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咸榮
近一個時期,無政府主義成了熱門貨,不少人都在評論它,批判它。報刊雜志也發(fā)表了不少文章,有評論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在歐洲的產(chǎn)生和傳播的,也有介紹無政府主義傳入中國后產(chǎn)生的影響,更有針對目前社會上極少數(shù)人中的無政府思潮加以揭露批判的。無疑,這是好現(xiàn)象,應當肯定。它說明廣大群眾經(jīng)過文化大革命,對無政府主義已深惡痛絕,迫切希望安定團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評論和批判中,有些說法不一,甚至根本對立,使人不明是非,難以適從。僅舉兩例:
第一,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想,自輸入中國以后,是否起過積極作用。有些文章指出:“辛亥革命前,無政府主義在政治上反對清朝政府,在文化思想上反對封建主義文化和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曾起過一些積極作用?!薄拔逅倪\動前,由于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無政府主義曾起過一些反封建的進步作用。很多無政府主義者曾參加了辛亥革命,從主張個人絕對自由出發(fā),無政府主義者也曾激烈地反對過封建的家族和婚姻制度?!钡械奈恼聞t認為,“打著‘無政府革命的旗幟,販賣假共產(chǎn)主義的理論,反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前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根本出發(fā)點和目的?!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反動?!边@些人(指最先把無政府主義販賣過來的人)“并不是小資產(chǎn)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而是幾個買辦官僚和封建政客”。“他們引進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顯然,這兩種論調(diào)是不一致的。作者對自己的論點也盡管作過一些分析說明,但缺乏充分的事實根據(jù),有的則以個別事例來說明一般。比如有一篇文章為說明最先把無政府主義販賣過來的人,是買辦官僚和封建政客。舉了張靜江是“上海張園主人之子”;“劉師培原是一個典型的士大夫”;“李石曾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吳稚暉更是一個到處鉆營的無恥政客”。這里,作者為什么不提張繼、劉師復?張繼1906年就根據(jù)幸德秋水的日譯本編譯出版了《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1907年和劉光漢在東京組織無政府主義團體“社會主義講習會”,創(chuàng)辦《天義報》。劉師復組織《晦鳴學舍》,“是為中國內(nèi)地傳播無政府主義之第一團體”。這兩人是中國無政府主義最早的傳播者。此外,章炳麟最早也信仰和傳播過無政府主義。他們的家庭出身,大都是官僚士紳。然而,辛亥革命前的中國知識分子有幾個是出身工人、農(nóng)民家庭的?家庭出身是判斷一個人屬于買辦官僚和封建政客的主要依據(jù)嗎?
第二,無政府主義是鼓吹極端民主還是反對一切民主。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的文章說,“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否定權威,反對服從”。他們鼓吹極端民主,絕對自由,不懂得民主與專政,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有的文章針對這種說法,明確指出,“無政府主義反對一切國家、一切專政、一切權威、也反對一切民主?!薄八奶攸c是反對民主、破壞民主的”。作者盡管引證了歐洲早期無政府主義者施蒂納、巴枯寧的言論,但是,沒有把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前后歐洲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和當前我國無政府思潮的某些表現(xiàn)或個別人的言論,加以區(qū)別;特別是把社會上某些人的錯誤言論不恰當?shù)貧w結為無政府主義的觀點。就歐洲無政府主義來說,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早期代表人物有葛德文、施蒂納和蒲魯東。然而,第一次使用“無政府狀態(tài)”一詞,并給這個詞下了定義的是蒲魯東。它是由希臘文Anarchia(無領導、無政權)演變而來。后來,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等又進一步發(fā)展了無政府主義思想。因而,其流派多種,有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基督教的無政府主義,集產(chǎn)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無政府主義。他們的主張、觀點雖基本一致,但也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一個人的思想也是前后矛盾的,說法也是前后不一致的。比如蒲魯東,他從破產(chǎn)的小生產(chǎn)者立場出發(fā),捍衛(wèi)小私有制,提出人類在權利方面是生而平等的,人人享有自己勞力的產(chǎn)品、民主自由的權利。可是在1861年他在一封信中又寫道:“你會相信一個走在時代前面的人能夠做到既正確而又受人歡喜嗎?請你弄清楚,我的朋友,世界上最落后的東西,每個國家最開倒車的因素就是群眾——也就是你所謂的民主。”前后自相矛盾。在我看來,這其實并不奇怪,因為無政府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有嚴密的科學體系。
由此,使我想到兩個問題:一、學術、理論和政治的關系。這個問題,在批判林彪“四人幫”、撥亂反正中,已有不少同志著文闡明。大家知道,學術、理論不能脫離政治,也應當結合現(xiàn)實斗爭;但是,學術、理論決不能圍著政治轉(zhuǎn),為迎合現(xiàn)實斗爭的需要而取舍,甚至為了適應政治氣候,不惜改變問題的本來面貌。如,為了批判當前社會上極少數(shù)人中間存在著的無政府思潮,對歷史上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無政府主義不加分析,一概斥之為反動思潮。有的牽強附會,以古非今;有的生搬硬套,用十九世紀歐洲的無政府主義來套今日社會上的無政府思潮。這總不能說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黨性原則吧!
