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太行
篆刻藝術(shù)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以篆字為基礎(chǔ),熔書法、繪畫、雕刻藝術(shù)為一爐,在方寸之間展現(xiàn)出萬千氣象,給人以美的享受。它不僅為書法家所重視,而且對于從事新聞、宣傳、藝術(shù)、教育、出版、旅游、外事工作的許多人,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也引起了一些自學青年的極大興趣。
1967年,我高中畢業(yè),次年被分配到內(nèi)蒙古河套一帶插隊。過春節(jié),農(nóng)民熱情地讓我們寫對聯(lián),從此我對書法有了興趣,經(jīng)常利用業(yè)余時間練習楷書。書法作品需要印章,1974年以后我又自學篆刻。
在學習篆刻的開始階段,我曾走過一段彎路:對篆刻藝術(shù)剛剛有了興趣,就急于求成,拿起刀子就想刻印,印沒刻好,反而影響了自己的積極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認識到:
首先要從生活中學習,增加感性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興趣。找一找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與篆刻有關(guān)系,注意收集書報上各種形式的篆刻,留心每一幅國畫或書法作品上的印章。不僅去認真辨認印章上的文字,而且注意比較這些字體與今體字有何不同,是白文印還是朱文印,印章的布局,字與字、字與邊的關(guān)系以及印章在整幅書畫上的位置等等。經(jīng)過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一般興趣逐漸變成了學習的動力,進而升華為對藝術(shù)作品的美的追求。
其次是擴大知識面,建立對于篆刻藝術(shù)的總的認識。上至甲骨文、陶文、鐘鼎文、石鼓文,下至秦篆、繆篆、漢隸、漢碑額以及各種古幣的文字,都學習、涉獵,懂得它們的結(jié)體規(guī)律,演變過程。同時閱讀歷史和文學名著,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提高文學修養(yǎng)。還要吸收繪畫中章法的變化,使篆刻作品生動鮮明。廣見博聞,才能提高篆刻藝術(shù)水平。了解石性,鍛煉腕力,熟練刀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是特別注意篆刻與書法的關(guān)系。書法是篆刻的基礎(chǔ),一定要練習書法,特別是篆書。清人趙之謙就曾批評輕書法、重篆刻的傾向,說“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強調(diào)印章要有筆墨情趣。
在了解一些篆刻的基本常識以后,即可動手實踐。我在初學階段,刻一枚印章的全過程,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備好必要的工具。如刻刀、砂紙(粗細幾種)、印床、印泥、毛筆、墨等。印材,開始最好用石料,普通的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都可以。工具書也是必備的,近幾年我買了《說文解字》、《說文大字典》、《康熙字典》、《漢印文字征》、《漢印分韻合編》、《古文字類編》、《古籀匯編》、《古璽文編》。
2.打印稿。這一環(huán)節(jié)相當于蓋房子的設(shè)計藍圖。先把要刻的篆體字從《說文解字》或《康熙字典》等工具書中查出來,小篆入印,字形上往往還要適當變化,成為繆篆(或稱摹印篆)。為了準確無誤,即使知道的字,也從《漢印文字征》或《漢印分韻合編》這類工具書中進一步查證,切忌杜撰,以免貽笑大方。如果用大篆,我就從《古籀匯編》、《古文字類編》等工具書中查找入印?,F(xiàn)代漢語中有些通用的字在《說文解字》中是沒有的,我就遵循慣例,依照“六書”的規(guī)則(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把今體字改寫成篆體。字體明了之后,再在紙上打印稿。同一方印中的字要保持一致性,要么都是小篆或繆篆,要么都采用大篆。打印稿時,我盡量注意字體的勻整、粗細、虛實和邊與邊的關(guān)系。
3.印文上石。依照印稿用筆直接反寫到石頭上,或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好,然后反貼在石上,再加兩層宣紙,加水拍打,使字印在石上。
4.刻石。我先學的是雙刀刻法,即字的每筆畫都從其兩側(cè)刻成。腕力逐漸加強了,才學單刀刻法,即每一筆畫只從其一側(cè)一刀刻成。篆刻是以刀代筆,提刀的方法一般同于捉筆的方法,刻大印,才滿把全握刀柄。我初學時,刻的是較小的印,固定在印床上,這樣較穩(wěn)當,以后才逐漸過渡到用手握石刻印。
5.印刻完以后,先在紙上打個樣子,不滿意的地方,做些小的修改。
6.刻完一印,在印文左側(cè)面刻上作者姓名或印文內(nèi)容,或贈給某某等小字,也就是落邊款,每一筆畫一刀刻成。我準備了一個本子,每完成一印,都打上印樣留在本子里,這既是自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記錄,又便于比較、分析、提高。
我學習治印,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苦于不知道如何進一步提高。后來,我主動向名家請教,陳叔亮和歐陽中石先生都要我好好讀些優(yōu)秀的印譜,會心秦漢,放眼明清諸派,就象寫字的讀帖、臨帖一樣。實踐了一段,果然受益非淺。
為了提高藝術(shù)修養(yǎng),我盡可能多地抽時間去參觀各種藝術(shù)展覽,游覽名勝古跡,出入書店和圖書館,開闊自己的心胸。從而作品也趨于樸實、自然。這恐怕就是人們常說的“法外之法”吧!的確,篆刻藝術(shù)同樣要植根于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從1978年起,我的作品開始在北京市展出,以后又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并被吸收為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的成員。
楚圖南先生看了我的作品以后,給我很大的鼓勵和鞭策。他在我的紀念冊上題道:“先有風骨俊,始能藝術(shù)精。”我反復吟誦,覺得楚老的題詞,告訴我們青年人一個重要道理:藝術(shù)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情趣和道德風貌。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印如其人。作為一個青年人,只有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建立高尚的生活情趣,才能在藝術(shù)生活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