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寧
古往今來,“愛情”這個瑰麗的字眼,使多少小伙子為之心醉,又扣動了多少姑娘的心弦……人們說,“言為心聲,愛為心動?!睈矍檫@種心理活動,早已引起許多心理學家的注意。這門獨特的心理學,不僅僅屬于情感心理學或青年心理學,還有著社會心理學、甚至藝術心理學等因素。
“一見鐘情”的心理因素
“甜蜜的愛情從哪里來?是從那眼睛里到心懷?!敝挠∧崦窀琛栋褘寢尅芬栽姷恼Z言點破了愛情的起點——眼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可以說很大程度是從眼睛的視覺開始的。青年人看到對方的面貌,經過對他(她)的美好品質的認識,就會產生希望接近、并深入了解他(她)的愿望,這種心理活動的過程,有人用一個詞概括起來,就是“一見鐘情”。
一見鐘情首先反映在年輕人對于外貌美的敏感。實際上,男女青年在尋找愛人的時候,總是希望對方外貌符合自己的理想,這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愛美心理的反映。這種外貌的形式美,往往就是青年男女結識、相愛的媒介之一。因此,對于外貌的合理追求是不應受指責的。問題在于,在追求外貌美之后,應該有內在美與外貌美的統(tǒng)一。比如,對方的衣著、談吐、舉止、行動等等,都能反映其內涵的情操。卓文君愛上司馬相如,就是在一見之中,看到了他外表的瀟灑、斯文,聽到了他彈奏樂曲的高雅、動人,再加上平日讀過他才氣橫溢的詞章,才定下以身相許的決心。這樣的“一見鐘情”看來是很偶然的現象,其實是偶然寓于必然。誠然,人們在一見之中,往往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因此,年輕人在“一見”之后,還應該冷靜下來,通過談心、側旁了解等等,充分觀察對方,那樣的“鐘情”就會比較完整了。
內在美與外貌美
那么,外貌美在愛情的天平上應該占多大的比重呢?我們認為,外貌美決不應該成為愛情的先決條件。因為外貌美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而愛情卻是終生的事情。此外,外貌美也決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各人的審美觀不同,也由于種種客觀條件、人的心境特別是感情的影響,對于外貌會有各種各樣美的標準。比如,你認為漂亮的,別人卻認為不美;你認為不美的人,別人卻認為是美人。這種奇怪的現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各花入各眼”。在外貌美上著眼,會產生朝三暮四、見一個愛一個的情況,結果是要么一個人也不會愛上你,要么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只能遺恨終生。
因此,在愛情生活中,內在美應該是更重要的。
在電視劇《光明的天使》里,外貌美而內心卑鄙的女演員羅娜,跟外表平凡、內心美麗的女醫(yī)生朱云,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當鋼琴家劉弦雙目復明進入歌舞團后,羅娜拼命追求劉弦;而劉弦再度失明后,羅娜就立即拋棄了劉弦,這時觀眾都看到她的面目是那樣庸俗可卑。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朱云,當劉弦由于“四人幫”的迫害而雙目失明時,她冒著風險上門為劉弦治好了眼疾。然后,她默默地忍受了劉弦的冷落,直到劉弦再度失明時,朱云又回到了他的身邊,為劉弦再次醫(yī)好了眼睛。這時,劉弦和觀眾都會發(fā)現,朱云奇跡般地從內心深處煥發(fā)出驚人的美麗,這美麗竟使她的外貌增添了光彩!
