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佩琴
疔瘡是中醫(yī)外科病名,它是一種發(fā)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西醫(yī)一般將它歸屬于癤腫的范疇。其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所謂“膏梁之變,足生大丁?!边@個“丁”還廣泛包括一切嚴重的外證。療瘡的種類很多,華陀的《中藏經(jīng)》分青、赤、黃、白、黑五療。唐代《千金方》以形態(tài)分為十三疔。后來按部位、形態(tài)、穴位命名而分出的就更多,總共約有八、九十種?,F(xiàn)今一般把疔瘡歸為三類五種:
一、因葡萄球菌等化膿性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療瘡。按部位分有:“顏面疔瘡”和“手足療瘡”。如細菌侵入淋巴管引起急性淋巴管炎者則叫“紅絲疔”。
二百五、因接觸疫死的牛、馬、豬、羊,感染了炭疽桿菌而引起的疔瘡稱“疫療”。
三、破損的皮膚接觸污泥、糞便后,感染了厭氧菌而引起的氣性壞疽樣的療瘡列為“爛疔”。
因療瘡形狀小,初起癥狀不劇烈,患者往往容易忽視。如治療不及時,特別是面部療瘡處理不當,就有“走黃”危險。
如何知道生療瘡
疔瘡初期是在皮膚上有個粟米樣膿頭,或癢或麻,以后漸漸紅腫熱痛,頂突根深堅硬。一周左右疼痛加劇,膿頭破潰。如果是順癥,瘡頂高突,潰破后取出膿栓(疔根)即可腫消痛止而愈。
疔瘡與癤很相似,但療瘡是由瘡小、根深、質(zhì)堅、形狀象釘而得名;而癤則以瘡小、根淺、質(zhì)不堅為特征。若能對二者作出鑒別,就不難診斷疔瘡了。如一時難以分辨的話,對顏面部手足部的癤腫,也應當按疔瘡來護理。如果腫勢擴大,需及時請醫(yī)生治療。只要能治療及時,疔瘡雖險還是可以轉(zhuǎn)危為安的。
什么是疔瘡走黃
上了年紀的人也許對“疔瘡走黃”這個名詞還不陌生?!白摺笔巧㈤_的意思,“黃”表示向四周橫溢?!梆郫徸唿S”就是指療瘡的毒素向四周橫溢擴大的含義,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敗血癥”。由于細菌在血內(nèi)迅速傳播,除局部瘡面凹陷,四散漫腫外,還會引起全身病變。如高熱、畏寒、惡心、煩躁,或神志昏迷,嘔血咯血,發(fā)黃發(fā)斑等,這說明毒氣已向內(nèi)臟深入,情況嚴重,會威脅生命。
前些年我們曾治療過一位外地來滬青年。他上午在火車上發(fā)現(xiàn)自已左嘴角旁有一粟米狀紅色疹點,稍癢,不痛。因無其它不適,故搔抓破后來加重視。午飯時在餐車上吃雞又喝酒。到晚上,瘡瘍開始腫脹擴大,漫延到面頰、彝及眼瞼。瘡頂凹陷,色黑無膿。發(fā)高熱達40℃,神志恍惚,行動飄然,周身出現(xiàn)許多紅色斑疹點。診斷為“嘴角疔,疔瘡走黃”。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搶救,一周后才脫離危險。由此足見“療瘡走黃”的來勢迅猛及危險性大。那末,生了疔瘡又怎樣知道可能要“走黃”了呢?
三種危險征兆
由于疔瘡容易惡化,故歷代醫(yī)家都很重視。特別是顏面部療瘡,在中醫(y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而疔瘡屬陽毒,二陽相合,其火更炎。就象大熱天房里又加了只火爐一樣。故頭面部的疔瘡,癥狀較其它部位兇險。其中尤以鼻唇下周的疔瘡,如人中療、嘴角疔、迎香療、鼻疔等更危險。因面部具有豐富的血管網(wǎng),且和顱內(nèi)血管相連,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危險三角區(qū)”。處理不當可使細菌在血內(nèi)迅速生長繁殖引起敗血癥。生了疔瘡之后,中醫(yī)認為先辨吉兇是最要緊的,即所謂“順癥為吉,逆癥是兇”。一般認為,如出現(xiàn)以下三種情況就有“走黃”危險:
一、失去“護場”為兇。所謂“護場”,是指浸潤性腫塊的局限,凡瘡頂高突、四周紅腫,這是毒邪聚集未散,也是人體對局部毒氣侵襲有防御機能的表現(xiàn)。反之,瘡頂平陷、色黑、堅硬無膿、腫勢軟漫、迅速向周圍擴散,乃是已失“護場”,毒勢走散的表示。
二、膿不出為惡。疔瘡膿已成,毒氣應當隨膿液排泄出外,取出膿栓后才有痊愈的可能。如果局部麻木而不知痛,僅僅流血水或黃水而沒有膿液,這是正氣內(nèi)虛,不能引毒外泄,有走散內(nèi)攻的危險。
三、全身受毒為險。如果伴有寒戰(zhàn)、高熱、氣粗、煩躁、神志欠清、惡心嘔吐、皮膚有淤點,舌深紅,這是毒索引起全身性感染的危重癥象。
二件禁思的事情
生了疔瘡,特別是顏面部療瘡要嚴格遵守二忌:第一是不可妄加搔破、擠壓(尤其在早期)。因擠壓后可使護場破壞,細菌極易擴散,毒氣進入血液而引起疔瘡走黃(敗血癥),所以千萬不能把療瘡誤作為一般小癤來處理。第二是切忌葷腥發(fā)物(指雞、鴨、鵝,魚、肉、蟹、姜、辣、酒等)。祖國醫(yī)學認為經(jīng)常恣食醇酒、肥厚油膩食品的人容易生瘡。那已經(jīng)患了療瘡的人再去吃葷腥油膩,就會“火上澆油”。促使毒氣走散。
治療有效的方藥
中醫(yī)根據(jù)“瘡瘍原由火毒生”的原則,認為火熱毒邪是疔瘡發(fā)病的根源。所以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為主。臨床上我們常以“五味消毒飲”加減;即紫地丁15克、銀花12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5克,黃芩9克、草河車9克、生甘草8克,煎湯一日二次。以此方為基礎,再根據(jù)不同情況隨癥加減。
如果癥情較輕,可用瘡毒丸一日二粒;或外科蟾酥丸一日二次,每次五粒;或清熱消炎片一日二次,每次四片。也有一定效果。
除內(nèi)服外,還可用金黃膏、玉露膏、紅油膏摻八將散、二寶丹、生肌散等外敷,能起清熱消腫止痛去腐的作用。以上這些方法最好通過醫(yī)生來辨證施治更為妥當。如“走黃”等病情嚴重者則要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還當防病于宋然
治病不如防病。疔瘡多發(fā)于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保持室內(nèi)空氣通暢,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防止蟲咬。平時可多吃些綠豆湯,金銀花露等飲料。勤洗澡、勤換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增加皮膚對紐菌的抵抗力。生了皮膚病尤其是面、手部的小紅顆,要盡量少用指甲搔抓,避免抓破皮膚而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