二、提倡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學術和理論。粉碎“四人幫”已將近四年,那種只準解釋、注解,不準研究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然而,在學術、理論領域進行創(chuàng)造性研究的氣氛還很不夠。例如,對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就值得好好研究。為什么它較任何其他主義之輸入中國為早,而且傳播較廣,影響較大,不僅一些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信奉過它,甚至連某些共產(chǎn)主義者都信仰過它?又為什么雖經(jīng)多次批判(象大家熟知的五四時期的批判,建國以后一九五七年的批判等等),至今還有影響?至于從理論上探討,無政府主義的問題則更多。象無政府主義是否一概主張暴力、暗殺?無政府主義是極端個人主義,但它的“互助論”又作何解釋?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對立的,但它產(chǎn)生時在思想體系上是否有些聯(lián)系?諸如此類,應當有所分析研究。特別是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想,流傳至今,前后一個多世紀,有什么發(fā)展變化?無政府主義如同一切事物,不是僵化不變的。它的基本原則、主要觀點可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它的某些觀點或表現(xiàn)形式,肯定是變化發(fā)展的。這就要進行研究,加以科學的說明。這樣進行的批判是科學的批判。這種科學的批判才有說服力。難道不覺得現(xiàn)在這種批判還太少嗎?難道不應該要求學術、理論工作者多寫些有分析、有說服力的文章嗎?
陳漢楚
三個“和尚”……大家沒水喝
漫畫
丁聰
怎樣看待犯罪、偵探、驚險小說
驚險小說是個總稱,包括偵探小說、間諜小說和以情節(jié)驚險為特點的各種犯罪小說、政治小說和國際陰謀小說。驚險小說起源于偵探小說,由于一般偵探小說都寫謀殺,因此有人把圣經(jīng)、希臘悲劇家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泛蜕勘葋喌摹豆啡R特》說成是偵探小說的先驅(qū),但這種說法是一些偵探小說愛好者挖空心思想出來的,在文藝評論上顯然站不住腳。偵探小說公認的鼻祖是美國頹廢詩人和小說家愛倫·坡。愛倫·坡主張“純藝術”,從美學觀點出發(fā)探索寫短篇小說的新手法,一生共寫了近七十篇短篇小說,其中只有五篇是偵探小說,但它們對后世起了非常大的影響,被廣泛模仿,成了寫偵探小說的五種模式。愛倫·坡在第一篇偵探小說《毛格街謀殺案》中塑造了業(yè)余偵探杜平的形象,這個形象后來又在他的另外兩篇偵探小說中繼續(xù)出現(xiàn),這個手法被柯南道爾模仿,寫了以業(yè)余偵探福爾摩斯為主人公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說。愛倫·坡在《毛格街謀殺案》中還創(chuàng)立了這樣的手法: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業(yè)余偵探具有超人的智力,擅長邏輯推理,他的事跡由一個欽佩他、但能力比他低的朋友講述出來,這一手法也為柯南道爾所模仿,成了后世寫偵探小說常用的章法。從這里可以看出,偵探小說作為文學的一種樣式或體裁,從一開始就有個致命的弱點:它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常常彼此模仿。從柯南道爾的第一個福爾摩斯探案《血字的研究》發(fā)表后到今天近一百年中,模仿作品出現(xiàn)了不知多少,其中某些甚至被認為高出于福爾摩斯探案之上,例如1974年的暢銷小說尼古拉斯·梅耶(Ni-cholasMeyer)的《解決百分之七》。正由于這類偵探小說以情節(jié)為主,有固定的模式和格局,不少偵探小說家便都多產(chǎn),如曾提名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的比利時籍法國作家喬治·西默農(nóng)(Georges Sime-non),一生創(chuàng)作了近四百部小說,其中有一百部以探長梅格雷為主人公。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也寫了長、短篇小說近七十篇。另一著名美國偵探小說家歐爾·斯丹萊·伽德納(Erle Stanley Gard-ner)寫了約一百五十部長篇小說和無數(shù)短篇小說,他原是律師,成名后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雇了一批秘書輪流替他記錄整理,一年至少創(chuàng)作一百萬字。伽德納塑造了律師偵探潘利·梅森的形象,在小說中創(chuàng)立一套公式:主人公梅森與警察和司法當局發(fā)生沖突,梅森幾乎被開除出律師界,但在最后一次出庭辯護時,梅森總能提出新的證據(jù)和法律論據(jù),使當事人獲勝。正因為偵探小說有這種公式化傾向,一般評論家都把它與嚴肅文學區(qū)別開來,在文學史上不給什么地位。
