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慶
《救救她》劇本發(fā)表和上演以后,我收到了一些青年讀者和觀眾的來信。除了表示對這個戲的創(chuàng)作贊助外,還希望我介紹一下這個戲的主題的形成,并提出了幾個問題。為此,我想求得《中國青年》一點點篇幅,簡單地談幾句,做為一封回信,以就教于讀者和觀眾。
為了寫這個戲,我去公安部門生活了七個月。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掌握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可這個戲怎么寫,提煉個什么主題,曾長時間處于苦苦思索之中。有一次,收容所的管教員告訴我,有個老教師來探望他的學生。聞訊后,我跑到了接待室。在接待室里,我看到那個學生在聽老師講話時,歪著個腦袋,眼睛溜著窗外,似聽非聽,滿不在乎。當老師講到“……你要好好接受教育,出去以后,你還是二班的學生,我還是你的班主任”時,學生“哇”地哭了起來,哭得是那么動心??粗@一情景,我想,還不能說他們是“出窯的磚—一定型了”。
當這個學生離開了接待室后,老師望著學生的背影哭了,哭得是那么痛心。我也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我問:“你對他怎么這樣有感情?”老師回答說:“因為他是我的學生,學生違法了,意味著老師什么呢?”寥寥數(shù)語,使我得到了啟發(fā)。是啊,這些孩子不都是我們的子女、我們的弟弟妹妹、我們的青年、我們的未來嗎?就這樣,確定了劇本的主題。在孩子們最需要陽光雨露的成長時期,遇上了十年動亂,他們的信念被泯滅,落得今天這個樣子,這不使人痛心嗎?對造成這種狀況的罪惡淵源,我們能不切齒痛恨嗎?當然,對于他們的犯罪活動要依法懲處,對于嚴重破壞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特別是流氓頭子和教唆犯,必須狠狠打擊。但是,單單這樣還不夠。對于失足青年,還應該滿懷熱情地象救火救災似地去搶救他們,教育他們(依法懲處自然也是搶救和教育的組成部分),去變破壞者為建設者。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為了揭示這樣一個主題,我就結(jié)構(gòu)了一個純潔、聰慧、正直的女青年李曉霞怎樣走上失足墮落的道路,又是怎樣在老師等的關(guān)懷、教育、幫助下得到新生的故事情節(jié)??捎捎谀芰λ?,就主題的提煉到它的體現(xiàn),肯定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有些同志來信問我:在《救救她》這個戲的創(chuàng)作中,加上李曉霞與徐志偉這條愛情線的意圖是什么?它對體現(xiàn)主題的作用是什么?在劇本的結(jié)構(gòu)中,把愛情做為一條副線來寫,是想把它做為挽救李曉霞的一方面力量。它代表著同學、朋友、情人。徐志偉的做法是與冷漠、歧視相對立的。四場,管教所院外的琴聲、接待室里的鼓勵;五場,送來了英漢詞典和錄音機,還有一堂“音樂欣賞課”;六場,拉著她到醫(yī)院看方老師。這對李曉霞的轉(zhuǎn)變,起了很大作用。雖說在七場中,當李曉霞把失身的真情告訴了他,他痛苦地出去了。因為他是個活人,是個具有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青年人,他經(jīng)不住這種事情的打擊,離開了李曉霞。也正因為他是個青年人,認識問題快,經(jīng)過一段痛苦的思索,他又帶著正確的答案回到了李曉霞身邊。
徐志偉這個人物對李曉霞的轉(zhuǎn)變是起著重要作用的。李曉霞改正了錯誤,可還會不會有人來愛她?她還有沒有愛別人的資格?如果就因一失足,便永遠喪失了愛情,那她還沒有從恥辱柱上被解救下來。我讓徐志偉愛她,是想讓她跟我們每個年輕人一樣,享有學習、工作和戀愛的同等權(quán)利。應該怎樣對待違法犯罪的青少年,是這個戲提出的問題。安排李曉霞與徐志偉這條愛情線,是幫助回答這個問題。意圖是這樣的,不知能否體現(xiàn)出來。