這現象奇怪嗎?其實并不奇怪。這是由于每個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他(她)的面貌、身材、體態(tài),總會有一些美的地方,而內在美還會由于人的心理活動反映到外表來,因而,在戀人眼中,他(她)就會顯得格外美麗。常言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
愛情的本質
愛情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它依屬于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封建社會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愛情可談,這樣就產生了許多如梁山伯和祝英臺、賈寶玉和林黛玉式的愛情悲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愛情要求自由化,這樣就產生了“杯水主義”、“戀愛至上”、“多角戀愛”等等畸形的愛情形態(tài)。在當前資本主義高度發(fā)達的西方,還出現了所謂“愛情解放”的人欲橫流的腐朽墮落的“愛情形態(tài)”。這些都造成了無數的愛情悲劇以至情殺案件,應為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青年所鄙棄。性欲雖是人類的生理本能,但愛情決不僅僅是性欲,而應該是兩性共同追求社會和個人幸福的一種方式。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我們的法律保障了兩性正當的追求,戀愛本身也不再受經濟關系和物質的限制(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還存在資本主義以至封建主義殘余觀念的限制),男女青年有理由自己去爭取真正純潔的愛情,決不能草率行事——這是有望于今日男女青年的。
戀愛與自知之明
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優(yōu)點和外貌,而過低估計自己的缺點,以至在尋求愛人時,高不成低不就,蹉跎歲月;特別是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女同志,直到三十而立之年,仍然不能找到理想中的愛人,結果引起性格的孤僻或自暴自棄,影響了中年以后的幸福。因此,在戀愛時,每個青年都應該有自知之明,在相對的范圍內尋找自己合適的對象,決不能毫不考慮自己的條件跟對方是否相稱,盲目地去追求最美、“最合適”的配偶。
在選擇愛人時,有些入迷信于雙方“氣質”的配合,那也是不盡恰當的。我們知道,人類的“氣質”有多血質(活潑好動、但浮躁)、粘液質(較鎮(zhèn)靜、有自制力,難改變自己觀點)、膽汁質(動作較遲緩,但有力、持久)、憂郁質(屬于弱型,膽小怕事,孤僻不合群,但情感深沉而不易變),再加上環(huán)境和知識水平的影響,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不同性格。有人認為,由不同氣質互相補充的愛情才是鞏固的;有的人卻認為雙方應該有相同的氣質,才能情投意合。這樣的爭論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各種氣質不過是大致的分類。有的戀人盡管氣質大致相同,但特點卻可能有所差別;有的戀人也可能氣質迥然相異,但卻可以找到在愛好、理想等方面的共同點。愛情就是在戀人間既有共同點的吸引,只有相異點的補充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
情操、道德和愛情
英國的策動心理學家墨獨孤(1871-1938)是第一個把心理學稱為“行為科學”的心理學家。無論他在心理學其他研究中有什么建樹或錯誤,但他把“情操”這個概念引入心理學,應該說是一大功績。他認為,本能傾向聯合形成“情操”,比如,對于戀人的始終如一、愛護和保護等等,綜合起來就是對于愛情的情操。
愛情,受心理支配,而心理又受道德和情操的制約。人們在愛情生活中的表現,也正反映了他們的道德和情操。現在有少數女青年把自己的外貌作為向男方索價的籌碼,把“愛情”作為金錢的交換物,她們言必稱多少只腳的家具,把自己跟貨物等同起來,實際上就是倒退到把自己標價出售的資產階級“愛情”把戲里去了。同時,這也給予一些壞人以可乘之機:利用金錢卑劣地騙取、玩弄女性。作為男青年應該尊重女方的感情,決不應該以金錢、物質為誘餌去換取廉價的“愛情”。要知道,那樣的“愛情”是決不會鞏固的。更不能在婚前占有對方的身體,以要挾對方結婚。
事實上,只有具備崇高情操和道德的愛情,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
(下轉第43頁)
(上接第41頁)因為,愛情并不總是月下的漫步、花間的悄語;她往往會遇到狂風暴雨的襲擊、雷鳴電閃的考驗,即使在和平的日子里,也會有個人的意外不幸的隱伏。有崇高情操的真正愛情卻能沖破這一切災難和不幸。革命先烈陳鐵軍和周文雍以共同的革命理想為基礎,建立了純真的愛情,他們在刑場上舉行了婚禮,對革命事業(yè)的堅強信念、崇高的情操和愛情的無比力量,使他們面對死亡而毫不恐懼。列寧夫人與列寧的愛情更是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基礎上建立的,他們在流放地的艱苦環(huán)境中結合起來,肩并著肩共同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有著崇高情操的真正愛情,就是這樣給予人們以巨大力量的。
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們,讓我們向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學習,讓愛情之花開放得更鮮艷吧!
(摘自1981年第1期《科學之春》)
(題圖:范玉魁、插圖:盧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