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野
介紹《海倫·凱勒》
馬克·吐溫曾說過,十九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對海倫作這么高的評價,可能有人并不信服。但是當你了解了她的生平事跡,你就不能不承認馬克·吐溫的評價是有道理的。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聾盲女作家、教育家。她于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歲,經(jīng)歷了兩個世紀。她出生后十九個月便患了一場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變成又聾又瞎,同時嘴巴也發(fā)不出聲了??磥磉@么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么希望了??墒鞘澜缟弦舱嬗衅孥E,后來由于她的頑強不屈,刻苦奮斗和她的老師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當然還由于她有出眾的天賦(美國的電話發(fā)明家、語言研究專家亞·格·貝爾說:“我感到在這個孩子身上具有比我以前所見過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更為出眾的天賦。”),因此她從七歲開始受教育,經(jīng)過了幾年的努力,終于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她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yè)后到她逝世這六十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游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yè)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一九五九年聯(lián)合國發(fā)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去年在海倫·凱勒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北京盲文出版社出版了謝維嘉編譯的一本《海倫·凱勒》(定價0.25元)。這是一本九十多個頁碼的小冊子,文筆生動流暢,拿起來一口氣就可讀完。這本書寫海倫的幼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比較詳細、有趣,而寫她大學畢業(yè)后投身社會活動的六十多年卻過于簡略,使人有不足之感。
書中寫她的兒時生活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都有引人入勝的效果。但是讀者更關心的還是海倫的老師安妮究竟用什么法子去打開她的心扉,帶她走出黑暗,而與世界接觸。要想法讓她識字,這是突破難關的第一步。安妮教海倫認字的故事十分有趣。
一天上午,安妮教海倫寫“mug”(杯子)和“water”(水),無論怎么做手勢,海倫始終分不清這兩個字的意思。最后安妮把海倫領到水井旁,讓海倫的手放在水管口上,然后開始壓水。當一股清涼的水從海倫的手上流過時,安妮便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寫了“water”(水)。驀地,海倫呆住了。她全神貫注地感覺著安妮手指的動作,一遍、兩遍,突然她領悟到“water”(水)正是從自己手中流過的那種東西。安妮注意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奇表情正愈來愈明顯地浮現(xiàn)在海倫的臉上。果然,海倫馬上用手指寫了幾遍“water”(水),而后又指指地面。這是她第一次有意識地問字。安妮就在她手上拼出“ground”(地面)?!皠潄韯澣ァ钡膴W秘到底被她揭曉了。她終于明白了: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名稱。
“水”的力量沖開了海倫緊緊關閉著的心扉。具體事物的名詞比較容易教會,但要教會她懂得抽象的詞如“愛”“想”就困難得多。
一天海倫從花園里摘了幾朵新蕾初綻的紫羅蘭送給老師。安妮非常高興,就在她手上寫:“我愛海倫”。海倫不懂愛是什么,安妮便把她的小手捂在胸口上寫道:“這就是愛。愛就在這里邊。”可海倫還是不明白。
“這是愛嗎?”她皺皺鼻子,聞著幽香的紫羅蘭,把它高舉到安妮面前。
安妮拉起她的手擺了擺。
“是正溫暖地照著我們的太陽嗎?”安妮又搖了搖頭。海倫失望了。
過了兩天安妮教海倫穿珠子,兩個大的,三個小的,邊穿邊數(shù)。海倫老是穿錯,安妮便在她手上寫:“想想”,并用手指點了點她的額頭。聰明的海倫豁然醒悟,原來百思不解的“想”字,就表示自己頭腦中正在進行的事。這是海倫第一次對抽象的詞有了理解,從這里她又聯(lián)想到“愛”。
再來看看海倫是怎樣沖開啞巴的靜默這一關的。海倫十歲時,有位老師從挪威請假回國,她告訴海倫說在那個國度里也有個象她這樣又聾又瞎的小姑娘,她已經(jīng)學會了講話。海倫一聽到,這個消息高興極了。她馬上要求安妮答應教她學習用嘴說話。安妮把波士頓霍勒斯·曼聾人學校的教師薩拉·富勒小姐請來給她上發(fā)音課。在富勒說話時,海倫就用手去摸她的臉,探索她的口形和舌頭如何動作。然后自己模仿著做。經(jīng)過刻苦用心的練習,一小時后她竟能大體準確地發(fā)出A.I.M.P.S.T六個字母的音。每節(jié)課后,海倫和安妮一起練習,不斷練,反復練,數(shù)不清練過多少次,終于來到一天,她第一次說出安妮能聽懂的完整句子。
