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衛(wèi)平
古書《列子》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家大貴族設宴待客,客人中有人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主人很高興,感慨道:上天真優(yōu)待我們呀,它生出五谷、魚、鳥專門供我們享用。正當客人們點頭附和時,一個才十二歲的小孩站起來反駁說:事情并不是象你所說的那樣,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種類。人們選擇可吃的東西作食品,并不是上天特意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只是由于智力不同,人能夠利用它們。
貴族自以為很高明,所發(fā)的一通議論卻是根本錯誤的。他把人類所特有的意識活動強加給老天爺,人類自身反倒是消極被動,只知道等待恩賜的了。反駁他的小孩認為,人類所以能利用萬物,是因為智力,即精神活動高于其他萬物,并非老天爺神秘的按排。這個小孩的見解實在要比那個貴族高明得多。
從哲學上說,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唯心主義者總是以各種方式把精神絕對化、神秘化,把它作為某種獨立存在并決定世界萬物的東西。唯物主義者則認為精神是物質派生的,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但是,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往往把這種反映過程簡單化,并忽略精神對物質世界的反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精神是人腦這一高度完善、高度組織起來的特殊物質的機能,這種機能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我們所在的地球,已經有了大約45億年的歷史。它在開始時,也是一個死寂的世界。最早的生命大約發(fā)生在距今32—34億年以前。其后,經歷了生物進化的漫長歷程,直到二三百萬年前,才出現(xiàn)了人類,產生了恩格斯稱之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同語言一起產生的,它不僅是自然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產物。
人的意識或精神活動,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積極的、能動的,它與其他任何物種的反映形式都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一塊石頭掉下來,能在地上砸一個坑;貓見到這一情景,會喵嗚喵嗚地叫著趕緊逃開了事;而人觀察這一類現(xiàn)象,動一番腦筋,卻可以從中領悟到物體相互作用的一般規(guī)律,如果是個礦物學家,也許會從中發(fā)現(xiàn)可用的礦物,從而利用它冶煉出閃亮的金屬,創(chuàng)造出各種精巧的用具。
可見,世界上的各種物體,對外界都有一定的反映能力。但物種不同,反映的形式和性質大不相同。
對于無生命的物體來說,當一物體作用于另一物體時,會因此發(fā)生一定的物理或化學變化,從而留下某種痕跡,甚至會轉變?yōu)榱硪环N物體。石頭落地,在地上砸一個坑,也是一種反映。
生物反映的形式與非生物反映的形式的不同在于,生物的反映過程,并不是簡單地直接改變自身存在的狀態(tài),而是通過與外界交換信息、質量和能量,實現(xiàn)新陳代謝、自我更新和自我調整,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達到自身的保存和發(fā)展。非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映是自發(fā)的、盲目的;生物的反映則有不同程度的選擇性、目的性和計劃性。
生物對外部世界的反映能力是不斷進化的。植物及原生動物的反映形式表現(xiàn)為刺激感應性。后來在進化過程中發(fā)展成為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專門化的感覺,并產生出神經系統(tǒng)。隨著腦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產生了相應的動物心理,對外界的反映能力越來越強。
人的精神活動是在此基礎上,在勞動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進化的結果。它具有更加完善的感覺和神經系統(tǒng),特別是有了內部構造極為復雜、精細的大腦,從而出現(xiàn)了人所特有的高級反映形式—人類意識。這種反映形式與動物有著根本的不同。
人腦是人類意識的主要物質基礎,其重量是隨著進化逐漸增加的?,F(xiàn)代人的腦重約為1500克,占體重的1/50;而黑猩猩的腦重不到400克,約為體重的1/150;大猩猩的腦重平均540克,約為其體重的1/500;
鯨的腦重雖然可達9000克,但它只占體重的1/10,000。人腦的構造極為復雜,腦神經細胞高達5000萬種、1000億個,使腦細胞互相聯(lián)系的突觸竟達1000萬億個。有人比喻說,人腦好比是總共有1000萬億個開關的許多電子計算機的組合。人腦的重量雖說只占體重的2%,而且似乎靜悄悄地存在著,然而,它耗用的血液卻占心臟流出總量的20%,消耗體內氧氣占25%。人們對自己的頭腦認識得還很膚淺,但已經可以看出,它的工作能力是十分可觀的,遠非其他動物所能比擬。
人類意識反映外界客觀事物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感性認識,由感官接觸外部事物而產生感覺,并進一步綜合成具體的形象。它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及可感知的外部聯(lián)系,如太陽東升西落、水往低處流的景象等等。另一種反映形式為理性認識。它是在獲得豐富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頭腦的思考、經過抽象而產生的概念、判斷、推理等,如“質量”、“能量”、“力”的概念及“萬有引力定律”等等。人人隨時都可以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水往低處流等現(xiàn)象,而“萬有引力定律”這樣的理性認識卻不能直接感覺到,它只有在大量的現(xiàn)象中靠思維去把握。但是,它仍然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方面,是事物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因而對人們的行動有著更加重要的指導意義。
