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蘅仲
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學(xué)習(xí)我國古典文學(xué),需要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水平。有人認為白話文可以自學(xué),文言文難以自學(xué),這話有道理,但不盡然。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比,多一層語言隔閡,它是以古代漢語為基礎(chǔ)的一種通行于五四運動以前的書面語言,讀起來自然比較困難。但文言文是不是就不能自學(xué)呢?也不是,文言文也同樣是可以自學(xué)的。下面分幾個問題來談。
首先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其內(nèi)容。毛主席說:“必須繼承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xué)藝術(shù)遺產(chǎn),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苯^大部分文言文都是封建社會的作品,論的是封建制度之理,記的是封建社會之事,抒的是封建社會之情,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比如說《桃花源記》吧,它確是一篇好文章,值得一讀。我們說它好,是因為作者陶淵明所向往的那種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自由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戰(zhàn)亂年代中勞苦人民的愿望,特別是作者能在短短的篇幅中把游桃花源的過程寫得起訖分明,把想象中的桃花源境界寫得十分生動優(yōu)美,引人入勝,把那些虛構(gòu)的人物,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如果我們今天讀了《桃花源記》,也采取那種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消極厭世的態(tài)度,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次是要適當(dāng)?shù)亓私庾髌樊a(chǎn)生的歷史背景。文學(xué)作品總是反映一定的歷史風(fēng)貌的,如果對它的歷史背景一無所知,就很難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義。讀《六國論》不了解戰(zhàn)國形勢,就無從了解這篇文章所論述的內(nèi)容;不了解北宋妥協(xié)茍安的對外政策,就無以了解這篇文章借六國諷宋朝的針對性。讀《答司馬諫議書》,不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也就無以了解這篇文章是如何針鋒相對地對司馬光進行駁復(fù)的,同時也就無從判斷其誰是誰非。所以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要大略地知道一些古代的典章文物制度以及古人的生活習(xí)慣等常識?!霸t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這里的“郎中”“洗馬”都是古代的官職名稱,如果把“郎中”當(dāng)成醫(yī)生,把“洗馬”當(dāng)成飼養(yǎng)員的工作,那就要成為笑話了。讀《國殤》如果不知道古代車站的情況,就不容易讀懂“左驂殖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這些句子。如果不了解古人有食狗肉的習(xí)慣,而且狗肉比豬肉還要貴重,就不能理解勾踐在休養(yǎng)生息時,為了獎勵生育,老百姓,“生丈夫(男孩),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國語·越語》)的獎勵辦法。也不能理解樊噲為什么能以“屠狗”為職業(yè)(《史記·樊噲列傳》)。
以上所說的這些問題,在自學(xué)文言文時可以借助于注解、說明或分析之類來幫助解決,也可以查閱《辭?!贰ⅰ掇o源》以及有關(guān)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的常識方面的工具書,一般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學(xué)習(xí)文言文還要了解文言詞語和文言句法的特點,掌握一些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異同方面的規(guī)律,這方面有很多古漢語,文言虛字等專門論著可以參考,這里只擇要略談幾點。
文言的詞語可分虛詞和實詞來研究。
關(guān)于文言的實詞,主要要了解詞義的發(fā)展和變化。一般可注意這幾種情況:
有些詞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如人、手、天、地、愛、恨、冷、熱、寂寞、蕭條、正直、憔悴等,古今沒有什么不同。有不少詞語,古代通用單音詞,今天大都用雙音詞了,如“耳——耳朵”、“石——石頭”、“憶——回憶”、“欺——欺騙”、“堅——堅強”、“茂——茂盛”等,這些雙音詞是從單音詞發(fā)展而來的。
有些詞語,古今字形相同,但意義、用法完全不同。如“兵”,古義是“兵器”或“殺害”,今義為“士兵”;“消息”,古義指“生滅、盛衰”,今義指“音訊、新聞”;“犧牲”,古指“做祭品用的牲畜”,今指“為正義事業(yè)而舍棄生命”,等等。
有些詞語既不用它的本義,也不用它的引申意義,而是通假為另一個字的意義。如“說”通“悅”,表示高興;“從”通“縱”,表示合縱或縱橫;“罷”通“?!保雌7?;……諸如此類,稱為通假字。
文言文中更普遍的是一詞多義。略舉數(shù)例: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老師,名詞),“吾從而師之”(師之:以他人為師,動詞)?!八勒卟挥嬈鋽?shù)”(數(shù):數(shù)目,名詞),“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數(shù):計算,動詞),“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數(shù):幾,數(shù)詞),“幾死者數(shù)矣”(數(shù):讀shuò,屢次,形容詞)。“解衣衣我”(前一個衣:衣服,名詞,后一個衣:給我穿,動詞)?!坝又岳?,而高其值”(高:使其值高,形容詞作動詞用)?!吧廊夤恰?使死者復(fù)生,使白骨長肉)。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漢語中也常有,而在古漢語中尤為普遍,讀時可聯(lián)系上下文,從詞性變換中辨別其含義。