海倫十六歲時考進坎布里奇女校,她第一次同生理健全的學生一起上課。第一學年的課程有英語、德語、法語、拉丁語、英國史和數(shù)學。海倫在安妮的幫助下聽課,成績顯著。考試時七門課不僅全部及格,而且其中的英語和德語都考在八十五分以上。第二學年以數(shù)理為主,開設了代數(shù)、幾何、物理、天文、拉丁語和希臘語。其中幾何給海倫帶來的困難最大,課本沒有盲文的,圖形無法用凸點表示。聰明的老師安妮想法用細鐵絲制成各種幾何形體,讓海倫用手指“看”。
常人想象不出海倫的學習是何等艱苦。每天她都要比別的同學多花成倍的時間做作業(yè)。
二十歲那年海倫正式上大學學習。大學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海倫不能象別的同學那樣方便,有眼能看,有耳能聽。她聽不見,看不到。人家在寬闊的大道上行進,而她只能在荊棘叢生的小徑上跋涉。她在一篇作文中寫道:“一個人要求得真正的知識,就必須獨自爬上困難的山峰。既然沒有平坦的路途到達知識的頂峰,那么我就要用我自己的方法盤旋而上。我碰到了不可勝數(shù)的障礙,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堅強地爬起來,邁步上去。每前進一步,我的勇氣便增加一分;每爬得高一點,我的眼界就開闊一些。次次奮斗的結(jié)果都是一個勝利,而沿著這勝利連接起來的云梯,我就一定能達到那光輝的云端、碧天的深處——我希望的絕頂?!边@一段話很象馬克思的警句:“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倫二十四歲的那年,她以優(yōu)等成績通過大學畢業(yè)考試。
海倫大學畢業(yè)之后,投身于為聾盲人服務的事業(yè),她跑遍全國為聾盲人學校的籌建募集基金。同時她筆不停揮地從事寫作。還在大學時代她就寫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后她陸續(xù)寫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墻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師安妮·蘇利文·麥西》、《樂觀》、《海倫·凱勒在蘇格蘭》、《海倫·凱勒:她的社會主義年代》等十四部著作。
書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見三天》是海倫給《大西洋月刊》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我去年才讀到,讀了以后很受感動,找了一位青年同志翻譯成中文,由我校改了一次,投寄《散文》月刊,在去年十二期上也發(fā)表出來了。這篇抒情散文很能發(fā)人深思。想象那樣豐富,文筆那樣流暢,特別是她對生活那種熱愛、執(zhí)著的態(tài)度,誰能不被感動?文章結(jié)尾的一段話句句扣人心弦,她說:“我,一個盲人,向你們有視力的人作一個提示,給那些愿意使用眼睛的人提一個忠告:想到你明天有可能變成瞎子,你就會好好使用你的眼睛。這樣的辦法也可使用于別的官能?!屆恳环N官能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為世界通過大自然提供的各種接觸的途徑向你展示的多種多樣的歡樂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不過在所有的官能中,我相信視力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
海倫的一生經(jīng)歷豐富,除了見于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別人研究她的著作數(shù)以百計。去年美國出版了著名的傳記作家約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頁的巨著《海倫和老師》,材料最豐富,圖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師與學生寫在一本書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當海倫的老師達五十年之久,和海倫結(jié)成不解之緣,贏得了“海倫的另一半”的美名。馬克·吐溫稱贊這師徒二人“組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海倫自己也說:“要是沒有老師,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p>
海倫的著作在我國介紹很少,解放前只有商務印書館出過《盲聾女子克勒氏自傳》(即《我的生活故事》)。我以為海倫的作品應當多介紹一些給中國讀者。這個人的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的那種驚人的毅力不僅對五官有殘疾的人有鼓舞的作用,就是對我們所有的人也有教育意義。
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