英美偵探小說發(fā)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主要分兩個階段和兩種派別。從福爾摩斯探案出現(xiàn)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稱為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作家的主要模式是作案人機警聰明,罪案初看上去仿佛毫無破綻,但破案的偵探智勝一籌,能觀察到被一般人忽視的線索,通過縝密的邏輯推理,最后破“謎”,揭曉答案。用這種推理方法寫作的偵探小說,稱作“黃金時代派”。三十年代后,在美國出現(xiàn)了以達希爾·哈梅特(Da-shiell Hammett)和雷蒙德·昌德勒(Raymond Chandler)為代表的“硬漢派”偵探小說,這派作家改變了偵探的傳統(tǒng)形象(醫(yī)生、學者、牧師、律師、甚至女人,主要用腦而不用手),代之以西部牛仔式英雄。硬漢派偵探小說里的主人公都身佩手槍,出入黑社會,與盜匪、流氓、妓女廝混,以自身的冒險經(jīng)歷來代替邏輯分析和推理。阿根廷作家霍爾赫·路易斯·包爾海斯在《美國文學入門》(1971)中論及偵探小說時說:“在哈梅特之前,偵探小說是抽象和理性的。哈梅特使我們熟悉了犯罪世界和公安工作的真實情況。他小說中的偵探和他們追捕的壞人同樣強暴,作品中的氣氛是不愉快的?!?/p>
硬漢派偵探小說使偵探小說的創(chuàng)作從浪漫主義轉(zhuǎn)向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關鍵也不在于破案解謎,而在于描繪偵探本人的冒險行動以及通過他的經(jīng)歷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小說往往由一系列冒險事跡推進到重大冒險事跡,作為高潮。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更加細致真實,背景也由上層社會的客廳、別墅轉(zhuǎn)到下層社會和貧民窟,人物更加個性化,語言更加洗煉生動。小說有時含有對社會的批判因素,例如在昌德勒的小說里,警察往往比盜匪更壞,作者的同情甚至在罪犯一邊。偵探出生入死往往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申張正義。
也有一些偵探小說結合兩派的特點,自成一格,這類作家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瑞克斯·斯多特(RexStout)。
硬漢派偵探小說中往往宣揚暴力,這派偵探有句名言:“要做漢堡包,就得絞肉?!毙≌f里的主人公還常常與下層社會里的婦女勾搭。后來的間諜、犯罪小說發(fā)展了這些傾向,使許多驚險小說成了宣揚暴力和色情的庸俗作品。
西方偵探小說發(fā)展至今,出現(xiàn)過無數(shù)作家和作品,但真正優(yōu)秀的并不多,而且大都是在黃金時代進行創(chuàng)作和初露頭角的。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在七十年代發(fā)行過紀念郵票,紀念十二個優(yōu)秀偵探小說家所創(chuàng)造的有生命力的偵探形象,這些形象是:杜平(作者美國愛倫·坡)、福爾摩斯(作者英國柯南道爾)、布朗神父(作者英國吉爾伯特·契斯特頓)、艾勒里·奎恩(作者美國弗萊德里克·戴奈和曼弗萊德·B·李,合用筆名艾勒里·奎恩)、居埃爾·保洛(作者英國阿加莎·克里斯蒂)、威姆西勛爵(作者英國道洛西·賽耶斯)、山姆·斯彼德(作者美國達希爾·哈梅特)、菲利普·馬洛(作者美國雷蒙德·昌德勒)、查利·張(作者美國歐爾·戴·別格斯)、尼羅·沃爾夫(作者美國瑞克斯·斯多特)、潘利·梅森(作者美國歐爾·斯丹萊·伽德納)、朱爾·梅格雷(作者法國喬治·西默農(nóng))。
