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珂
從“第一印象”說起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種情形:幾個才到工廠的學徒工剛到車間上了半天班,人們就會有議論:“這小伙很精神,一舉一動都有板有眼的,也許是塊好材料?!薄斑@個姑娘落落大方,端莊持重,看上去是見過世面的?!薄澳莻€小伙子邋邋遢遢,也許連自己都管不好。”于是,僅僅半天,人們就靠這“第一印象”產(chǎn)生了或喜愛、或討厭、或敬佩的情感。
這種“第一印象”,不一定很準,卻往往有“幾分象”。這“幾分象”的認識是怎么得來的呢?是人們通過觀察那幾個徒工的“儀表”后得出的印象。
儀表,就是人的外表。一般說來,它包括人的儀容、姿態(tài)、舉止和風度。如果說,我們把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質、道德情操、文化修養(yǎng)作為內(nèi)在美的因素的話,那么儀容、姿態(tài)、舉止和風度就可以稱為外在的儀表美的因素。青年朋友,請不要小看“儀表美”,它不僅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使我們的青春更美好。
當你在鏡子跟前打量著自己經(jīng)過修飾的儀容及稱心合體的新式服裝時,你是不是感到精神上的一種欣慰?當周圍的人們對你瀟灑、文雅的舉止投來敬佩的目光時,你是否覺察到這也是一種美?是的,人們都有美的愛好和對美的追求。儀表美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說,講究儀表美是“虛偽”的一套,“只有內(nèi)心美才是真正的美”。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虛偽,是不真實、不實在,做假。一個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教師,應當有端莊持重的儀表,一個具有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售貨員,應當在舉止上對顧客彬彬有禮、熱情耐心……這種“講究”怎么是虛偽呢?那種接待客人或訪友時穿著污穢、衣服揉皺,見了長者也不請坐、也不讓茶的人,其內(nèi)心難道會是對他人很尊重嗎?美是形象的。美的生命在于它外形的顯現(xiàn),抽象的內(nèi)在本質只有借助外在的美的形象才能表現(xiàn)出來。正如青松的堅韌不拔,傲雪凌霜的內(nèi)在品格必然要表現(xiàn)在那枝干挺拔、綠郁蔥蔥的外在形象一樣,個人的儀表也好似一面鏡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的心靈之光映照出來。儀表美不僅是物質軀體的外殼,也反映人們的思想修養(yǎng)、精神風貌,反映社會文明的發(fā)展程度。內(nèi)心美和儀表美不是對立的而是不可分隔的,只有它們互為里表、相得益彰,才是完善的美。
自然美與修飾美
儀表美有自然的美和修飾的美之分。
四肢勻稱、五官端正、色澤鮮明是構成人體自然美的三個基本因素。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得好:“健康在人的心目中永遠不會失去它的價值”,“紅潤的臉色和飽滿的精神”,對任何人都“是有魅力的?!毕喾?,肌肉松弛,面色蒼白,佝僂駝背,弱不禁風,或者肥胖臃腫,或者枯瘦如柴,都是不美的。青年人正是長身體的黃金時期,渾身奔放著的青春的活力會增進膚色的紅潤,健壯的肌肉能賦予你線條的優(yōu)美。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就曾歌頌過:“世界上沒有比結實的肌肉和新鮮的皮膚更美麗的衣裳。”應當說,青春活力的美,健壯的美乃是青年人所“得天獨厚”的自然的美。這種自然美有先天的因素,也有靠后天鍛煉發(fā)展而得到的。如堅持體育鍛煉,特別是堅持做健美體操,啞鈴操等,經(jīng)過訓練使青年具有挺胸、收腹、梗頸、兩臂自然下垂的形體,不僅可以促進心肺器官發(fā)育,也能發(fā)展脊柱的曲線美。
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裳。又說人的漂亮“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可見一個人的修飾(主要指打扮、服裝、發(fā)型等)能豐富形象美或彌補某些缺陷。穿衣戴帽,除了保暖、護膚、遮羞外,還要美觀。一身整齊、合體、漂亮的服裝,一種大方、美麗的發(fā)型,不僅能使自己產(chǎn)生美感,能成為他人的審美對象,還是為反映生活和美化社會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然,我們所說的修飾美,并不是為打扮而打扮,只有掌握了修飾美的“修飾即人”的指導思想及“和諧統(tǒng)一”的美學原則,才能使美的修飾映照出青年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映照出我們社會、我們時代和民族的精神風貌。
