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映閣
諸葛亮智謀過人,在《三國演義》上被描繪得神乎其神。尤其是他在西城使用“空城計”,不費一兵一卒,撫琴一曲,竟驚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用沒用過“空城計”呢?
《三國演義》上說,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眼看大事已去,立即傳令退軍。當他把帳下大將都分撥出去后,親自引兵五千至西城(今甘肅天水西南)搬運糧草。忽然得到司馬懿統(tǒng)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的報告。這時,諸葛亮身邊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而所帶的五千軍,又分出一半運糧去了。諸葛亮登上城樓,果見塵土沖天,魏兵正向西城殺來。他急中生智,叫把所有旗幟藏起,軍士各守崗位,禁止人們隨便出入和高聲喧嘩。然后令大開四門,每一城門用二十個軍士扮成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攜帶兩個童子,坐在城樓上悠閑地彈琴。司馬懿見狀大驚,疑有伏兵,又素知諸葛亮謹慎,遂引兵而退。
據(jù)此情節(jié),顯然說的是公元128年諸葛亮首次伐魏遭挫之后,退兵時發(fā)生的事。但問題是,這次戰(zhàn)爭,諸葛亮的對手并不是司馬懿,而是魏國大將軍曹真。當諸葛亮順利進入祁山,隴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相繼“叛魏應亮”時,關(guān)中為之震動,魏明帝親自趕到長安坐鎮(zhèn),急調(diào)右將軍張郃勒兵“拒亮”。正是張郃一舉擊敗蜀軍先鋒馬謖,奪占了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要地,曹真又在箕谷打敗了趙云、鄧芝,使諸葛亮陷于被動局面,才收兵回漢中的。這次戰(zhàn)爭,自始至終,沒有司馬懿的活動。
耐人尋味的是,王隱《蜀記》上說,諸葛亮屯兵陽平時,遣魏延等合兵東下,諸葛亮留萬人守城。司馬懿率二十萬眾迎拒,而和魏延等軍“錯道”,徑直到達距陽平六十里處,諸葛亮得知司馬懿猝然而至,欲前赴魏延軍,相去已遠;欲棄城別走,又眾寡懸殊;因此,他從容鎮(zhèn)定,命令軍中“皆偃旗息鼓”,打開四面城門,派人灑水掃地。說司馬懿平素“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軍北趣(趨)山”。很明顯。羅貫中筆下的“空城計”,就是據(jù)此加工而成的。只不過把地點由陽平改在西城,時間提前了一年。
但是,《蜀記》上這個記載,連注《三國志》的裴松之也提出懷疑。按陽平即陽平關(guān),在今陜西勉縣。史書上明明是說,在首次伐魏的前一年,諸葛亮給劉禪上《出師表》后,統(tǒng)大軍進駐漢中,“屯于沔北陽平、石馬”,積極準備北伐。然而,這一年,司馬懿是魏國的荊州都督,鎮(zhèn)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陽),根本沒有到西邊來過。史實記載司馬懿是在公元231年,西屯長安,才開始與諸葛亮“于關(guān)中相抗御耳”。此之前后,司馬和諸葛未在陽平交兵打過仗。可見諸葛亮在陽平設計弄險,也靠不住。
(摘自《四川青年》1982年第8期)
(題圖:曹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