就感覺而言,動物的能力未必都比人差,有些甚至遠遠超過人類。雄鷹在兩三千米的高空俯視地面,能一下子發(fā)現(xiàn)捕獵對象;貓頭鷹在漆黑的夜晚也能迅速發(fā)現(xiàn)并捕捉老鼠;狗的鼻子能分辨200萬種物質和不同濃度的氣味,幾乎可以根據(jù)氣味找到任何要找的東西,其嗅覺比人靈敏100萬倍;蝙蝠運用自身發(fā)射的超聲波定位,在黑暗的夜空中穿越茂密的樹林也不會碰頭。但是,在抽象思維領域,任何動物都不是人的對手。
人有一個獨特的本領是會聯(lián)想。相傳魯班就是從帶齒的野草葉劃破手聯(lián)想到造鋸的。今天的發(fā)明家們由折疊涼帽可以聯(lián)想到制造折疊團扇;由打撲克可以聯(lián)想到學拼音,制造出漢語拼音撲克;從“沖頭”、“蹺蹺板”可以聯(lián)想到制造厚層多用釘書機;由樹木上培育銀耳可以聯(lián)想到用鋸木屑來培育,又聯(lián)想到用棉花桿來培育??梢哉f,沒有聯(lián)想,就不會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什么是聯(lián)想呢?聯(lián)想就是在不同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共同的東西,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內部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能直接看到,必須“想一想”,即經過抽象思維才能發(fā)現(xiàn)。人類意識的特點,在于它并不是象照鏡子那樣簡單地、消極地反映外界事物,而是能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把握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因而能提出一定的觀點、理論、思想體系。在此基礎上,可以確定目的,制定計劃,用來指導行動,通過自覺的行動引起世界的變化,使之適應自己的需要,這就是精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作用。
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早已不是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了。它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了改造,到處都可以看到人的精神反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留下的痕跡。環(huán)顧一下我們身邊的物品,就不能不驚嘆人類的本領。我們使用的器皿,有金屬的、玻璃的、陶瓷的、塑料的等等;我們穿的衣服,則有棉的、毛的、麻的、絲的,以及各種人造纖維的。各種質料、各種形式的新產品還在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沒有抽象思維和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力,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比較一下兩代人所用的東西,就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不同。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這種變化真是日新月異??墒牵阕⒁膺^嗎,動物的某些“看家本領”卻世代相傳,極少變化。蜂房和蜘蛛網建造的精巧常常引起人們的贊嘆,然而,蜜蜂造房、蜘蛛織網只是出于本能的支配,所以蜜蜂世世代代只造同樣的房,蜘蛛世世代代都織同樣的網。而與此同時,人類卻從住山洞、搭草棚發(fā)展到蓋瓦房、建造各種各樣的高樓大廈,使自己的居住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說:“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這就是本能地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和自覺地改造世界的實踐的區(qū)別。能夠深入地認識周圍環(huán)境發(fā)展的律規(guī),并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加以改造,這就是人類比其他萬物都要高明的地方,是人類精神這枝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大放異彩的原因。
當然,人類的精神之花也有不結果的時候,有時甚至會結出苦果、惡果來。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我國古代寓言“拔苗助長”,不就凝聚著這一類的教訓嗎?人類的智慧可以叫糧食增產豐收,而把“拔苗”可以“助長”這樣的荒唐念頭付諸行動,卻只能導致禾苗的死亡。在黨的英明領導下,誕生了一個新中國,而建國以后,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中,某些“左”的思想指導革命和建設的結果,卻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梢?,精神的反作用并不總是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也有可能給人們帶來損失和災難。這里的關鍵在于,人們的思想必須與客觀實際符合,才能在行動中達到預期的目的;人類的精神之花必須牢牢地植根在實事求是的土壤中,才能花繁葉茂,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