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澤
自古以來,人類就追求與綠色植物伴居。我國古詩中描寫鄉(xiāng)村山舍,往往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綠色確實迷人,古來詩人都愛將“綠”字入詩,把王安石、白居易、陸游、歐陽修各自的一句詩聯(lián)在一起,就成了一首優(yōu)美的“綠詩”:“春風又綠江南岸,綠楊陰里白沙堤,傷心橋下春波綠,長郊草色綠無涯?!?/p>
自然界五光十色,為什么人類特別欣賞綠色,追求與綠色植物相處呢?美學家阿恩海姆說:綠色能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爽快的聯(lián)想。詩人哥德認為,綠色給人眼睛和心靈以“一種真正的滿足”。
綠色是春天的顏色,青春的顏色,生命的顏色。過去,戀人們愛用綠色墨水書寫情書,新婚第一天種下“合歡樹”,綠色象征愛情。一些國家的總統(tǒng)喜歡代表本國人民到別的國家植樹留念,綠色代表友誼。一些父母在孩子誕生那年,栽種一棵象征孩子生命力的“新生樹”,祝愿其健康、向上、成材。
綠化即美化。綠化環(huán)境美化生活,人類不愧為綠色植物的熱烈“追求者”。但如果認為人類提倡“綠化”僅僅是出于對美的追求,那就錯了。就整個人類來說,本質(zhì)上是唯物的,從經(jīng)濟利益上考慮,綠色對于人類的生命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不久前,美國的瑪麗·利基博士在坦桑尼亞發(fā)現(xiàn)了360萬年前古人類的足跡化石。有人問:留下這些足跡的古代人從何而來,往何而去?專家們回答:當時正值旱季,坦桑尼亞南部平原被太陽暴曬,萬物枯萎,而北部河谷地帶卻土地潮濕,植物繁茂,古代人就由南向北遷移,和發(fā)現(xiàn)的化石足跡的方向也相一致。這說明人類追求與綠色植物“同居”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生存的需要。
綠色自然曾是人類的伊甸樂園,人們以綠色植物的果食充饑,以枝葉取暖。從筑巢為室,到伐木造屋;從制作農(nóng)具,到提取纖維,人類的發(fā)展離不開植物??梢栽O想,要是綠色植物不具有“經(jīng)濟效用”的品性,那人類與它的“愛情”早就告吹了。
起先是出于生活所迫,人類才“追求”綠色植物。后來在長期的“同居”生活中培養(yǎng)了感情,影響到人的審美觀,為人類對“綠色美”的偏愛奠定了基礎。但是,從“追求”綠色植物,到提倡“綠化”,卻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在此期間,人類歷盡滄桑,嘗遍酸甜苦辣,才開始從一個“粗俗的追求者”成為“文明的大丈夫”。
人類取益于綠色植物,本是一件美滿的事,但是無知和貪婪又促使人類毫不憐惜地敲榨自己“追求”的對象。人以對綠色自然的摧殘開始了自己的文明史。從鉆木取火、刀耕火種到近代的工業(yè)革命,不斷加劇著對綠色自然的扼殺。焚燒草原,砍伐森林,到1950年,世界林地面積幾乎消失了一半,現(xiàn)在還以每年2,500萬至5,000萬英畝的速度減少下去。按這種速度,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將在本世紀被砍光。巴西的農(nóng)業(yè)主為在森林中開公路,甚至每年白白燒掉十億美元的樹木。我國造林歷史長,但這些年破壞嚴重,目前按人口平均,森林面積在世界上僅占第120位……
災難降臨了。摧殘受到了懲罰??諝馕廴?,氣候惡變,生態(tài)平衡遭破壞。去年我國一些地區(qū)的特大洪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造成的。在愈演愈烈的災難逼迫下,人類開始悟到了“綠化”的必要性。
黑格爾曾經(jīng)把人看得高于一切,捧到天上去。費爾巴哈則千方百計地要把人從天上拉下來,他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象任何一種動植物一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卻認為:人和自然界是互相作用的關系。
人,生來就是自然的對立面。他不是自然的奴隸,就是主人。大自然造就了人,人卻要改造大自然。人類提倡“綠化”,即其雄心壯志的表現(xiàn),是人類史上一塊新的里程碑,意味著人類從必然走向自由,正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與過去告別,與野蠻告別。千萬年來,人類靠向自然“索取”來體現(xiàn)自己的力量和進取性;現(xiàn)在,則主動為大自然制作綠裝,以“給”的方式達到“取”的目的,這是一個飛躍。
“給”,是為了“取”。
綠色植物能美化環(huán)境,調(diào)節(jié)氣候,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農(nóng)業(yè)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綠色植物還是最干凈的“能源”。
造林就是造糧,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氧,造林就是造材,一句話,造林就是為人類造福。
給,永遠比取愉快。亞里士多德說:“給予”比“受惠”而產(chǎn)生的感情更深厚,原因是“給予”的一方總感到自己是對方的“再造者”。一個人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總是愛的,父母愛自己的子女,藝術家愛自己的創(chuàng)作,如果我們積極參加植樹造林,處身于“再造者”的位置,親手為大自然著上幾筆綠彩,那么,對綠色植物的感情就可以油然而生。
從內(nèi)心熱愛大自然,是一種崇高的情操,需要有純潔的心靈和高雅的修養(yǎng)。這樣的人常陶醉在自然的懷抱中,享受無窮樂趣,這是大自然對于心靈美的報答。當你栽下樹苗,也就栽下了希望,栽下了感情,樹苗成材之時,你對大自然的感情也就深厚成熟了。
植樹造林,是有益當代、蔭及后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祖國大地披上綠裝,是我們青年應盡的社會義務。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人辛苦,后人享福”,,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德。
春回大地,一年一度的植樹造林活動開始了。青年朋友,為明媚的春光裝點上絢麗的色彩,為我們生活更美好,流下辛勤的汗水吧!
綠色,是春天的顏色,青春的顏色,生命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