《救救她》上演不久,有個同志告訴我這樣一件事:有個青年愛上了一個有過劣跡的姑娘。他的家長堅決反對,并找來親友幫助做工作。這個青年看了三遍《救救她》,又買了戲票給家長和親友。親友看了戲后,反過來幫助青年做打通家長的思想工作。聽到這個故事后,我為《救救她》演出后產(chǎn)生的一點點社會效果,感到一點欣慰。
有個同志來信提到,他看了一個劇院的演出,結(jié)尾和劇本不一樣,是李曉霞最終也沒有被錄取,以悲劇結(jié)局。問我認為怎么樣?!毒染人繁恍值芪乃噲F體搬上舞臺,或移植成妹妹劇種,在排練演出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肯定對這個戲的加工提高做了很多工作。我將力爭把這個戲改得好一些,但我不想把它改成悲劇結(jié)局。
戲剛剛上演,我就聽到過這種意見,甚至更尖銳:
讓李曉霞聽到因有劣跡不錄取她,受到刺激精神失常;或者讓她在絕望中失去生活的勇氣而自殺,讓觀眾帶著思索走出劇場。這種意見也許有它的道理。不過,我覺得《救救她》要揭示的主題,應該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統(tǒng)一的。本想寫個戲,對青少年教育問題起點積極的作用。李曉霞學好了,而結(jié)果卻變成了悲劇人物,這若是有劣跡的孩子看了,會怎么想呢?促使他們破罐破摔,那是做為作者的我在犯罪。人被教育瘋了,教育死了,誰還敢來接受你的教育?又有誰還肯再象方老師那樣去教育別人呢?
經(jīng)過了一場浩動,我們的人民有相當一部分至今還有些消沉。對于他們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經(jīng)有點信心不足了,對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尤其是這樣。做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去鼓氣。勞改局的一個同志對我講,管教所的孩子們看完了《救救她》,為了期滿后能很好地工作,掀起了學文化、學技術(shù)的熱潮。有個街道居民委員會主任,幫教過一個有劣跡的孩子,后因這個孩子的反復,她失去信心,一度放棄了幫教工作,看了《救救她》,她又恢復了信心。所以我要堅持讓李曉霞上大學,不讓她走上悲劇的毀滅。反映生活、評價生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讓李曉霞走上悲劇的毀滅是一種,我喜歡給人以信心和希望這一種。有人愿意提出問題,讓人們?nèi)ニ妓?。我愿意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還有的同志問:李曉霞被錄取上大學,現(xiàn)實生活中是真有這樣的實例做依據(jù),還是出于作者的理想,安排了這樣一個光明的尾巴?可以說是帶有理想,也可以說它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我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因有過劣跡,被拘留過。經(jīng)教育他改正了。報考中等專業(yè)學校時,他的成績進了錄取線,但以政審不合格被拒之校門之外。由于苦悶,他又開始了流浪生活,結(jié)果第二次進了“公安局的門”。我們工作中的失誤,是他重新違法的主要原因。我為這件事不平,但又無法介入招生工作,于是想以文藝形式參與現(xiàn)實生活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你不收他,我收她,我在舞臺上錄取李曉霞上大學。演出時,不少觀眾為李曉霞被大學錄取鼓起掌來。假如,以前在招工招生工作中,曾對李曉霞這樣的青年抱冷漠、歧視態(tài)度的同志也在觀眾席里,那他也應受到觸動吧。
現(xiàn)實生活中,犯過錯誤的“小將”,已經(jīng)被錄取上了大學,一些有過劣跡的青年轉(zhuǎn)變后也進了工廠。所以,還不能說錄取李曉霞上大學,是硬加上光明的尾巴。能否說是光明的開始?應該看到這個開始,必須看到這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