝筍一樣,層層深入,先分析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關系,然后調查和分析生產(chǎn)的增加及其增加的因素。
關于精神生活的今昔對比,作者寫得十分精采,引人入勝。作者就象通過多棱鏡和廣角鏡從各個角度透視了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婆媳之間,姑嫂之間,妯娌之間以及兄弟,伯侄,叔侄,叔嫂,翁媳之間種種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頗有點使人如讀《紅樓夢》一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解剖得淋漓盡致,真是研究中國家庭社會學的絕妙材料。作者指出,由于農(nóng)村生產(chǎn)關系,家庭經(jīng)濟來源,家庭男女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家庭里面的物質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家庭里面的一般精神生活面貌也跟著引起了巨大的改變。具體表現(xiàn)在:不平等變平等,苦痛變愉快,仇恨變親愛,對立沖突變團結合作,猜疑變信任,虛偽變忠實,拘束變自然,相互依賴變勞動競賽……接著,作者又分析了親戚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親家之間,岳婿之間,舅甥之間,姨甥之間,姑侄之間,大姨妹丈之間,小姨姐丈之間,小舅姐夫之間,大舅妹丈之間的種種關系。作者寫道:“這種種新發(fā)展起來的人與人間的關系,就改變了家庭關系和親戚關系的原有面貌。這種轉變有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早日完成”(見本書第55頁)。這些論述不僅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學分析,無疑也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通過調查,作者在報告的最后提出了農(nóng)村中存在的自留地和副業(yè)問題,個人支配時間少的問題,工業(yè)消費品質量問題,個別家庭的照顧問題,婦女勞動保護問題,思想教育問題,發(fā)揮潛力問題,村容需要改觀問題,民主辦社問題,大家庭制度問題,男女找對象問題以及節(jié)制生育問題等十五個問題。由于作者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所以提出的問題都比較實在,許多問題至今看來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遠見。
本書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從事調查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謹嚴的精神。作者認為搞社會調查,要懷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情,要有“百聞不如一見”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要對被調查者有深厚的感情,并取得被調查者的耐心合作,甚至達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程度。在調查的步驟上,要步步深入,首先做一個大概的觀察,避免“只見木而不見林”的毛病,要見木又見林,既要看到個別,又要看到總體;然后對每一個問題逐一進行調查。這些經(jīng)驗之談,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北京郊區(qū)鄉(xiāng)村家庭生活調查札記》,李景漢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0.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