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辰
葉圣老審閱魯迅著作注釋稿述例
徑啟者:囑看《彷徨》注釋稿已經看完,今將鄙見之記錄十六紙寄上。仍如以前幾回所說,未必都對,務懇斟酌采納。收到之后,請賜一復信,俾得放心。
葉圣陶啟七月十四日下午
葉圣陶先生此信寫于一九七六年,是給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著作編輯室的。在那兩三年間,葉老陸續(xù)審閱了部分魯迅著作單行本的注釋稿,他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一本接著一本,逐條逐句地加以審閱,從內容到文字,甚至一個標點、一處注音也不放過,提出了大量的寶貴的意見。他還對照著細看了魯迅原文,對某些未注之處,建議補注。他所看過的每一本,都提了上百條意見,在每頁二十四行的稿紙上密密地寫滿了鋼筆字,一寫就是十幾頁,全神貫注,一絲不茍。那些年,葉老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視力衰退,看小字很吃力,但他堅持著一本本地看下去,沒有表現(xiàn)過一點猶豫和為難。他對工作的這種不辭辛勞的精神,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真令人感動、敬佩不已!
葉老為這些注釋所寫的書面意見,我一時無法找齊;手邊有的只是他對《彷徨》、《野草》和《而已集》三種“征求意見本”寫下的意見稿,現(xiàn)在就以此三種為例,談談葉老這項工作的情況。
在葉老所提意見中,最多的是對注釋文字的修改。他從語法、修辭的角度,指出某條語氣不順、措詞不當或與事物情狀不符等疵病,用誠懇的商量的態(tài)度提出修改意見。例如《彷徨》中的《肥皂》一篇,有一條關于“皂莢子”的注釋,原文是:“一種落葉喬木的果實,過去在肥皂未普遍使用以前,有些地區(qū)常用來洗衣物?!比~老在“果實”前加“莢狀”二字,將“過去在肥皂未普遍使用以前”改為“在肥皂未普遍使用的時候”;并用括號附了一句說明:“過去在……以前,羅索而叫人胡涂。”經葉老一改,皂莢子的形狀就顯現(xiàn)出來,全句也通順而明白了。同書《弟兄》篇說到公寓里的寓客“看戲或是打茶圍去了”,注釋稿關于“打茶圍”的注是:“舊社會中對去妓院喝茶、取樂的說法?!蹦钇饋砗苻挚?,葉老指出:“‘對‘去是兩個單字的詞,兩個單字的詞連在一塊兒不順口,不好念,最好避免?!庇秩纭兑安荨分小段业氖佟酚小皭廴速浳野俚怼本?,關于“百蝶巾”,注云:“指有一百只蝴蝶圖案的手帕一類絲綢織品。舊社會的地主、官僚以‘蝶的讀音和‘耋(八十歲)的讀者相同,取其吉利,往往用‘百蝶圖象征白頭偕老?!边@條注釋,初看去似乎沒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但是葉老主張在“手,帕一類”之后加個“的”字,這的確是不可少的(葉老在另一處特別指明“‘的字不宜隨便省”);又建議改第二句為“……以‘蝶的讀音和‘耋(八十歲)相同”,刪去后面“的讀音”三字,這樣文字就簡練得多。同書《狗的駁詰》中有“叱咤”一詞,原注說:“發(fā)怒的聲音。叱,大聲呵斥;咤,怒斥。”葉老主張:“前五字刪去。(看了下文的注,就知道并非“聲音”。叱咤二字也不必分開注。)”象以上這樣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除了個別字句的改訂以外,葉老有時還代擬整條注文,如《彷徨》的《祝?!菲姓f到“朱拓”,原注說:
“將薄紙鋪在碑文或器物的圖案上,經拍打使它們顯出形狀,然后用顏料把這些圖案文字涂摹下來,這一制作過程叫拓,朱拓就是用銀朱等紅色顏料拓下文字或圖案?!?/p>
葉老改為:
“將紙鋪在石碑或雕刻著文字圖案的器物上,經過輕輕拍打,使紙在碑或器物凹下的部分也凹下去,然后用蘸著墨汁的布團在全面輕輕按捺,凹下的部分碰不著墨,文字和圖案就毫不失真地留在紙上了:這一操作過程叫拓。朱拓,是不用墨汁而用紅色顏料拓的?!?/p>
兩相比較,葉老改寫的準確明白多了。葉老在注文后還有幾句附言:“作注遇到這樣的條目很麻煩,自以為說得全齊了,讀者看了未必就明白。我這樣改寫,自己并不滿意。請同志們再斟酌?!边@些話表現(xiàn)了葉老的謙遜,也是深知作注甘苦的經驗之談。葉老認為注釋應當詳盡,同時要注意避免多余的議論,讓讀者自己思索。如《祝福》中魯四老爺書房墻壁上有一只對聯(lián)“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注釋稿后半說:“這是反動理學家所崇奉的‘修養(yǎng)標準?!v理學的老監(jiān)生魯四老爺也以此來掩飾他的冷酷面目?!比~老說:“本注末了一句,我以為不說為好。不說而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可能體會得廣且深。說了,反而把讀者的思索限制住了。”這是很中肯的意見,可說是一條原則,不止適用于這里所談的一條注文。