關(guān)于文言虛詞(也稱虛詞),由于變化較多,往往一個字有多種用法,有的還可以作實詞用。舉幾個字為例:
“之”可作代詞、助詞以及動詞用。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之:他,代詞),“謹食之”(之: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之:的,助詞)。“吾欲之南?!?之:到,動詞),“之二者……”(之:此)。
“于”是介詞,它表示的關(guān)系較多,如“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于:在),“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于:對于),“師不必賢于弟子”(于: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后一個于:比),“而君幸于趙王”(于:被)。
“其”是代詞,可以代人(主要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事物,還可作助詞用。如“權(quán)大悅,與其群下謀之”(其:他的),“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其:它的),“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那個),“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示語氣)。
“以”主要作介詞用,表示的關(guān)系也有多種,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以:用),“以錢復(fù)其口”(以:拿、把),“以我酌油知之”(以:憑、靠),“而吾以捕蛇獨存”(以:因),“余船以次俱進”(以:按照)?!耙浴币部勺鬟B詞用,如“余始以入”(以:而),“從是以后,不敢復(fù)言為河伯娶婦”(以:下接前、后、東、西,表示時間或空間距離)。
文言虛詞中還有不少是表示各種語氣的,如也、矣、乎、耳、哉等,這些語氣助詞,可通過朗讀來領(lǐng)會句子的語氣。
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可研究句子成分的省略和句子成分的順序。
文言文中,有許多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閱讀時可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找出其省略部分。文言句式中省略的情況很多,這里介紹幾種:
一種是主語的省略,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對話中的省略,省〔客〕。)“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自述中的省略,省〔我〕。)“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承前省略,省〔貧者〕。)“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病扯任抑淋娭校巳??!?蒙后省略,省〔公〕。)
一種是謂語動詞或動詞賓語的省略。如“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承前省略,省〔持〕。)動詞賓語的省略在文言文里比較多。省略的賓語一般都是代詞“之”,“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之〕代廉頗的說話。)
文言文中,兼語式復(fù)雜謂語中的兼語,也常有省略。省略的兼語見于上文的,一般是代詞“之”或“其”,不見于上文的一般泛指“人”。如:“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省略的代詞代扶蘇。)“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且使〔〕遽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上文未出現(xiàn),都可補人。)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順序和現(xiàn)代漢語比較起來,大致上沒有差別,但也有一些句子,它的各種成分在排列順序上有所不同的。這里也介紹幾種:
把謂語放在主語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意謂“汝之不惠甚矣!”)“誰可使者?”(意謂“可使誰者?”)“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是反詰語氣,順過來講就是“公子能救人急困的高義究竟在哪里呢?”)
把賓語放在動詞前,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即帶什么東西。)“項王曰:‘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哪里。)“彼不我恩也?!?“不我恩”即不恩我)“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介詞和它的賓語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在現(xiàn)代語中,介詞的賓語必須放在介詞的后面,在文言里介詞的賓語有的卻放在介詞之前,如:“問‘何以戰(zhàn)?”(“何以”即以何。)“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即與誰。)
關(guān)于文言詞語和句法的規(guī)律知識還很多,這里只有舉一些常見的情況稍作說明,供自學(xué)者參考而已。
(摘自《中學(xué)生怎樣自學(xué)》一書)
(題圖:張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