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與偵探小說有密切聯(lián)系的是間諜小說。間諜小說雖有它自己發(fā)展的歷史,一些寫嚴肅文學的作家如約瑟夫·康拉德、索默塞特·毛姆、格拉罕姆·格林等也都在較早時候?qū)戇^間諜小說,但間諜小說真正流行、引起廣大讀者注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德國的第五縱隊在戰(zhàn)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引起世界輿論的注意。從五十年代開始,在英國海軍情報處擔任過高級職務的伊恩·弗萊敏(Ian Fle-ming)在十年中寫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小說集,塑造了受過嚴格間諜訓練的超人式英雄、代號007的英國間諜詹姆斯·邦德的形象,在西方風靡一時。弗萊敏熟悉間諜世界,細節(jié)描寫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能賦予最荒誕的故事以真實感,引人入勝。但他的小說基本上繼承硬漢派偵探小說傳統(tǒng),過分地宣揚暴力與色情,有很大的消極作用。
弗萊敏的“詹姆斯·邦德小說”在西方招來一大群模仿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主要間諜(后來還主持過水門事件的盜竊活動)霍華德·亨特,他以大衛(wèi)·圣約翰(David St. John)的筆名,寫了九部間諜小說,塑造了美國式詹姆斯·邦德—彼得·華德的形象,在模仿中只有一點創(chuàng)新:間諜使用了科學幻想小說中的武器(如激光手槍)和運載工具(來去自如、瞬息萬里的宇宙飛船)。
到了六十年代,出現(xiàn)了另一派別的間諜小說,代表者是英國作家勒卡雷(JohnLeCarré)和戴頓(Len Deighton)。勒卡雷原名大衛(wèi)·康威爾(David Cornwell),上過牛津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英國情報機構工作過,1963年出版了《從寒冷處進來的間諜》(又名:《柏林諜影》),引起評論界和讀書界的注意,被認為是間諜小說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他的小說用比較客觀的筆法刻劃間諜形象和間諜活動,用一種悲觀的、冷嘲熱諷的態(tài)度描繪社會生活,在他看來,間諜世界乃是大千世界的縮影,只是更加腐朽、更加墮落而已。他筆下的間諜已不是富于浪漫色彩的惡棍與好漢,而是血肉豐滿、有優(yōu)點也有弱點的普通人。西方不少評論家指出,勒卡雷的后期小說如《鍋匠、裁縫、軍人、間諜》(1974)和《一個可尊敬的小學生》(又名《香港諜影》,1977),已經(jīng)打破間諜小說與嚴肅文學之間的界限,使間諜小說成為寫間諜題材的真正文學作品。戴頓的早期作品近似勒卡雷,但從1964年出版代表作《柏林的葬禮》以后,他的創(chuàng)作開始走下坡路,滑進了固定的模式。
七十年代的間諜小說有把前兩種間諜小說結合的傾向,即塑造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英雄人物,讓他在富于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環(huán)境中行動。這派小說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克萊頓(Richard Clayton),用威廉·哈格德(William Haggard)的筆名寫作。
偵探、間諜小說的暢銷,導致其他形式驚險小說的出現(xiàn),如警察小說、犯罪小說、政治小說、國際陰謀小說等等,西方有些評論家把它們統(tǒng)稱為犯罪—偵探—驚險小說。這類小說名目和種類繁多,不勝枚舉。例如在洛杉磯當過多年警察的約瑟夫·萬鮑(Joseph Wam-baugh),寫了《藍衣騎士》(1973)、《合唱隊員們》(1975)、《黑彈子》(1978)等描繪警察生活的小說,風靡一時,使不少警察都紛紛寫起小說來。七十年代國際風云多變,美蘇鼓吹緩和時,便出現(xiàn)象《電話》這樣的驚險小說,描寫美蘇間諜竟然攜手合作去制裁一個所謂“斯大林主義分子”蘇聯(lián)間諜。中東危機爆發(fā)后,便出現(xiàn)《黑星期日》這樣的小說,描寫阿拉伯游擊隊領導的“黑九月”在美國陰謀炸毀大運動場的恐怖活動。后來連美國的一些政界著名人士也寫起驚險小說來,如前副總統(tǒng)斯皮羅·阿格紐寫了副總統(tǒng)與總統(tǒng)爭奪權力的驚險小說《坎菲爾德的決定》,調(diào)查肯尼迪被刺案的檢察官吉姆·蓋里遜寫了驚險小說《星條契約》,影射暗殺總統(tǒng)的幕后指使者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防情報局。這類小說的出版,進一步說明外國驚險小說越來越背離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以某種時興的新聞題材為背景,幻想一些驚險情節(jié)來取悅于讀者,目的只是成名牟利。例如英國駐西柏林記者弗萊德里克·福賽斯(Frederich Forsyth),有一次與朋友喝酒聊天,談起寫驚險小說是成名發(fā)財?shù)慕輳?,還說他自己就有好些寫驚險小說的新聞題材。朋友說,驚險小說要寫得成功也不容易,福賽斯卻說,只要掌握訣竅,迎合讀者心理和口味,寫暢銷的驚險小說易如翻掌。結果兩人打賭,福賽斯于是寫了《豺狼的日子》(1971)和《敖德薩檔案》(1973)等小說,它們果然成為名噪一時的暢銷書。
