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清
1藥材處理一般制備酒劑的藥材都切成薄片或搗碎成粗顆粒。根據醫(yī)生處方購自藥房的藥材,多已加工炮制,無須特殊處理。來自民間驗方的中藥,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規(guī)格,要防因同名異物或異名同物而搞錯藥材。土方草藥,往往還需先行加工炮制。
2酒的選擇以不低于60度的燒酒較適合。若用70%的藥用乙醇來代替,則更有利于藥材成分浸出的。對于不善飲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或黃酒,但浸出時間及次數宜適當增加。
3浸制方法一般采用浸漬法,且多選用冷浸法。系將藥材碎成片或粗粉,置于帶蓋的陶、瓷罐或帶塞玻璃瓶等容器中,加處方量白酒,若未規(guī)定酒的用量,則一般酒量為藥材量的8~12倍,可根據藥材性質,適當增減。密閉放置,每天震蕩或攪拌一,二次,浸漬7天后,可改為每周一次震蕩攪拌,攪拌次數多一些,浸出效果可更好。浸泡時間一般一個月以上。然后傾出上清液,并壓榨殘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靜置澄清,紗布過濾即得。如連續(xù)浸制,殘渣則不必壓榨,可再添加新酒浸漬。調補之品為人參、黃芪、當歸及桔皮等多系如此。若所制藥酒需加糖、蜜矯味著色,可將砂糖用等量白酒溫熱溶解,過濾,將藥液與糖液混合,攪勻,再過濾即可得飲用藥酒。
煮酒是種常用的酒劑制備法。李時珍說:“以生絹袋藥,入罐密封,置大鍋中,水煮一日,埋土七日,出火毒乃飲”,即為煮酒之例,家制亦可仿效。即以數層紗布袋藥,入酒罐中,水浴溫熱,隔日一次,以有利藥材成分的浸出。但熱浸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酒易揮發(fā)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