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
分析一些小發(fā)明的誕生過程,大致經(jīng)過以下三個階段:首先,對周圍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其次,從中找出某些可貴特性;第三,將此特性運用于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之中。使用這種方法而產(chǎn)生的小發(fā)明屢見不鮮。
抓住某事物的特性
運用于別的事物
日本東京一家蛋糕店的老板,聽說大阪有一家肉店,生意十分興隆。他便乘火車專程去大阪,對該肉店進行實地調(diào)查。
經(jīng)過一番了解,他發(fā)現(xiàn)使這家肉店繁榮的原因很多,如貨物質(zhì)量好、服務周到等??墒窃谶@些方面,與自己的商店相比,并沒有多少差別。使他感到奇怪的是:用電話向該店訂購肉的人接連不斷,似乎顧客都熟記了這家肉店的電話號碼。他翻開行業(yè)電話簿,發(fā)現(xiàn)這家肉店登著一個引人注目的廣告:“肉質(zhì)第一,電話第二”。原來電話號碼是:××局0002。
他找到這家肉店電話訂購多的原因后,趕緊返回東京,以一百萬日元的高價,與該地區(qū)二號電話的戶主協(xié)商,購買了他的電話號碼,并以“蛋糕第一,電話第二”進行宣傳,果然,生意很快就興旺起來了。
蛋糕店老板之所以獲得成功,是由于他發(fā)現(xiàn)了肉店繁榮的一個重要特性,并將它運用于自己的商店。這件事說明:在發(fā)明過程中,善于從千頭萬緒的客觀事物中,找出對自己有用的特性,并付諸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再如,面包與其它主食相比,其主要特性是松軟。古德伊爾橡膠廠的老板想:面包由于放了發(fā)酵劑,所以多孔、松軟?!澳懿荒馨堰@一特性運用到橡膠工業(yè)中去呢?”他在橡膠液中加入發(fā)泡劑,制成海綿橡膠,取得了成功。
面包松軟多孔的特性還能應用到其他發(fā)明中去嗎?
德國一家塑料廠,在生產(chǎn)合成樹脂的過程中吹入空氣,制成了供婦女用的紗布代用品,獲得了成功。
用管向肥皂水里吹氣,就會出現(xiàn)許多泡。讓一個個小氣泡固定在肥皂里,就制成了能浮在水面的軟皂。
在制造冰激凌時運用上述特性,便制造成更加可口的軟雪糕。
日本的鈴木信一博士,應用這一特性制成了多孔混凝土。由于質(zhì)堅而輕,用途十分廣泛。因為里面有空氣,是理想的隔熱、隔音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地鐵的墻壁和廣播電臺等許多地方。
運用同一原理,人們還制成了充有空氣的多孔磚及多孔玻璃等。多孔玻璃被應用在冰箱和液態(tài)空氣的容器中。
以上發(fā)明,都是應用面包多孔、松軟這一特性所帶來的。這一規(guī)律同樣存在于其他成功的發(fā)明之中。
日本一位專門設計兒童游藝場設施的研究人員,一天早晨,他看到一輛滿載砂石的卡車停下后,自動傾卸裝置將車底傾斜抬起,砂石“嘩!”地倒出??吹竭@個情景,他想:“能不能把傾斜抬起這一特性運用到玩具上呢?”當時,他正在考慮制作空中水平旋轉塔。“如果把旋轉塔裝在能傾斜抬起的臺上,旋轉塔便可由水平旋轉改為斜面旋轉,成為多變化的游藝玩具,豈不更有趣味?!彼⒓串嫵鲈O計圖案,得到公司負責人的采納。
如何抓住發(fā)明的特性
如何才能抓住發(fā)明的特性,這是發(fā)明家共同遇到的問題。
熱情是發(fā)明的動力日本一位發(fā)明家說得好:“熱衷于工作才會有所發(fā)明,它促使人們動腦筋思考問題。毫無壓力,無所事事的人當然談不上什么發(fā)明。人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與活動,應該有遠大的抱負?!?/p>
如一個制造拖鞋的人,看到介紹多孔橡膠和合成樹脂的資料上寫著:1. 彈性是以往商品的兩倍,且耐用;2. 重量輕;3. 不怕酸堿腐蝕;4. 氣泡都是一個個獨立的,不吸水;5. 能隔音;6. 絕熱性好。他反復琢磨每一條屬性,尋找有助于自己工作的特性。最后決定利用“氣泡都是一個個獨立的,不會吸水”這一特性,制造拖鞋底,結果大受顧客歡迎,銷路劇增。
那么,用什么標準才能從眾多的屬性中找出自己需要的特性呢?這要因人因事而異,大體有以下幾項:便宜;省工;實用;美觀、時興。用這些標準來衡量時要注意,不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而要為顧客著想。
尋找降低價格的辦法要想使發(fā)明獲得成功,就要尋找降低價格的辦法。
幾十年前,買顆珍珠要花幾萬日元,價格之高,可與鉆石相提并論。御木本幸吉搞了一項人工養(yǎng)殖珍珠的發(fā)明,只用一二百日元就可制出同樣的東西。他以當時市場價格的一半向巴黎出口,使巴黎的寶石商相繼倒閉。
正因為御木本找到了大幅度降價的措施,所以他取得了很大成功。
寶永堂老板研究塑料袋的切法,也是因?qū)ふ业浇档统杀镜霓k法而取得成功的一例。
最近,塑料袋被廣泛使用,用大塑料袋裝東西也風行一時。傷腦筋的是,長筒形塑料雖便宜,但裁剪成口袋卻很費工。裁一個塑料袋至少要四道工序〔如圖(一)數(shù)字所示〕,效率低,工錢很貴。一天,他走進做剪紙的鋪子,看見藝人用色紙剪制富士山。他發(fā)現(xiàn),藝人先把色紙對折,用剪刀剪后,把折疊的紙打開,這樣只費一半工夫就制成了。
他從這件事得到啟發(fā),經(jīng)過反復考慮和多次改進,終于設計出形刀。用這把刀和一把直刀相配合,裁切塑料袋就可以大大減少工序,只要兩把刀上下一切就成了,而且還可以做到機械化連續(xù)生產(chǎn),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具體方法請看圖(二)。因為—形刀的鈍角處正好切到塑料圓筒的中心線部位,這樣,只要在切后把中心線向兩邊拉開展平,就成了圖(三)所示的樣子。再把上部梯形部分折過來粘上就成了口袋。經(jīng)過這樣改革,成本降低了10%。
要滿足群眾的希望人們都希望生活方便、節(jié)省勞力,符合這些要求的發(fā)明,一定會受到群眾的歡迎。如過去切冰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后來有人從圓鋸輕而易舉鋸開木頭得到的啟發(fā),制成了切冰機,一臺機器可代替六個勞動力,所以切冰機十分暢銷。
洗衣機的普及,也說明大家都希望節(jié)約勞力。
另外,象裝在口袋里的鞋刷子,因為攜帶方便,可隨時擦凈皮鞋上的灰塵,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方便,所以大受顧客歡迎。
便宜、省工、實用、美觀等要素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如果發(fā)明家在研究事物的特性時,能根據(jù)這些原則來考慮,其發(fā)明一般都可為群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