對犯罪—偵探—驚險小說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西方也有爭論。少數(shù)派舉出林肯愛讀愛倫·坡的偵探小說、肯尼迪愛讀詹姆斯·邦德間諜小說作例子,來駁斥驚險小說只是小市民茶余飯后的消遣品的說法,他們還力圖抹殺驚險小說與嚴肅文學之間的界限,為驚險小說爭取文學地位。在他們的努力下,西方,尤其在美國,一些著名大學開始在文學系設立犯罪—偵探—驚險小說課程,還計劃出版驚險小說叢書,并為圖書館收集藏書。
然而,盡管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閱讀驚險小說,這類小說在美國已占書籍總銷售量的四分之一,但它們還是無法在評論界和文學史上取得地位。1978年3月,在美國曼哈頓召開了為期一周的第二屆國際驚險小說作家大會,出席的有世界各國三百多個作家,美國雜志《時代》周刊發(fā)表了專文介紹會議情況,文章作者雖對犯罪—偵探—驚險小說持肯定態(tài)度,卻不得不承認:“今天只有很少幾個批評家才不把它們看成是比神經(jīng)安定劑高級不多少的玩藝兒”,并稱它們是“失眠者的安慰,是往返城郊公共汽車搭乘者的鴉片煙,是普通人躲開瘋人院的手段”。
在西方,評論者和讀者都不注意文學的教育作用和認識作用,他們比較強調(diào)文學的美學價值和美感作用。即使從后面這一點看,大多數(shù)犯罪—偵探—驚險小說由于粗制濫造,為金錢而創(chuàng)作、而出版,因此驚險小說中能成為文學珍品的為數(shù)極小。西方一些著名的驚險小說家個個腰纏萬貫,出版驚險小說又一本萬利,因此寫作和出版驚險小說成風,結果驚險小說泛濫成災,宣揚暴力和色情的庸俗作品充斥市場,擺滿書攤,既影響了讀書風氣,又敗壞了社會道德,造成不良后果。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待文學藝術除注意它們的藝術價值和美感作用外,更應強調(diào)它們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尤其在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新長征中,在貫徹二百方針的同時,怎樣正確看待西方的犯罪—偵探—驚險小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國長期以來很少介紹驚險小說和由這類小說改編的電影,因此根據(j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上演后,很受觀眾的歡迎,這是不足為怪的??死锼沟俚淖髌酚惺澜缬绊?,也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但由此而掀起克里斯蒂熱,把她幾十部作品競相翻譯出版,如《東方快車謀殺案》一下子出版兩個譯本,這就不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方向。如果克里斯蒂的作品可以一下子出版幾十種,外國犯罪—偵探—驚險小說品種和數(shù)量又那么多,發(fā)展下去,它們豈不也要在我國泛濫成災?當然,外國犯罪—偵探—驚險小說有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最近幾十年又迅速發(fā)展,其中確有不少珍品值得我們翻譯介紹以供我國作者參考,并使讀者認識西方文藝界中的這么一個品種,但西方出版界那種不加選擇地大量出版驚險小說的做法,引起敗壞讀書風氣和敗壞社會道德的惡果,我們必須引以為戒。西方商人那種為追逐利潤、盲目出版、極力宣傳推廣、大量印刷發(fā)行犯罪—偵探—驚險小說的做法,更不能仿效。通過調(diào)查研究,精選幾種有代表性的外國驚險小說翻譯出版,是可以的。這既可以向我國作家提供藝術借鑒,也可以豐富我國讀書界的閱讀品種,使讀者豐富知識和想象力,熟悉外國大城市的生活情況和社會風貌。但由于這類作品品種多,數(shù)量大,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大量出版和翻譯介紹這類作品,就不能不考慮資產(chǎn)階級思想對我國讀者的侵害作用。希望我國出版界慎重看待這個問題,不要把我國讀者引導到思想混亂的狀態(tài)上去。