“修飾即人”,是說修飾美能反映一個人的追求及情趣。人們可記得《小二黑結婚》里的“三仙姑”吧,她醉心于“老來俏”。可遺憾的是:“宮粉涂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象驢糞蛋上下上了霜?!边@樣的打扮如果說是跟她的年齡、身分不符的話,那么這和她這個人物的那種虛榮、輕浮和愚昧的人格倒是挺相稱的。美的修飾要考慮被修飾者的年齡、身分、職業(yè)等,教師、醫(yī)生就不宜打扮得冶艷,學生應當講究整潔。
“和諧統(tǒng)一”,是說修飾不能片面追求某一局部的奇特變化或面面俱到,而應注意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裝飾方法,否則會失去比例平衡,以至俗不可耐,弄美為丑。穿著色調(diào)就是一例。馬克思說過:“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如服裝的顏色對比,就要講究“和諧統(tǒng)一”的美學原理:膚色黑的人穿色澤較暗的衣裳會使膚色顯得白些,反之膚色較白的人穿白衣裳,會使膚色顯得黑。根據(jù)美學原理,一個人身上的顏色不宜過多,而要突出重點,如果好看的顏色配合得不和諧,也會有混濁繁雜的感覺。如有的女青年夏季頭戴黃色草帽,身穿藍色格子襯衫,下配黑色長筒裙,腳著紅色涼鞋,讓人看上去頭部象農(nóng)婦,上身象少婦,下身象老婦,腳部象女童,多樣而不統(tǒng)一,破壞了統(tǒng)一的美。
姿態(tài)舉止的行為美
如果說,修飾美是覆蓋在心靈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那么姿態(tài)舉止的行為美便是透過心靈輝映在外衣上的一集光束。一個人即使有了出眾的姿色,漂亮的衣著,但如果沒有與其相適應的行為美的表現(xiàn)方式,也不能算是完善的美,甚至還會破壞自己原有的美。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沒有動作、毫無表情的人跟一具漂亮的尸體會有多大的區(qū)別,也不能想象一個動作拙劣、表情呆板的人的內(nèi)心會蘊藏多少勃勃四溢的生機。難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相貌的美高于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敝袊说臍赓|素來較內(nèi)向、含蓄。因此我們指的姿態(tài)、舉止應是“秀雅合適”的行為美。
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情都是表現(xiàn)給人看的,因此姿態(tài)、舉止的表現(xiàn)方式首先應考慮到第三者,即是否有禮貌、是否對他人尊重。如有的人衣冠楚楚卻出言不遜,聽別人講話時漫不經(jīng)心,或隨意打斷對方的談話等等,這些行為都是不夠尊重他人、缺少文化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
一個人的姿態(tài)、舉止又和他的風度聯(lián)系著?!霸紫喽抢锬軗未保@是一種豁然達是的政治家風度;蘇東坡詠嘆的“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是孔明、周瑜一類善施妙計的謀士風度;同樣,一個青年人在公共場合敞胸露懷、歪戴帽子、嘴吹口哨,則給人“流里流氣”的印象,那種不修邊幅、穿著邋遢則可稱為意志消沉者的“風度”了。
一個人的姿態(tài)舉止不是單純?yōu)榱四撤N場合硬裝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訓練的結果。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的青年人在公共場所(如公共汽車、劇院里)翹著二郎腿、東倒西歪的就很不雅觀。革命老人徐特立同志就要求自己“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坐時如鐘鼎一般端正,站立時象松柏一般挺拔,行走要如疾風一般抖擻、快捷。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細微末節(jié)”也應注意,如有人沖著別人咳嗽、打噴嚏,與人談話時挖鼻孔、摳耳朵,不分對方年紀大小,見面就拍肩膀等等,都屬于應克服之列。
一個人的姿態(tài)舉止應當大方、得體、自然。過分了就顯得做作、虛假。要率直而不魯莽,活潑而不輕佻,在工作時緊張而不失措,休息時輕松而不懶散,交談時謙虛而不迂腐,和外賓接觸時有禮而不自卑等等。這都屬于日常生活修養(yǎng)的范圍,要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