時老在注釋稿已有的條目之外,還提出魯迅正文的某些地方,應當加注。如《祝?!分袑懴榱稚拔迥昵暗幕ò椎念^發(fā),即今已經全白”;葉老說:“以前一向未曾注意,現(xiàn)在看見‘即今,覺得很生,不知其來歷。恐怕讀者中會有與我同樣情形的。建議對這兩個字商討一下,并且作注。”又貼一小條說:“記得從前人家貼門聯(lián)有‘圣代即今多雨露的句子,不知是誰的詩句。文中用‘即今的,竟想不出?!庇秩纭抖鸭ぴ僬勏愀邸氛f到“查關”,魯迅所攜十箱書只有兩箱未動,“這兩個碩果,卻全是伏園的書箱”?!按T果”無注。葉老建議:“‘碩果恐必須注?,F(xiàn)在說‘豐碩的成果,而這里的‘碩果卻表‘僅存的意思,恐有些讀者不知?!币灿须m已作注而語義不全的,葉老指出應加補充,如《而已集·略談香港》中有“顏之推以為學鮮卑語,彈琵琶便可以生存的時代,早已過去了”的話,原注僅引《顏氏家訓》說明出處,別無其他解釋。葉老認為:“這一條注要說明當時學了鮮卑語與‘伏事公卿有什么關系。否則讀者雖然看了所引《家訓》的原文,還是不能懂得魯翁的意思?!比~老對照著注釋細讀正文,不僅提出補注意見,連正文偶然出現(xiàn)的錯字也一一辨認了出來。如《彷徨·在酒樓上》寫一個酒客的“擁腫的圓臉”,葉老指出:“‘擁字并非排錯,但確是錯字。請斟酌該如何處理?!庇帧抖鸭分小段簳x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篇說竹林名士“大抵是飲酒時衣服不穿,帽也不帶”;葉老說:“‘帶是‘戴之誤,要不要說一下?”象這些,說老實話,我以往看魯迅著作時,是一直沒有注意到的。
我細讀葉老的意見稿,除獲得語言文字上的許多教益以外,還另有一種收獲,即從葉老的一些提示加深了對魯迅原作的理解。魯迅作品中常出現(xiàn)江浙一帶的方言和習俗,這和作品的環(huán)境描寫、人物刻劃都是很有關系的,而讀者往往不注意,注釋稿也沒有點明。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模樣還周正”,葉老指出:“‘周正是方言,我們蘇州也有,蘇州紹興方言有很多共通的?!苷笾孪喈斢凇R整?!薄斗试怼分袑懰你憦呐圩拥拇蠼蠛竺娴目诖扒壅鄣膮R出手來”,葉老指出:“這個‘匯字是方言,紹興有,我們蘇州也有。我查《現(xiàn)代漢語字典》,沒有收這樣意義的‘匯字?!畢R的動作如何,我知道而說不清楚?!蓖袑憶]有人給討飯的“孝女”一個錢,四銘浩嘆“豈不是全無心肝”,薇園也沒有給錢,認為這是“對著和尚罵賊禿”;四銘叫他“不要多心”,說:“你自然在外,又作別論?!比~老對這兩句作了說明:“‘又作別論就是‘在外的意思。這樣的談話風格,我看了就仿佛遇見了比我老一輩的讀書人。現(xiàn)在年輕人看了,只會感覺說話可怪,不會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标P于舊時習俗的,如《孤獨者》中寫魏連殳的祖母入殮時,親族們哭拜之后,“沉靜了一瞬間,大家忽而擾動了,很有驚異和不滿的形勢。我也不由的突然覺到: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地發(fā)光。”這里作者沒有點明大家“驚異和不滿”的由來。葉老為我們解釋,在這種場合,“重孝的子孫必得跪在草薦上”;“吊客行禮的時候,喪家的主要承責人照例要哭,哭不出就假哭,這也算喪儀之一。因此,連殳當祖母入殮,大伙兒哭著的時候,竟然不哭,而且坐在草薦上,這太不合喪儀了,人家就覺得‘驚異和不滿了?!边@樣從禮俗上加以疏解,那幾句正文就前后貫通,意思顯豁了。這些地方,葉老都沒有建議加注,他只是將想到的隨手記下,供編注者參考;然而,這些話對了解魯迅作品的內容和藝術風格多么富有啟發(fā)!
葉老在《彷徨》注釋審閱意見的第一行記明:“(一九七六年)七月五日下午開始看”;末行記明:“七月十四日午后看完”,共花十天的時間。他提了一百六十多條意見,約七千字左右,共十六頁。
《而已集》自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七日開始,至十二月五日看完。葉老在附信中說:“因為曾患微恙,《而已集》的注釋看了將近一個月才完畢?!彼崃思s一百五十條意見,五千多字,共十二頁。
《野草》自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一日開始至十四日看完,所提意見約為一百三十條,三千六百字,共八頁。
面對著這樣繁多而詳盡的意見,我在舉例時很多條都想用上,不忍擱置,可惜限于篇幅,不能備述。不過僅從上文所舉的少數(shù)例子,也可看出葉老意見的精當和態(tài)度的謹嚴了。這一審閱工作,對于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來說,自然并非一件輕易事,其辛勞是可以想見的。但葉老欣然接受這一工作,“曾患微恙”,也不終止。后來由于魯迅著作注釋體例的改動,葉老的很多意見,在魯迅著作單行本和全集的注釋中沒有反映出來,少有人知道葉老曾為之付出了如許心力。雖然葉老雅不欲別人談他的事,但我認為他的這種工作精神值得學習,不應任其湮沒;現(xiàn)特草此小文,略作介紹。只是我的文字拙劣,不清楚、不適當?shù)牡胤剑欢ú簧?;葉老見之,我想也會剴切地一一給予指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